(4)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经济制度的两种规定
答: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①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②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2.相对人口过剩
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从而导致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症。
3.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但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4.金融资本
答: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通过融资、控股、参股等形式融合为一种既控制生产又控制流通的万能垄断资本。
金融资本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①银行垄断资本和工商业垄断资本在统一的组织范围内实行直接的结合;②银行垄断资本和工商业垄断资本在资本关系、信贷关系和其他关系方面实行紧密的联系,共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其典型的存在方式是资本主义大财团。
当今证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拓展了金融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①指用于增值的货币(资本)本身。这些货币通过货币本身的周转增殖自身,其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②指那些掌有大量货币,并将其(部分地)用于金融资本用途的企业及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二、多项选择(每题共有2至5个答案正确,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5.下述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述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C.固定资产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
D.生产过剩既是相对资本价值增值来说的过剩,也是针对人们需要来说的真正的过剩
E.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一个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答案】ABCE
【解析】生产过剩是相对于人们现有的购买能力来说的过剩,是针对人们有购买能力的需要来说的相对的过剩,而不是真正的绝对的过剩。
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
A.Ⅱ(c+v+m)>Ⅰ(v+m/x)+Ⅱ(v+m/x)
B.Ⅰ(v+m)>Ⅱc
C.Ⅰ(v+m)<Ⅱc
D.Ⅰ(v+∆v+m/x)=Ⅱ(c+∆c)
E.Ⅰ(v+m/x)<Ⅱ[c+(m-m/x)]
【答案】ABE
【解析】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为:Ⅰ(v+m)>Ⅱc和Ⅱ(c+v-m/x)>Ⅰ(v+m/x),AE两项,是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的变形;C项,与扩大再生产第一个前提条件相反;D项,属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7.下列属于虚拟资本的是( )。
A.股票
B.黄金
C.纸币
D.银行券
E.外汇期货
【答案】ACDE
【解析】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B项,黄金属于实体资本。
8.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是( )。
A.投资率的变动
B.消费需求的变动
C.经济体制的变动
D.心理预期的变化
E.技术变化的状况
【答案】ABCDE
【解析】投资率、消费需求、经济体制、心理预期和技术变化都会引起经济波动。
9.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区域,下列属于经济垄断的是( )。
A.自然垄断
B.技术垄断
C.行政垄断
D.市场垄断
E.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
【答案】ABDE
【解析】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的行为。经济垄断可分为:自然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和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C项,行政垄断是与行政控制相联系的排他性行为,不属于经济垄断。
三、简述题(共26分)
10.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关系。(7分)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区别,同种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一个不断扩大规模的再生产过程。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求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需求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1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6分)
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在现代经济中,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不同企业也可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原因是不同企业有自身的利益。这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交换的产品也是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2.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6分)
答: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有: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13.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劳分配基本要求的思想。(7分)
答: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已不是少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而成为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然被抛弃,代之以有利于劳动者根本利益、没有剥削的分配方式,从而为实行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
③劳动还只是人们的谋生手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它还仅仅是人们的谋生手段,因此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使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得以承认,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
(2)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的基本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
②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影响,只包括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
③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
四、论述题(共12分)
14.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论述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答: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方经济学(90分)
五、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5.下面有关需求价格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需求富有弹性时,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收入,应该降价销售
B.在需求缺乏弹性时,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收入,应该降价销售
C.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总是一样的
D.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弹性为无穷大
【答案】AD
【解析】根据企业销售收入和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可知,在需求富有弹性时,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需求缺乏弹性时,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向变动,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C项,线性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弹性公式为:ed=(dQ/dP)·(P/Q),dQ/dP恒为常数,但由于每一点上P/Q的值不同,因此每一点的弹性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其需求曲线为一水平线,需求曲线弹性为无穷大。
16.下面论述中正确的是( )。
A.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总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B.吉芬物品总是低档物品,低档物品不一定是吉芬物品
C.如果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变动方向相反,那么这种物品是低档物品
D.如果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变动方向相反,那么这种物品是吉芬物品
【答案】BC
【解析】A项,一般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只有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才向右上方倾斜;D项,如果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变动方向相反,只能判断这种物品是低档物品,无法判断是否是吉芬物品。
17.对于垄断企业来说( )。
A.由于垄断企业具有操纵价格的能力,因此它实行价格歧视时总是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B.垄断厂商不存在供给曲线
C.垄断企业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也要按照MR=MC的原则来决定自己的产量
D.如果垄断企业在短期中能够获得正利润,在长期中也有可能获得正利润
【答案】BCD
【解析】当垄断厂商进行一级价格歧视时,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
18.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中,下面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产出
B.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在长期内提高产出
C.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产出
D.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在长期内提高产出
【答案】BCD
【解析】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此时,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因此A项正确,C项错误。然而,在长期,经济会回到潜在产出水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造成价格上升,对实际产出水平没有影响,因此,BD两项错误。
19.在不同汇率制度下,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没有影响
B.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没有影响
C.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没有影响
D.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没有影响
【答案】BC
【解析】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原因在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终被维持汇率稳定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所抵消,总需求不变;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原因在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存在完全挤出效应,总需求不变。
六、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20.价格-消费曲线
答:价格-消费曲线表示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让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形成一系列需求束,将这些需求束连接起来,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21.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图1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定义。令反供给函数为PS=f(Q),且市场均衡价格为P0,厂商的供给量为Q0,则生产者剩余为:
就单个生产者而言,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就整个市场而言,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以上、市场价格以下部分。
22.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y-yf)/yf=-α(u-u*)。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23.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f′(k*)=n。
如图2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MM′的长度。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k)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k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k的斜率为n,而曲线f(k)在k*处的斜率为f′(k*),故有f′(k*)=n。
图2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24.用图形推导出成本不变的完全竞争行业长期供给曲线。
答:完全竞争行业分为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图3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如图3所示,由市场需求曲线D1和市场短期供给曲线SS1的交点A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在价格水平P1,完全竞争厂商在LAC曲线的最低点E实现长期均衡,每个厂商的利润均为零。由于行业内不再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故称A点为行业的一个长期均衡点。此时,厂商的均衡产量为Qi1,行业均衡产量为Q1,且有
假设外在因素影响使市场需求增加,D1曲线向右移至D2曲线的位置,且与SS1曲线相交,相应的市场价格水平由P1上升到P2。在新的价格P2,厂商在短期内沿着既定生产规模的SMC曲线,将产量由Qi1提高到Qi2,并获得利润。
从长期看,由于单个厂商获得利润,便吸引新厂商加入到该行业中来,导致行业供给增加。行业供给增加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会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但由于是成本不变行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企业的成本曲线的位置不变。另一方面,行业供给增加会使厂商的SS1曲线不断向右平移,随之,市场价格逐步下降,单个厂商的利润也逐步下降。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即SS1曲线一直要移动到SS2曲线的位置,从而使得市场价格又回到了原来的长期均衡价格水平P1,单个厂商又在原来的LAC曲线的最低点E实现长期均衡。所以,D2曲线和SS2曲线的交点B是行业的又一个长期均衡点。此时有
市场的均衡产量的增加量为Q1Q3,它是由新加入的厂商提供的,但行业内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仍为Qi1。
综上所述,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即为连接A、B这两个行业的长期均衡点的直线LS,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它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成本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提供产量,该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不变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市场需求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化,但长期均衡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25.试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性质。
答: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根据科斯等人的观点,一类交易成本产生于签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另一类交易成本是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根据科斯早期对企业性质的论述,节约交易费用是企业存在、扩大的根本原因。企业与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究竟依靠企业制度还是依靠市场机制,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企业的性质有以下几点:
(1)企业是企业家承担职能的产物。科斯认为:管理者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交换并不必要以前者对后者的支配权为前提,也不必然在企业内部进行。善于作出决策的人,可以通过市场将其经营决策出售给需要这些决策知识的人。隐含的判断是:因为“经营决策”交易费用高昂,把管理者结合在企业内可节约交易费用。
(2)企业是一种有效的决策、监督、控制和协调机制,而这一作用是通过给予企业家以强烈的装置安装到位没有,马力足不足。
(3)企业作为一种管理协调机制,它的领导者应该具有管理协调能力。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经验、指挥若定的权威性、处理冲突的公正性等都是企业家应有的素质。
导致交易成本在市场和企业这两个组织之间不相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契约的任何一方都会努力去设法收集和获取自己所没掌握的信息,去监督对方的行为,并设法在事先约束和在事后惩罚对方的违约行为等等。所有这些做法,都会产生交易成本。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以上这些做法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往往很高。因此,通过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场交易所产生的高交易成本。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的规模应该扩张到这样一点,即在这一点上再多增加一次内部交易所花费的成本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所花费的成本相等。
26.经济增长理论表明,高储蓄有利于经济增长;然而,IS-LM模型却显示增加消费能够提高产出。请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画图说明储蓄与稳态产出的关系;请基于IS-LM模型画图说明自发性消费增加与产出的关系;请解释节俭悖论,即说明节俭(高储蓄、低消费)对产出的影响。
答:(1)储蓄与稳态产出的关系
如图4所示,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增加了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C′,比较C点和C′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即储蓄增加了产出。
图4 储蓄与稳态产出的关系
对于从C点到C′点的转变,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因为增加人均资本的唯一途径是资本存量比劳动力更快地增长,进而又引起产量的更快增长。由于C点和C′点都是稳态,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即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
(2)自发性消费增加与产出的关系
如图5所示,假定经济初始均衡点为E点,此时利率水平为r0,产出为Y0。若自发性消费增加,则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从而使得经济均衡点移动到E1,从而使得产出从Y0增加到Y1。
图5 自发性消费增加对产出的影响
(3)节俭悖论
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呈现反方向变动,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也呈现反方向变动关系。根据这种观点,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但是,从长期看,更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高的人均产出水平。另外,来自于实证分析的数据表明: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的。显然,储蓄水平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被称为“节俭悖论”。
27.基于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并分别画图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IS-LM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影响,并说明其经济学直觉。
答:(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AD曲线表示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经济社会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之间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
图6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如图6所示,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将P1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将P2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2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2。连接D1、D2等这类点,从而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AD。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IS-LM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对IS-LM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如图7所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LM曲线保持不变,在原来价格水平下,收入增加。可见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从而使得AD曲线右移。
图7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IS-LM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对IS-LM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如图8所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IS曲线保持不变,在原来价格水平下,收入增加。可见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从而使得AD曲线右移。
图8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IS-LM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八、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28.假定某地有两家粥店,它们同时决定是生产甜粥还是生产咸粥。各种可能的情况加下面的支付矩阵所示:
求解此博弈的全部纳什均衡(包括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解:(1)纯策略纳什均衡
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为(咸粥,甜粥)和(甜粥,咸粥)。在纯策略下,两家粥店同时决定生产甜粥还是生产咸粥。先考虑粥店1的策略,假定粥店2选择生产甜粥,则粥店1的最优策略为生产咸粥,此时得到支付为2;若粥店2选择生产咸粥,则粥店1的最优策略为生产甜粥,此时双方都得到支付2。同理,考虑粥店1的策略选择,若粥店1选择生产甜粥,则粥店2的最优策略为生产咸粥;若粥店1选择生产咸粥,则粥店2的最优策略为生产甜粥,因此,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为(咸粥,甜粥)和(甜粥,咸粥)。
(2)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假定粥店1以概率p选择生产甜粥,以概率(1-p)选择生产咸粥,粥店2以概率q选择生产甜粥,以概率(1-q)选择生产咸粥。
则粥店1的期望支付为:E1=-pq+2p(1-q)+2(1-p)q-(1-p)(1-q)=p(3-6q)+3q-1。
粥店1的条件混合策略可以表示为:
粥店2的期望支付为:E2=-pq+2(1-p)q+2p(1-q)-(1-p)(1-q)=q(3-6p)+3p-1。
粥店1的条件混合策略可以表示为:
由两家粥店的条件混合策略可得,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为:
((p,1-p),(q,1-q))=((0.5,0.5),(0.5,0.5))
即当粥店1选择混合策略(0.5,0.5)、粥店2选择混合策略(0.5,0.5)时,博弈达到了均衡。
29.经济中的通胀和产出的关系为:y=`y+b(π-πe),这里`y为潜在产出水平,y为真实产出水平,πe为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π为真实通胀率,b为大于0的常数。已知中央银行的成本损失函数为L(y,π)=(y-y*)2+a(π-π*)2,其中y*>`y,a>0,π*>0,π*为最优通胀率。那么:
(1)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某一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且中央银行必须遵守承诺,从中央银行最优化的角度出发,最优通胀率和产出水平分别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某一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且经济主体都相信中央银行的政策,但中央银行可以不遵守其承诺,即中央银行可以相机抉择。从中央银行最优化的角度出发,其宣布的通胀率和实现的通胀率分别是多少?
(3)如果中央银行首次宣布以最优通货膨胀率π*为目标,但中央银行可以相机抉择,请问经济主体是否会相信这一政策?
(4)如果经济主体了解中央银行的成本损失函数,且中央银行可以相机抉择,求经济中均衡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
(5)比较第(4)和第(1)小题,中央银行相机抉择与按规则制定政策的成本孰大孰小?简单说明其经济学直觉。
答:(1)如果中央银行必须遵守承诺,则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应该等于真实的通胀率,此时中央银行最优的通胀率为π=πe=π*,产出水平为:y=`y。
(2)若经济主体相信中央银行的政策,则从最优化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宣布的通胀率为:π=πe=π*。由于中央银行可以相机决策,将y=`y+b(π-πe)代入中央银行的成本损失函数可得:
L(π)=[`y+b(π-πe)-y*]2+a(π-π*)2
中央银行最优化的角度考虑则有:
解得:
此即为实现的通货膨胀率。
(3)经济主体不会相信这一政策,因为中央银行可以相机抉择,可以不遵守承诺,从而选择使自己最优的通货膨胀率,第(2)小题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4)如果经济主体了解中央银行的成本损失函数,则他们预期中央银行将选择使自己最优的这一通货膨胀水平:
预期的通货膨胀等于实际通货膨胀,即有:
从而可得经济均衡的通货膨胀水平为:
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代入通胀和产出的关系函数可得产出水平为:y=`y。
(5)中央银行相机抉择的制定政策的成本大,按规则制定政策的成本小。在这两种情况下,产出都是潜在产出,但相机抉择政策比固定规则下的政策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
同时,由(1)可知,按规则制定政策时,中央银行的损失成本为L(y,π)=(`y-y*)2;
由(4)可知,相机抉择的制定政策时,中央银行的损失成本为:
显然,相机抉择的成本大于规则制定的损失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