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适逢国家“十二五”任务即将结束,“十三五”计划开局之际,中医药发展与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是中医药创新发展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中医学研究必须弘扬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研究适合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积极探索未知领域,阐释中医学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内涵,诠释新的规律。谢雁鸣研究员是中医药学界较早关注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学的学者,近二十年来以敏锐的视角开展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刻苦钻研,著作《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一书即是多年来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之重要成果。本书阐述了中医药临床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许多新思维、新内容、新技术。本书编写团队较好地掌握了国内外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最新动态,体现了中医中药学者探索中医药临床评价新方法的不懈努力。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领域,中医应立足国学、走向科学。创新是中医药学人的时代责任,不仅需要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理论,而且更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临床评价方法是临床研究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体现,中医药临床研究应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与理念,对于循证医学现有的方法,或已有工具的使用,要克服其局限性。全书始终围绕探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展开论述,研究中既有符合国际规范的范例,又有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创新方法研究必须基于一定学科的长期、大量工作基础,在总结、凝练之时,需要新方法、新思路的涌现作为范例与支撑,并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本书立足于整合科技资源优势,创建循证中医药创新复合型人才队伍,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临床与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是全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是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863”高新技术与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课题研究成果的结晶。研究团队于2012年底列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创新(培育)团队,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勇于创新,敢挑重担,重视凝练升华,非常关注国内外中医药临床评价领域的热点和新方法。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本书堪称是中医药领域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实践的典范,坚持走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的前沿,对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的循证与转化医学研究,乃至该学科的发展均有重大现实意义。期待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团队再接再厉。书濒脱稿,有感于主编与编写者对我的信任与鼓励,谨志数语乐以为序。
王永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
甲午年十月十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