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结论通用和受众广泛
论文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媒介。如果对论文感兴趣的读者太少,引用量就较低,自然就难以形成学术影响力。反之,如果能将研究结果总结并抽象出较为通用的结论,使论文获得一定的普遍意义,就可能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研究成果越通用,受众越广泛),进而有更大机会获得高引用量和影响力。一般来说,综述性论文比原创性论文有更高的引用量,这是因为它全面分析某个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提炼,这样可以面向某个研究领域的大部分读者或交叉领域的部分读者。国际上,综述论文一般都是由某个领域内资深的学者受邀在著名期刊上发表,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论文。
从期刊角度来看。大部分国际期刊为了提高期刊的引用量和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目前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指标,主要由引用量和发文量决定,具体请见第12讲),强调论文要有关注度,进而希望不仅要在本领域,甚至在交叉研究领域内都有读者。在高水平论文中,作者往往都会在其讨论部分透彻地解释结果、探究变量间关系、提炼本质因素、提出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强调潜在的应用价值(关于如何写好讨论部分,请参考第8讲),以使读者获得与论文核心内容相关的通用性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扩大论文的受众面,最终被更多人阅读、引用,使更多人受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审稿人或编辑希望作者阐述样本的种类/大小、采集样本的地方、分析的尺度(宏观/微观)、参数的敏感性/稳定性等问题。
从审稿人角度来看。大多数期刊,特别是发文数量较大的期刊(比如一年250篇以上),审稿人不一定是和你论文内容非常对口的专家,但是了解这个领域。比如,在笔者参与审稿的论文中,就有研究的大方向一致,但是具体的研究内容并不是笔者专长的论文。这时候,为了让审稿人更加容易理解论文内容(只有理解了才能有更高质量的审稿意见,避免出现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审稿意见),除了写作要通顺,我们还要跳出论文研究的框架,扩大研究的适用范围,可以通过包含或关联上审稿人的研究范围的方式,使之产生认同或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将研究结果抽象出来讨论,使之更加通用化,以便让更多人阅读后受益(比如产生交叉研究的灵感)。同时,这有利于审稿人在一堆结果展示、分析和总结中,快速抓住论文的核心结论,增强论文的易读性。此外,一般来说,创新结果被提炼成通用性的理论后,相对较为深奥,而如果加入应用价值的分析,就会更容易让审稿人和读者理解论文创新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而明白论文背后的大格局。
案例1.4
如图1.1的论文中,笔者提出的新方法可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经过分析,抽象出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类似混凝土材料的其他“孔隙材料”的结论。于是就将论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有更多的阅读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此外,如果研究内容狭窄,即使有创新性,期刊编辑可能会很难找到审稿人,也会造成论文审稿慢或因没人审稿而拒稿的尴尬局面。
从作者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推进科学进步,比如深化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促进某个方法效率的提升。而这些新的认知往往可以有多方面的、更广的应用可能性,如果我们能挖掘出它们,就相当于提升了我们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价值,也符合1.1节中所强调的——想法要有重要性。如果论文挖掘不出更大的受众群体,则可能要考虑调整科研的想法或方向。
案例1.5
某论文研究利比亚战争对利比亚石油工业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拓展延伸思考一系列问题,比如:利比亚战争对其他行业是否也有影响?利比亚战争对其邻国的石油是否也有影响?战争对石油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什么?虽然一篇论文不能解决以上通用性问题,但可以通过具体研究提炼这篇论文背后的一些本质特征,凭借这些特征去启发对其他更为抽象的通用性问题(如战争和石油两者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