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调查结论
(一)贫困残疾人经济来源依赖外界扶持
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个人收入方面有较大劣势,自我供养能力十分欠缺,一旦脱离了社会和家庭的救助,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生存问题。同时,从浙江省各市残联访谈得知,大多数贫困残疾人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上主要依靠亲友资助和政府救济补助。
(二)贫困残疾人家庭规模普遍较小,同住以配偶为主
贫困残疾人家庭规模相对较小,其中与配偶相依为命的贫困残疾人数量最多。对于贫困残疾人来说,配偶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伙伴,更是相互扶持的精神伴侣,这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从浙江省各市残联访谈得知,大多残疾人婚恋较为困难,在配偶选择上,同类型残疾人相结合的概率较大,精神残疾者和智力残疾者多与山区贫困户结合,而男性残疾人婚恋较女性更为困难。
(三)贫困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贫困残疾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小学及以下。从浙江省各市残联访谈得知,即使残疾人完成高等教育,也会由于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差距较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许多残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文化基础知识准备,与普通教育相比仍会存在较大差距。
(四)贫困残疾人中在岗职工比例较大,但就业难现象仍存在
目前浙江省多数贫困残疾人为在岗职工,但仍有部分残疾人就业困难。生理缺陷、低教育程度等因素导致很多残疾人处于失业状态。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生活水平,因此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是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
(五)贫困残疾人就业培训参与率低
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但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4.9%的贫困残疾人享受过就业培训服务,目前这方面的参与程度不高。从浙江省各市残联访谈得知,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正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然而由于残疾人信息接受能力较弱以及其自身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六)就业和享受康复情况是影响残疾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就业情况和无障碍设施整体情况是影响残疾人生活满意度的两个较为主要的因素。与此同时,康复训练对于残疾人来说至关重要,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但是由于家庭条件、自身文化素质等约束,部分残疾人并没有长期接受治疗与康复训练,最终造成了终身残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满意度。
(七)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高,但参与程度不够理想
康复服务主要包括治疗与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心理疏导、康复知识普及和其他康复服务,其中最主要且最为广泛推行的是前三项康复服务。
目前浙江省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主要有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语训,大、小假肢安装,低视力视功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接受康复服务的主要是肢体、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的残疾人,他们通过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残疾状况可以得到有效减轻,甚至全部康复,脱离残疾。但是目前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的情况并不乐观。残联及社区为此做了一些努力,状况有所好转,然而事实上,虽然有些社区有康复训练场,但真正参与的残疾人却并不多,社区康复服务的推广程度依然有待提高。
(八)城乡医疗保险参与情况基本持平,但养老保险稍有差距
残疾人对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最为关注。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差距较大,一方面是由于被调查者中有部分为未成年人,并不急需参与养老保险;另一方面是由于城乡户口养老保险参与率存在差距。同时,各地养老保险参与率也略有差距,杭州市最高,温州市最低。
(九)残疾人均享受过残疾人福利,但仍有部分未享受参保补贴
贫困残疾人群体或多或少都得到过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此次被调查的1208位贫困残疾人全部都享受过残疾人福利,其中享受过残疾人扶贫项目的残疾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街道或社区发放的福利、社会捐助物及生活物资和其他福利。
而在残疾人参保费用补贴情况方面,仍有部分被调查者并未享受任何补贴,参保费用全部自费。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自费的情况较多出现于非持证残疾人和失业人员这些类型中,因此简化申办残疾人证程序、提高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残疾人生存情况。
(十)贫困残疾人参与社区和文体活动情况较低
社区和文体活动能够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能使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但社会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亟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贫困残疾人中,从未参加过社区和文体活动的人数最多,其次为偶尔参加的人数。因此,社区和文体活动的深入推广是提高残疾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