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雷火灸技术

雷火灸技术,是借助艾炷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经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发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扶正祛邪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外治方法。

儿科常用于: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腺样体肥大、支气管炎(咳嗽)、青少年近视、变应性鼻炎(鼻鼽)、儿童单纯性肥胖(肥胖症)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悬灸棒灸盒(图1-86)、坐式网罩灸具(图1-87)、双头式灸具(图1-88)、长斗式双(单)孔灸具盒(图1-89、1-90)、单式网罩灸具(图1-91)和敞式灸具(图1-92)。

img

图1-86  悬灸棒灸盒

img

图1-87  坐式网罩灸具

img

图1-88  双头式灸具

img

图1-89  长斗式双孔灸具盒

img

图1-90  长斗式单孔灸具盒

img

图1-91  单式网罩灸具

img

图1-92  敞式灸具

(二)常用灸具的使用方法

1.悬灸棒灸盒的使用方法

(1)扭开盒中部,将备用大头针插入盒口小孔以固定艾炷。

(2)点燃艾炷顶端,将火头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注意随时吹掉灰,保持红火),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注意掌握用灸适度,避免烫伤)。

(3)火燃至盒口,取出大头针,拉开底盖用拇指推出艾炷,再用大头针固定继续使用。不用时取出大头针,盖上盒盖使其熄灭备用(注意检查灭火情况,以防火患)。

2.长斗式双(单)孔灸具盒的使用方法

(1)点燃艾条,火头向下装入孔中,装入长度2.5~5cm,以患儿能承受为宜。

(2)放在应灸部位上,用深色浴巾把整个灸具和艾条都盖上(1~2条浴巾),尽量让燃烧的烟雾看不见向外泄漏(只有微雾向外泄漏,基本上看不见);

(3)每20~30分钟取出艾条抖灰一次,再放入孔内,调节艾条高度至患儿能承受。

3.双头式灸具的使用方法 双头式灸具有两个上体能转动的圆柱形灸体,左右排列在长约12cm,直径约1cm的圆柱形灸柄上。灸体上有两个穿大头钉的孔,以固定二分之一雷火艾条。

4.单式及坐式网罩灸具的使用方法 点燃艾条,火头向下装入灸杯中,用大头针固定。艾条燃至灸杯底时取出大头针,掀开杯身底座,将艾条向前推出固定后继续使用。

5.敞式灸具的使用方法 敞式灸具即是网式灸具去掉了铁丝网,使用方法同网罩灸具。

(三)基本操作手法

1.雀啄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或穴位,做形如鸡啄米、雀啄食运动,火头距皮肤1~2cm(图1-93)。此方法多用于泄邪气。

img

图1-93  雀啄法

img

图1-94  小回旋灸法

2.小回旋灸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圆弧形旋转。距离皮肤1~2cm为泻(图1-94)。

img

图1-95  螺旋形灸法

3.螺旋形灸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螺旋式旋转至碗口大,并反复操作。一般距离皮肤1~2cm,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图1-95)。

img

图1-96  横行灸法

4.横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灸时左右摆动(图1-96)。距离皮肤1~2cm,为平补平泻;距离皮肤3~5cm,为补。

5.纵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灸时火头上下移动(图1-97)。距离皮肤1~2cm,为平补平泻;距离皮肤3~5cm,为补。

img

图1-97  纵行灸法

img

图1-98  斜行灸法

6.斜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火头斜行移动(图1-98)。距离皮肤1~2cm,为泻;距离皮肤3~5cm,为补。此方法在治疗鼻炎等多种疾病时常采用。

7.拉辣式灸法 此为雷火灸创新手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平压躯干软组织,指尖处为施灸部位,手指往后移,火头随指尖移动,距离皮肤2cm(图1-99)。用时保持红火,患儿皮肤需有灼热感。

img

图1-99  拉辣式灸法

8.摆阵法 用单、双孔或多孔温灸盒,根据患儿不同病情在患儿身体部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温灸盒平形、斜形或丁字形,摆出横阵、竖阵、斜阵、丁字阵等(图1-100)。

img

图1-100  摆阵法

(四)常规操作时间和疗程

每天灸1次,操作过程约20分钟,7天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1~3个疗程观察疗效。

二、禁忌证

1.5岁以下小儿不能配合者禁用该法。

2.对艾灸烟雾过敏者禁用该法。

3.有出血倾向及发热、过饱、过饥的患儿不予艾灸。

三、注意事项

1.治疗前需先与家长及患儿做好沟通,家长及患儿需配合好以防烫伤。

2.治疗时,火头应保持红火,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随时注意患儿反应,以患儿能忍受为度,以避免灼伤。

3.施灸的部位和穴位,以皮肤微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4.点穴时,若配合按摩手法(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揉穴位),疗效更佳。

5.治疗后,勿即刻洗涤,同时避免着凉,嘱适当饮温开水。

四、适用的常见儿科疾病

(一)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

【适宜证型】

1.腹部中寒证 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痛减,面色苍白,痛甚时额出冷汗,肢冷,可伴有发热。

2.乳食积滞证 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呕吐酸腐,不思饮食,粪便臭秽,泻后痛减,夜卧不安,时时啼叫,可伴有发热。

3.脏腑虚冷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得温痛减,得食则缓。或食后作胀,大便稀。

4.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痛而拒按。

【穴位】

主穴:中脘、神阙、关元、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阿是穴。灸疗部位:腹部。

辨证加减:

1.腹部中寒证 加大椎、手十指冲,发热者加列缺。

2.乳食积滞证 加腹结,发热者加列缺、大椎至胸3椎。

3.脏腑虚冷证 加胃俞、肾俞。

4.气滞血瘀证 加肝俞、肾俞。

【操作】

1.患儿仰卧位,将双孔灸具盒放置(斜阵)少腹部疼痛部位或小腹,温灸20分钟。

2.5岁以下患儿采用单孔灸盒,以脐(神阙)为中心灸腹部,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

3.5岁以上患儿用双孔灸盒,以脐(神阙)为中心上至中脘下至关元,包括两侧天枢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疼痛偏于右下腹者,可以把灸盒下部向右下腹摆放。

4.病程偏久者,加灸双侧足三里,采用小回旋灸法或雀啄灸,每穴10分钟。

(二)腺样体肥大

【适宜证型】

1.风热郁结证 发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或伴有咳嗽、睡时打鼾。

2.肺热壅盛证 鼻塞,流浊涕,或有发热,咽喉肿痛,扁桃体肥大,咳黄痰,睡时打鼾,大便干,小便黄。

3.痰瘀互结证 鼻塞,呼吸受阻,时有张口呼吸,睡时打鼾较重;腺样体肥大久久难消,渐至质硬不愈,扁桃体坚硬肥大。

4.肺脾气虚证 鼻塞,流涕,色白,咯吐白痰,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腹胀纳呆,睡时打鼾,易感外邪,触摸腺样体较柔软。

5.肺肾阴虚证 鼻塞不通,流黄白涕,睡时打鼾,咽干少津,腺样体肥大日久不消,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多汗,磨牙,夜间睡眠时鼾声响亮。

【穴位】

主穴:百会、上星、素髎、印堂、大椎、双侧睛明、迎香、合谷。灸疗部位:上星至素髎,双耳部,双耳孔,额部。

辨证加减:

1.风热郁结证 加风池、列缺。

2.肺热壅盛证 加列缺、肺俞。

3.痰瘀互结证 加脾俞、双侧足三里。

4.肺脾气虚证 加肺俞、脾俞、双侧足三里。

5.肺肾阴虚证 加肾俞、双侧足三里。

【操作】

1.患儿坐位,头勿后仰。悬灸上星至素髎,每6次为一壮,灸3壮,每壮间按压一次灸处;印堂至左右两侧迎香,做八字斜行悬灸,两侧各6次为一壮,灸3壮;S形灸额部6次为一壮,灸3壮;雀啄灸百会、上星、印堂、大椎、双睛明、双迎香各6次为一壮,灸3壮,每壮间按压一次灸处。

2.灸耳部至发红,深部组织发热,6次为一壮,每壮间按压一次灸处;雀啄灸耳心,两侧各6次为一壮,灸3壮,每壮间按压一次灸处。

3.患儿头后仰,深呼吸,用手指压上唇,雀啄灸鼻孔,6次为一壮,灸3壮,两壮间歇一会儿。

4.雀啄灸双侧合谷,6次为一壮,灸3壮,两壮间按压一次灸处。

(三)支气管炎(咳嗽)

【适宜证型】

1.风寒袭肺证 咳嗽频繁,黏咽痒,痰稀色白,或伴鼻塞,流清涕。

2.风热犯肺证 咳嗽,痰黄黏稠,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

3.痰热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黄难咯,或伴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4.痰湿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闷,食欲差,困倦乏力。

5.阴虚咳嗽证 咳嗽少痰,痰黏难咯,口咽干燥,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

【穴位】

主穴:大椎、肺俞。灸疗部位:背部两肩胛之间,天突至膻中。

辨证加减:

1.风寒袭肺证 加列缺、合谷。

2.风热犯肺证 加合谷、手十指冲。

3.痰热咳嗽证 加风池、合谷。

4.痰湿咳嗽证 加双侧足三里、丰隆。

5.阴虚咳嗽证 加脾俞、肾俞。

【操作】

1.患儿俯卧,用双孔灸具盒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施灸,距离皮肤2~3cm,上下来回移动为1次,每6次为一壮,两壮之间用手压一下被灸处,灸红整个肩胛内侧缘皮肤。

2.用雀啄法,平行双头点灸,距离皮肤2cm,灸大椎、肺俞、脾俞、肾俞,每雀啄6次为一壮,每穴各灸3壮,两壮之间用手压一下。

3.患儿仰卧,灸天突至膻中,距离皮肤2~3cm,上下来回移动为1次,每6次为一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下被灸处。

4.灸天突、膻中,用雀啄法,单头点灸天突,双头旋转灸膻中。

(四)青少年近视

【适宜证型】

1.气血两虚证 能近视而不能远视,面白神疲,乏力健忘,多梦。

2.肝肾不足证 眼目昏暗,远视不明,头晕失眠,腰膝酸软。

【穴位】

主穴: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合谷。真性近视加灸风池、风府、大椎、肝俞。灸疗部位:双眼、额头、双耳。

辨证加减:

1.气血两虚证 加脾俞、双侧足三里。

2.肝肾不足证 加肾俞、涌泉、双侧三阴交。

【操作】

1.患儿取坐位(头直立勿仰,以免火灰掉入眼内)。用横行灸法灸双眼。双眼闭合,火头距离皮肤2~3cm,在双眼部来回平行摆动,每来回摆动6次为一壮,每灸一壮用手按压眼部一次。

2.用雀啄法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火头距离皮肤2cm,每雀啄6次为一壮,每灸一壮用手按压穴位一次,每穴灸3~6壮。

3.用横行灸法灸双眼、额部。双眼张开,平视前方,火头距离皮肤2~3cm,在双眼部来回平行移动,每来回移动6次为一壮,每壮之间嘱患儿闭眼,术者用手按压双眼一次,共灸8壮;距离额部皮肤2~3cm来回平行移动,每来回移动6次为一壮,灸8壮。

4.用螺旋灸法灸耳郭正面、背面。火头距离皮肤2~3cm,每旋转6次为一壮,灸8壮,两壮之间用手按压一下。

5.用雀啄法灸外耳道口。火头距离外耳道口2cm,雀啄6次为一壮,左右各灸3壮。

6.重复操作步骤1。

7.雀啄法灸合谷4壮,雀啄6次为一壮,距离皮肤2cm。

8.真性近视加灸风池、风府、大椎、肝俞,各灸8壮,用回旋灸法,回旋6次为一壮,距离皮肤2cm。

9.灸疗完毕,患儿闭目休息3分钟。

(五)变应性鼻炎(鼻鼽)

【适宜证型】

1.营卫不和证 鼻腔奇痒,喷嚏连连,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平素恶风怕冷,易感。

2.肺脾气虚证 鼻痒喷嚏,鼻涕清稀或黏白,鼻塞头昏,食少乏力。

3.肺经郁热证 鼻痒不适,喷嚏频作,涕多而黄,鼻塞不通,嗅觉迟钝,头脑昏沉。

4.肾阳不足证 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难敛,早晚较甚,四肢不温,腰膝酸软,怕风寒。

【穴位】

主穴:上星、素髎、睛明、印堂、迎香、列缺、合谷。灸疗部位:上星至素髎部、印堂至迎香部、耳部、额部。

辨证加减:

1.营卫不和证 加风门、肺俞。

2.肺脾气虚证 加肺俞、脾俞、双侧足三里。

3.肺经郁热证 加风池、大椎。

4.肾阳不足证 加肾俞、肺俞、脾俞、命门。

【操作】

1.患儿取坐势(头直立勿仰,以免火灰掉入眼内)。用纵行法灸上星至素髎部。火头距离皮肤2~3cm,上下灸6次为1壮,灸8壮,每壮灸完后用手按一下。

2.用斜行法灸印堂至迎香部。做“八”字斜行灸,操作方法同上。

3.用横行法灸额部。火头距离皮肤2~3cm,在额部发迹与眉部边缘之间做横行移动,横行6次为1壮,共灸8壮。

4.用雀啄法灸印堂、睛明、迎香、上星。火头距离皮肤2~3cm,雀啄8次为一壮,两壮之间用手按压一下,两穴各灸8壮,12岁以下的患儿每穴灸6壮。

5.用螺旋法灸耳郭正面、背面。火头距离皮肤2~3cm,螺旋6次为一壮,灸8壮。

6.用雀啄法灸外耳道口。牵拉耳郭,使外耳道口充分暴露,雀啄6次为一壮,两壮之间用手压一下,两外耳道口各灸3~5壮。

7.用雀啄法灸鼻孔。指压上唇,火头距离鼻孔2cm,同时让病人头后仰做深呼吸,雀啄6次为1壮,共灸8壮,12岁以下者可灸6壮。

8.用雀啄法灸列缺、合谷。火头距离皮肤2~3cm,雀啄6次为1壮,两壮之间用手压一下,每穴灸8壮。

(六)儿童单纯性肥胖(肥胖症)

【适宜证型】

痰湿瘀阻证 形体肥胖,倦怠嗜睡,面色白,头晕心悸,胸闷恶心。

【穴位】

主穴: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天枢、脚十趾冲、风府、两风池。灸疗部位:腹部,双耳。

【操作】

1.患儿仰卧位,用雷火灸头对准腹部神阙穴,距离皮肤3~5cm,温灸30分钟。后取出温灸盒内剩下的半支灸药,点燃另半支灸药均装入双孔灸具盒,温灸时间约30分钟。

2.灸双耳,熏至皮肤发红,耳内发热为度,然后再开十趾冲。

3.灸双脚趾末端部。灸患儿脚趾时,用横行灸法,距离皮肤3cm,每横行灸10次为一壮,共灸8壮,灸至脚趾末端有针扎感为度。

4.点腧穴。风府、两风池。手法:火头距离皮肤3cm,用雀啄法每雀啄10次为一壮,用手按压腧穴,再灸第二壮,以此做法,每穴可各灸8壮。

5.一疗程后,患儿喜吃的现象逐渐被控制,自然饮食量减少,而且不喜吃油腻甘甜之物,一季度后,饮食恢复正常状态。

6.治疗后嘱患儿清淡饮食,忌大鱼大肉、饮料等高热量食品。

参考文献

[1]王奇.彩色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3):240.

[2]孟凡艳.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4-75.

[3]黄建群.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50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34.

[4]赵时碧.中国雷火灸疗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5]赵时碧.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雷火灸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