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漫谈
——与同行们商榷的几点意见
我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几十年,经历了我国大学英语漫长的发展历程,对大学英语有着深厚的感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此我和广大同行们深感高兴与自豪!然而,我们不能被眼前取得的成绩冲昏了头脑,而应该多一份清醒,冷静思考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寻求破解良方,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以不断满足广大学生自身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此,我就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与同行们商榷,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教。
1.大学英语是否非学不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学生的生源与英语水平也不尽一致,加上我国英语学习环境依旧较差,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仍然很少,因而学习英语对不少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被迫的或功利性的。近年来,因工作和学术的缘故,我去过50多个国家访问、考察、研究或讲学,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有许多机会与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和外语教学专家一起探讨英语教学,分享他们对英语教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与周边国家相比,我们在外语教学上和国民外语能力方面远不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比不过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甚至比不过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相对落后国家。我从中总结出一点体会,在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在需求而主动求学的习得过程,可以有功利目的,但不能行政强制,可以有国家统一的教学要求,但不能要求全国学生不分地区不分类别按同一个标准去学习与考试。应该鼓励我国的学生,尤其我国边疆省区的学生学习其邻国的小语种,这样往往受益者更多、受益面更广;也应该允许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农、林、体、艺、中医、考古、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和古籍整理等传统或边缘学科的大学生或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少学英语或不学英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本专科院校不应该硬性要求所有在读大学生学习英语和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统考,一些地方高校不能把大学英语统考成绩当作大学毕业的主要依据。实际上,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再也不学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几乎为零,如果仅仅为一张毕业文凭,花那么多时间和费用去学英语岂不可悲?!
2.某些洋理论是否真的很神奇?
这些年来,在我国大学英语界刮起一股又一股洋风。洋理论得以大力移植与吹捧,让人头晕眼花,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少数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同行炫耀的结果,也是不少人喜欢崇洋媚外的劣根在作梗。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孔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凡读过《论语》者,无不为我国古代哲人的育人思想和方法所赞叹。其实,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家一直在人才辈出,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海内外。许多西方思想家、教育家都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精华。当然,西方也不乏教育大师,如杜威、布鲁巴克、泰勒、舒尔茨、阿德勒、古德曼、布卢姆、西蒙、加涅、古德莱德和弗莱雷等,他们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也很有影响。但有些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根本称不上大师,在其国家连同行也不知晓或认可。他们提出的一些想法,其实仅仅是某种探讨,更多是昙花一现的时尚,根本没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我们的少数同行趋之若鹜,到处鼓吹,害得许多年轻人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不少同行认为某些洋理论其实就是洋垃圾,引进来不仅水土不服还会让人迷失,弊大于利。我想,教无定法,凡是对学生有益、适合学生的理论与方法才是最好的。洋为中用,适当借鉴也是可取的。如现在一味批判语法和翻译法,抬高功能交际法,过于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连西方人都感到难以理解。
3.教与考是否是一道永远破解不了的难题?
教学与考试本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教不考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今天扩招后的大班教学,老师也可通过考试结果来调整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我一贯认为必要的、科学的、非营利的考试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教学。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从小学到博士后基本上每个学段应试教学占据上风,学生学英语为的就是闯关过级或升学。不少老师教英语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如何顺利过关和升学。这种本末倒置的怪事多半出于某种功利而为之或任之。有人说这是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却没这么想也不这么做。
英语教学是语言习得的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师者,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其次要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让他们爱学,课外主动学;第三要鼓励学生课后多操练多实践。在我们这样一个外语习得环境不那么方便的情况下,语言基础更显得十分重要。把听说抬得老高,忽视读写能力,是不良的、短视的做法。要加强语言输入与应用,力争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尊重外语教学规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含学校领导)要多考虑教学效果而少关心统考成绩。如果仅靠考试来衡量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那真是天方夜谭。
4.师资水平如何提高?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有六万人之多,而且年轻教师和女教师占了很大比例。这么大的一支队伍如果总体素质不高,那么教出的学生英语水平会怎样呢?前些年我做了一个研究课题,专门调查分析我国民族边远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有本科学历,而且没受过什么正规的训练。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和部分博士生充实了这支队伍。
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拨了许多经费专门用于教师培训,但不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这怎么说重视大学英语呢?在不少人眼里,大学英语是公共课,他们往往只看四、六级统考结果,不关心日常教学过程,不投入却希望多产出。
我认为,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特殊学科群体,首先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加大投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其次是各个院校把大英教师培养与大英教学一样重视,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年轻教师外出进修或提升学历与水平;第三,类似出版社这样的机构或社会团体出资助教,办些有特色、有针对性、受益面宽和有实质意义的大学英语教学和研讨培训。
5.教学科研水平如何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如今有了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但跟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老师们个人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总体科研能力依然不高。近十年来,我应邀去过许多院校和教学研讨会给同行们作学术讲座,也一直在与全国各地的部分老师一起做课题研究和编写教材,我发现不少老师在课题申报、学术写作、著作出版(不含一般教材和教辅)等方面尚有较多努力空间。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大学英语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过重、在职培训和科研机会太少。但也有人说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我们应该多从主观努力上查找差距,这不无道理。
2.外语类刊物少,论文发表难。我国有关外语教学研究的学术刊物太少,而大学英语教学的学术期刊更是少得可怜,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教师们的科研需求。不少教师花很多心血写出一篇文章,但因投稿无门,即使有一定水平也往往很难发表。
外语界同行们普遍感到有一种现象,即:凡是大家看不懂的都是好文章。某些外语期刊一味追捧、专门发表这类东西以示其学术水平高超,这让人十分费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急公好义、高瞻远瞩,欣然出版《当代外语教学与研究》,旨在服务一线英语教师,尽最大可能把同行们的个人心得原汁原味奉献给大家,不录无病呻吟之作,深信一定会得到大家的青睐和大力支持。
(注:本文作者是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硕士生导师,《新思路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