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中医学中关乎“心”与“神”的论述
(一)“心”“神”的概念
《内经》关于“心”“神”的概念比较广泛而复杂。“心”是五脏六腑之一,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心脏”和“脑”,主要是指物质结构而言。“神”则是对意识思维、聪明智慧、神采气色、针刺感应等变化复杂的精神活动而言。《内经》认为心与神是统一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神之变也”,是说心是第一位的,神是第二位的。《灵枢·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受精卵形成之时,神已“寓于”其中了。出生之后,则赖水谷之精气以滋养与生化。《黄帝内经》又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神”随着生命之发生而发生,随着个体的发育而发展。这些观点是正确的。
《内经》所谓心神,我们理解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病理等反映于体表的征象;其二是指人的思维、意识、精神活动。虽然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但重点讨论“心”之属于“脑”及“神”之属于精神活动、情绪与意志等方面;主要讨论情志对内脏活动之影响,内脏活动异常引起情志的变化以及情志变化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意义。
(二)精神、情绪与意志对内脏活动之影响
中医学认为,在生理情况下,神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如《灵枢·天年》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是说只有当形与神都已具备了,才能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是说只有形而没有神,则死。《灵枢·本神》说:“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说明神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有神则生,无神则死,守神则不病。
前人已经看到,如果神的活动超出了常度,情绪过于激动则可以影响内脏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而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由于情绪之变化而导致气的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后而产生一系列病变。《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内经》还指出不同的情绪将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悦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荡人阴缩而挛筋,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天,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虽然五脏各有所伤,但《内经》认为当以心为主宰。《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论点是非常可贵的。
从以上所引经文可知,情志对内脏的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各种不同的情志,其影响又各具特征。情志影响内脏活动只是一个方面,反之,内脏活动的变化亦能影响情志活动。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内脏活动异常可引起精神、情绪与意志的变化
《素问·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这是由于肝气虚怯,肝血不足,就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肝气盛,则容易发怒,俗称“肝经火旺”。《灵枢·本神》又说:“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伤寒论》中亦有“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的条文。
邪客于经络也可以产生情志的变化,如《素问·缪刺论》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则可见“无故喜怒”;“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则可见“善悲惊不乐”;邪客于手少阳之络,则见“心烦”等表现。
颇有兴趣的是《灵枢·淫邪发梦》中还讨论了内脏活动与梦境的关系。“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客于胞脏则梦溲便。”以上所述具体梦境,虽然与事实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已明确指出了梦境的形成与脏腑之功能、属性、气血盛衰等有一定联系,这一点是可贵的。
(四)精神、情绪、意志与临床诊疗之关系
1.中医临诊要求医生首先望患者之精神状态。《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一般认为精神受损伤,病证虽轻而预后不佳;精神无损者,病证虽重而尚不足虑。余如精神不振、健忘、嗜眠、心烦不安、夜不成眠、怔忡惊惕、恐恐然如人将捕等神态不安状,按中医藏象学说分析此等症状,各有所归,或属心脾,或属肝肾,都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严重的精神错乱,哭笑无常,胡言乱语而不避亲疏,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则属精神病之范畴了。
2.在治疗方面,《内经》认为临诊应从治神入手,且应以治神为本,故一向强调患者的精神和意志的作用。《素问·针解》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其易行也。”《灵枢·本神》称:“凡刺之法,必先本乎神。”这是指针灸时医生以目凝视患者,引导其精神转移,集中至病所,可以容易得气而获得较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强调做患者的思想工作。《灵枢·师传》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从而解决患者思想上的问题,促进疾病向愈。
中医学早在两千余年前就有关于情志与疾病诊疗之关系的详细而深刻论述,在历代名医医案中也有大量内伤七情致病的实例。这确是一份值得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也是值得做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