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生平史略
一、人物生平
生平简介
陈存仁 (1908—1990),祖籍福建,1908年2月14日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一个破落的绸缎商人家庭,原名承沅,小名阿沅,又名保康,字存仁,父亲陈子晋,早年去世,母亲陈赵氏。有兄弟姐妹6人,长兄承淇,幼弟示范,另有妹二人,姐姐早逝。
陈存仁小学就读于大东门育才小学,那里的老师都是知名人士,其中职员有史量才、曹汝霖、黄炎培等。后家道中落,全家不得不迁居薛家浜,改读马家厂浦东小学附属小学。那时候的小学,课本只有国文、修身、英文、算术、地理、历史6本书,名为“共和国小学教科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而那时候读书,着重国文和算术,这两科成绩只要在90分以上的,就可以跳班。陈存仁因在私塾中读过一个时期,国文基础好,又因家学渊源,算术也总是满分,故每一学期都能跳一次班,不过4个学期,小学就毕业了。
小学毕业时,陈存仁想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半工半读、贴补家用,被其四伯父制止,指出“你千万不可参加,你如果遵从父亲的遗命学医,一切由我负担,但是也要中学毕业之后,才能进入医学院”。于是,陈存仁于1918年考入了民立中学。民立中学的学制是4年,陈存仁因学习成绩优异,3年就毕业了。
1921年陈存仁遵照父亲的遗命去学医,起初报考了南洋医科大学 (即东南医学院前身),苦读1年,对医学基础渐渐有了认识。不幸的是,在暑假中患上了伤寒症,请大学中一位教师治疗,只吃葡萄糖和维生素C,病情日渐加重后经家人介绍就诊于孟河丁甘仁先生,只连服了5天中药,热度就退了。陈存仁四伯父就对他说:“你学西医,而西医不能治愈你的病,现在中医把你的病医好了,你不如改学中医。还有一个理由,你将来学成西医之后,开业时节,各项设备,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恐怕我都负担不起,你就做不成医生了。”于是,陈存仁就由其四伯父转托王一亭、朱福田推荐,在1922年考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为了学好中医古籍,陈存仁想办法拜师进一步学习国文。先后拜师姚公鹤、章太炎、丁福保等国学大师。学校实习期间,因为陈存仁字写得又好又快,经校长谢利恒推荐给丁甘仁抄方。丁甘仁对陈存仁也非常赏识,指定一间诊室让他居住,这是其他弟子没有的待遇。1926年,丁甘仁过世后,陈存仁又师从丁甘仁的儿子丁仲英,并在南市广益善堂实习坐诊3个月。在丁仲英的支持下、丁福保的指点下,陈存仁于1927年3月1日独立创办《康健报》,引起很大反响。1927年秋,陈存仁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

1927年3月,在丁仲英的支持下,丁福保的指导下,陈存仁独立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8—1929年间,得到丁仲英的同意,陈存仁在南京路望平街口 (今山东路)转角柏林花纸行楼上开设诊所,独立行医。期间与王定芬女士成婚。诊所开始时病人门可罗雀,后因先后被聘为三友实业社、冠生园、世界书局等的常年医生 (类似如今企业的健康顾问),又因自办的《康健报》的热销,病人越来越多。1929年,因参与组织成功抗争臭名昭著的妄图取消中医的“废止旧医案”而闻名,更因先后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皇汉医学丛书》等著作而被世人所知。虽因时局动荡,多次变更诊所地址,但病人却越来越多。1937年在马霍路 (今黄陂北路)与威海卫路 (今威海路)转角自建了一座半圆形的大楼,挂牌“国医研究所”,二三楼专供藏书,由其8个学生当研究员,下面附设联合诊所,自己则挂一块内科招牌,又请同道主持儿科、妇科、外科、痔科等,内部有药铺,后来就住在诊所里,直到去了香港。期间大女儿夭折,儿子树桐、小女儿树榕先后诞生于1937年、1943年。

中国药学大辞典

皇汉医学丛书


中华民国时,陈存仁的国民身份证
1949年,陈存仁与丁仲英等到香港行医。不久便因医术高明而远近闻名,先后在九龙的弥敦道和香港的铜锣湾开设了两处诊所。陈存仁因学术造诣深厚,与朱鹤皋、丁济万、费子彬等作为特约教授受聘于多个中医学院,并先后应王道中医学院院长陈济民、香港中医师公会的邀请主持存仁医学讲座。
1951—1953年,陈存仁先后多次赴日本、埃及和欧洲考察访问。1954年在香港主办成立中国针灸学院。后应韩国驻港总领事推荐,编撰中医教材,出版《中国医学史》,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头衔。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的邀请编纂《中国药学大典》,于1982年正式刊行。1980年初,获中国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头衔。
1985年陈存仁移居美国。1990年9月9日,陈存仁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