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临床:中医名家内科临证辑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从临证识分型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用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或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加减。
2.热哮证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用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半夏)加减。
3.寒包热哮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腻燥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宜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细辛、芍药、半夏、石膏、干姜、五味子、甘草)或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宜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用三子养亲汤(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加味。
5.虚哮证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宜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用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灵磁石、沉香、坎脐、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加减。
6.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发作,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治宜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方用回阳救急汤(熟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炒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制半夏)合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用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加减。
2.肺肾两虚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宜补肺益肾。
方用生脉地黄汤(熟地、山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红参、麦冬、五味子)合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