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读典拜师临证谈体会
心悸的病机有虚有实,治疗心悸首先要辨其虚实,凡有气血阴阳不足导致心失所养为虚。痰火扰心,惊恐后日久,心失所主或外邪内传扰心,痹阻心脉所致者为实。临床上脏腑功能失调可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反之心血瘀阻日久,新血不生也可导致气血阴阳的不足。病机也常可虚实夹杂,临床宜虚实之主次。早在《内经》中就有对于脉律失常与本病的密切联系,故辨其脉象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患者多伴有脉率或脉律的失常,脉率一般分为快速型和过缓型,快速型多由阴虚或火热所致;过缓型多由阳气虚弱或阴寒内盛所致。脉律则有促脉、结脉、代脉之分,促脉主阴盛气结,瘀血内阻,结脉、代脉主元气虚衰。由此心悸总的治疗原则主要为虚证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予以清热化痰,解表祛邪,活血化瘀。根据病理产物痰、火、饮、瘀进行针对性治疗。由于心悸的主症特点有心神不宁,因此在用药过程中不论虚实酌加宁心安神之品可以很好的缓解症状提高疗效。
心主血脉而藏神志,心阴和心阳的相互协调,心脏功能方能维持常态。若心阴和心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或亢奋,致心之阴阳的不协调,都会出现心悸或怔忡。因此在治疗心悸中也要兼顾心之阴阳,阴阳协调,其心悸怔忡即愈。
本病多由情绪波动、疲劳、喧闹的环境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故药物治疗的同时,调节情绪,避免劳累,保持环境安静对于减少心悸发作次数及减轻症状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