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对于协作学习的说法并没有定论。李克东(2000)在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形式,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合作、互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和知识的建构,并通过对团体成果和组员绩效做出评价,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显而易见,这个概念表达了协作学习的两个目标——通过协作学习促进学习和通过学习学会协作。这两个目标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离不开在线协作学习。在线协作学习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是计算机技术与协作学习方式的融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协作学习主要指由多个学习者针对统一学习主题,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特性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和促进学生的交流、协作活动,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Jermann和Soller发展了Barros提出的协作过程管理框架,提出了在线协作学习中互动协作管理的模型。该模型把互动协作的管理看成是一个与预定目标比较交互状态的不断自我平衡过程,主要包含四个阶段:第一,收集交互数据。收集并跟踪记录学生的交互行为,将其作为日志保存,以便进行后续数据分析。第二,构建互动模型表示互动状态。主要指以某种理论模型为指导建立互动模型,使用互动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把前一阶段记录的互动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较高水平的互动指标,用这些指标表示当前的互动状态。第三,诊断交互协作特征。通过把当前交互状态与理想交互状态进行比较,诊断当前交互状态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是否平等地参与协作。第四,矫正交互协作行为。如果当前交互状态与理想情况存在差异,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矫正。
在线协作学习过程分析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参与度分析、互动分析和综合性分析。
参与度分析指学生作为参与成员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这是一种最初级的协作学习过程分析方法。显然,若没有成员积极、平等地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那么协作组将不会呈现真正的协作。例如,只有部分成员完成了共同的学习任务或共同学习任务的大量工作,而其他成员对小组没有贡献或基本没有贡献,这并不算发生了真正的协作学习。
互动分析不仅关注成员是否参与协作学习活动,而且考察成员的参与行为是否与其他成员产生了互动,以及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何种程度的互动。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成员只有主动、积极地响应其他成员,协作组才能达到较高的互动水平,才能建立起积极的互依关系,才能产生群体归属感。比如,在小组共同商讨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是否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都会影响真正的协作。若小组成员没有主动回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那么真正的协作也没有发生。
综合性分析主要分析协作学习成果的综合性。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指学习成果是协作组全部成员的知识综合的结果,并非来自个别成员(王永固,李克东,2008)。综合性分析与参与度分析、互动分析有所不同,主要从成员协作学习的成果考查协作学习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