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家泛宅」上樓了
由開埠起,大量被形容為「浮家泛宅」的「蜑家」艇戶,聚碇於香港仔、筲箕灣及油麻地一帶,還有新界的大埔及離島的長洲和大澳等。大小艇戶是以載客、貨運及捕魚作營生,早期,水上居民的兒童是鮮有機會入學的。此外,亦有很多大小「艇屋」,長期置碇於岸邊。
船艇貨運業的全盛時期,維持至約一九七○年,仍為「散貨」船主導貨運的期間。俟後,因貨櫃船逐漸取代散貨船,大量艇戶因生意不前而「棄舟登陸」,置業定居和改營其他生意。
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起,當局在港九新界,大舉填海造地,開發新市鎮,同時亦安頓大量艇戶及艇屋居民「上樓」入住公共房屋。


在岸邊「破」(砍)柴的蜑家(船民)婦女,及其「生性」(懂事)作「幫手」的子女,約一九三○年。

大埔元洲仔的大小艇屋,一九五○年代。一衣「唐裝衫褲」的小女孩,沿木梯登上一由大木艇構成的家,這等被稱為「大眼雞」的木艇,不少為「三代同堂」的住所,原本是用作經營運輸及漁業生意的。筆者曾於上環干諾道西「三角碼頭」旁,參與及目睹一水上婚宴的壯觀場面,十艘八艘這等大艇,如「連環船」般並泊,筵開二十多席,由「包辦筵席館」到會,衣冠楚楚的賀客沿狹長的吊板往來,真是一步一驚心。

五艘在維港海面「齊力向前航」的住家艇。多為「夫妻檔」一齊搖櫓,這些載客或載貨的住家艇,是穿梭於岸邊與各大洋船之間,亦有網捕魚蝦者,在艇上生活的一家大細,就靠此營生。迄至一九六○年代初,不少居於艇上的孩子是沒有機會入學的。

一九五四年的灣仔海旁告士打道。數名赤腳的漁家女童,正在等候從英軍艦「戰士」號登岸的水兵,向他們討「金梳」(CUM SHAW,賞錢)。

筲箕灣愛秩序灣的海旁艇屋群,約一九六○年。這等艇屋為水上人家的臨時甚至是永久的居所,一切生活條件皆十分惡劣,尤其是孩子們的安全毫無保障。艇屋最大的威脅是風災和火災。由一九八○年代起,當局始對艇屋關注,不少艇屋戶可以「登陸」及陸續「上樓」(入住公屋)。

位於香港仔漁邨區的曬鹹魚及海味場地,約一九六三年。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價廉的「鹹魚青菜」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餸菜。稍後,因生活條件改善及健康考慮,鹹魚才被其他鮮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