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加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维生素

一、维生素概述

(一)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1)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成分,均为有机化合物,都是以本体(维生素本身)的形式或可被机体利用的前体(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也不能大量储存于机体的组织中,虽然需求量很小,但必须由食物供给。

(3)维生素在体内不能提供热量,也不能构成身体的组织,但具有特殊的代谢功能。

(4)人体一般仅需少量的维生素就能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但若供给不足,就会影响相应的生理功能,严重时会产生维生素缺乏病。

由上可见,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的区别在于它既不供给机体热能,也不参与机体组成,只需少量即可满足机体需要,但绝对不可缺少。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引起疾病。

(二)维生素命名及分类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见表2-4。其中,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泛酸、胆碱、生物素及维生素C等。

表2-4 各种维生素一览表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及脂溶剂中,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吸收时也与脂类吸收有密切关系。而水溶性维生素不溶于脂肪及脂溶剂,易溶于水,容易在烹调加工中损失。

脂溶性维生素只能够溶解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故排泄率不高,可在体内长期大量地储存,长期摄入过多可在体内蓄积以致引起中毒。水溶性维生素可以轻易地溶于体内水溶液中,产生毒害作用的可能性很小,摄入过量一般不会引起中毒,但常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代谢。体内缺乏水溶性维生素的可能性较大。补充维生素必须遵循合理的原则,不宜盲目加大剂量。

二、维生素A

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A醇,是最初的维生素A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可从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的计量单位有IU单位(International Units)和RE单位(Retinol Equivalents)。维生素A较稳定,一般的烹调加工方法不致破坏,但易被空气氧化破坏,尤其在高温和紫外线照射下。如果食物中同时含有磷脂、维生素E和维生素C或其他抗氧化物质,则对维生素A有保护作用。

(一)维生素A的消化和吸收

维生素A在小肠与胆汁酸脂肪分解产物一起被乳化,由肠黏膜吸收。维生素A在人体的储存量随着年龄递增而减少,老年人明显低于年轻人,不同性别储存量也有所不同。维生素A在体内的平均半衰期为128~154h,在无维生素A摄入时,每日肝中损失(分解代谢)率约为0.5%。

(二)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A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视觉功能,防止夜盲症。人视网膜中有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分别对弱光和强光敏感,以维持昼夜的正常视力。其中,杆状细胞内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对弱光敏感,与暗视觉有关。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暗适应能力下降,甚至造成夜盲症。

(2)维护上皮组织的健康。当维生素A缺乏时,会出现E皮组织萎缩、皮肤干燥、角化过度、脱屑、腺体分泌减少、角膜溃疡等病症。

(3)促进生长发育。维生素A有助于细胞增殖与生长,是机体生长的要素,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特别重要。当维生素A缺乏时,可能出现生长停滞、发育不良等现象。

(4)抗癌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A能防止多种类型的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当身体缺乏维生素A时,容易致癌。

(5)抗氧化作用。维生素A可保护微血管免受自由基侵害,提高免疫力。β-胡萝卜素这一功能更强,转化为维生素A后功能减弱。

(6)预防贫血。维生素A可改善铁的吸收和运输,预防缺铁性贫血。

(三)维生素A的缺乏和过量

1.维生素A缺乏

夜盲症是人类缺乏维生素A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患夜盲症者夜间视力减退,暗适应时间延长。

维生素A缺乏最明显的一个结果是眼干燥症,其表现为眼睛对光敏感,眼睑肿胀,眼泪分泌停止,粘满脓液,发展下去可致失明。皮肤病是维生素A缺乏的另一重要表现,其早期表现在口腔、咽喉、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病变。维生素A长期摄取不足,会导致毛囊角化过度,皮肤干燥形似鸡皮,多见于上、下肢,以后向腹部、背部、颈部蔓延,使人抗感染能力下降。

此外,当维生素A缺乏时,免疫功能降低,血红蛋白合成代谢出现障碍,生殖失调,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2.维生素A过量

当维生素A在体内过多时,因其具有脂溶性不能随尿排除,而储存于肝脏和其他部位,最后达到中毒水平,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脱皮等症状,慢性中毒可出现肝大、长骨末端外周部分疼痛、皮肤瘙痒、肌肉僵硬等症状。

过量食入胡萝卜素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易出现类似黄疸的皮肤。此外,还有维生素A过多致胎儿畸形的报道,普通膳食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过多,其过多主要是由于摄入维生素A浓制剂引起的,但也有食用狗肝或鲨鱼肝引起中毒的报道。

(四)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奶类及鱼肝油等。维生素A原主要是β-胡萝卜素,多存在于红、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中,如胡萝卜、菠菜、油菜、苜蓿、辣椒和杏、芒果、柿子等。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需要注意的是,水果和蔬菜的颜色深浅并非是判断含维生素A多寡的绝对指标。

六、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是由嘧啶环和噻唑环结合而成的一种B族维生素。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微弱的特臭,味苦,有引湿性,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pH值在3.5时可耐100℃高温,pH值大于5时易失效。遇光和热时效用下降,故应置于遮光、凉处保存,不宜久储。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

(一)维生素B1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中的维生素B1有三种形式,即游离形式、硫胺素焦磷酸酯和蛋白磷酸复合物。结合形式的维生素B1在消化道裂解后被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空肠和回肠。大量饮茶会降低肠道对维生素B1的吸收,酒精中含有抗维生素B1物质,叶酸缺乏可导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维生素B1由尿液排出,不能被肾小管再吸收。

维生素B1在胃肠道主要是被十二指肠吸收。吸收不良综合征或饮酒过多可阻止维生素B1的吸收。肌肉注射维生素B1吸收迅速。吸收后可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中,也可进入乳汁,体内不储存。血浆半衰期约为0.35h。肝内代谢,经肾排泄。

维生素B1在肝、肾和白细胞内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酯,后者是体内丙酮酸分解所需的羧化酶的辅酶。但维生素B1在体内不储存,故短期缺乏即可造成患者丙酮酸在体内的蓄积,从而扰乱糖代谢。

(二)维生素B1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B1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在能量代谢中起辅酶作用,没有硫胺素就没有能量。维生素B1是构成α-酮酸脱羧酶的主要成分,为糖代谢必需物质。

(2)提供神经组织所需要的能量,防止神经组织萎缩和退化,预防和治疗脚气病。

(3)对人体的直接功能有:维持正常的食欲、肌肉的弹性和健康的精神状态。维生素B1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从而保证消化腺的分泌和促进肠蠕动。

(三)维生素B1的缺乏和过量

1.维生素B1缺乏

维生素B1缺乏常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碍引起;同时,肝损害、饮酒也可引起维生素B1缺乏。长期透析的肾病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病人以及长期慢性发热病人都可发生。

维生素B1缺乏的初期症状有疲乏、淡漠、食欲差、恶心、忧郁、急躁、沮丧、腿麻木和心电图异常等。一般分成以下几类:

(1)干性脚气病。以多发性神经炎症为主,出现上行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麻木,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胃肠神经受累使胃肠蠕动减弱,便秘、消化液分泌减少,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2)湿性脚气病。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出现水肿、心悸、气促等,进而可出现右心室扩大现象,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心力衰竭。

(3)婴儿脚气病。该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为多)的婴幼儿,多因母体缺乏维生素B1或喂养不合理所致,主要表现有吐奶、尿少、夜啼、声嘶、抽搐等,严重者可因呼吸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2.维生素B1过量

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B1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大剂量用药时,可能干扰测定血清茶碱浓度,测定尿酸浓度可呈假性增高,尿胆原可产生假阳性。

(四)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

含维生素B1较丰富的有动物内脏(肝、心及肾)、肉类、豆类、花生,以及粗加工的谷类、蛋、奶等。水果、蔬菜等也含有维生素B1,但含量较低。谷类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也是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但过分去除麸皮与糠,会导致维生素B1大量损失,烹调时加碱可使维生素B1损失增高。此外,某些食物中有抗维生素B1因子,使维生素B1结构发生改变,活力降低,如某些鱼及软体动物的内脏中含有硫胺素酶,可使维生素B1被分解破坏,但烹调加热会破坏这些酶,所以鱼不宜生吃。

七、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机体中许多酶系统的重要辅基的组成成分,参与物质和能量代谢。维生素B2分子式为C17H20N4O6。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作为维生素B族的成员之一,微溶于水,可溶于氯化钠溶液,易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

(一)维生素B2的消化和吸收

膳食中的大部分维生素B2是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和蛋白质结合存在。进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与蛋白质分离,在上消化道转变为游离型维生素B2后,在小肠上部被吸收。当摄入量较大时,肝肾常有较高的浓度,但身体储存维生素B2的能力有限,超过肾阈即通过泌尿系统以游离形式排出体外,因此每日身体组织的维生素B2都保持在一定水平。

(二)维生素B2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B2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促进发育和细胞的再生。

(2)促使皮肤、指甲、毛发的正常生长。

(3)帮助消除口腔内、唇、舌的炎症。

(4)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的疲劳。

(5)和其他的物质相互作用可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

(三)维生素B2的缺乏和过量

1.维生素B2缺乏

维生素B2缺乏较为普遍。幼儿及少年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若不注意,更易缺乏维生素B2。维生素B2的缺乏易导致脂溢性皮炎(眼、鼻及附近皮肤脂溢且有皮屑及硬痂);引起嘴唇发红、口腔炎、口唇炎、口角炎、舌炎;会使眼睛充血、易流泪、易有倦怠感、头晕;引起阴道瘙痒、口腔溃疡等炎症和机能障碍,称为核黄素缺乏病。

2.维生素B2过量

维生素B2摄取过多,可能引起瘙痒、麻痹、灼热感、刺痛等。假如正在服用抗癌药,如氨甲蝶呤,则过量的维生素B2会降低这些抗癌剂的效用。

(四)维生素B2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B2主要来源于奶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与肾脏、蛋黄、鳝鱼、胡萝卜、酿造酵母、香菇、紫菜、茄子、鱼、芹菜、橘子、柑、橙等。

十一、维生素C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C的消化和吸收

摄入的维生素C通常在小肠上方(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被吸收,而仅有少量被胃吸收,同时口中的黏膜也吸收少许。未被吸收的维生素C会直接传送到大肠中,无论传送到大肠中的维生素C的量有多少,都会被肠内微生物分解成气体物质,无任何作用,所以身体的吸收能力固定时,多摄取就等于多浪费。

维生素C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转换方式目前仍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维生素C最后的代谢物是由尿液排出。如果尿液中维生素C的浓度过高,可使尿液酸碱度降低,防止细菌滋生,所以有避免尿道感染的作用。

(二)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C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更快愈合。

(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

(4)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防止关节痛、腰腿痛。

(5)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6)水溶性强抗氧化剂,主要作用在体内水溶液中。

(7)坚固结缔组织,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牙龈出血。

(三)维生素C的缺乏和过量

1.维生素C缺乏

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如果维生素C缺乏,胶原蛋白就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易引发坏血病。体内维生素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将会流到邻近组织。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瘀血、紫癍现象;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胀痛;严重时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缺乏维生素C将会引起牙龈萎缩、出血,诱发动脉硬化、贫血。维生素C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将使人体的免疫力和机体的应急能力下降。

2.维生素C过量

如果短期内服用维生素C补充品过量,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副作用;长期服用过量维生素C补充品,可能导致草酸及尿酸结石;小儿生长时期过量补充维生素C,容易产生骨骼疾病;如果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2500~5000mg甚至更高时,可能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出现溶血等严重现象。

(四)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主要有樱桃、番石榴、红椒、黄椒、柿子、青花菜、草莓、橘子、芥蓝、菜花、猕猴桃等。

三、维生素D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故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植物不含维生素D,但维生素D原在动植物体内都存在。

(一)维生素D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口服的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至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与脂质一同自黏膜吸收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系统入肝;注射的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吸收后也经血入肝。在肝细胞微粒体经25-羟化酶的作用下形成25-OHD入血,25-OHD为血清中多种维生素D代谢产物中含量最多且最稳定的一种,其血清浓度可代表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正常值为11~68mg/mL。25-OHD经血入肾,在近端曲管细胞的线粒体内经1-α羟化酶的作用生成1,25-(OH)2D3,其产生受内分泌系统的严格控制,其血清含量随人体对钙、磷的需要而增多或减少。血(甲状旁腺素)PTH的升高及钙、磷降低,使1-α羟化酶活性增强,致1,25-(OH)2D3增多;当血钙、磷增高时,24-R羟化酶活性增强,使24,25-(OH)2D3增多。许多组织的细胞有1,25-(OH)2D3的受体,如小肠黏膜细胞、骨细胞、肾远端曲管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胰岛细胞及乳腺细胞等。肾、肠、软骨等细胞的线粒体并有24-R羟化酶,在血钙、磷正常或升高时,25-OHD在肾、肠经24-羟化酶羟化成24,25-(OH)2D3,其生物活性远低于1,25-(OH)2D3

正常人摄入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后,80%以上可自小肠吸收,其代谢物与部分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自胆汁及粪便排泄。4%以下自尿液排出。摄入或充分晒太阳后合成较多量维生素D时,可储于脂肪及肝达数月。

(二)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2)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3)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4)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5)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

(三)维生素D的缺乏和过量

1.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我国小于3岁的儿童中佝偻病发病率为20%~30%,部分地区已达80%以上,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因此卫生部将其列为儿童保健四种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骨骼改变为特征。该病常与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少见阳光、吸收不良、代谢障碍(如肝肾疾病或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等有关。

2.维生素D过量

维生素D过量导致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为低热、厌食、精神不振、头痛、体重下降、多尿,血清钙、磷升高,易发生软组织钙化、肾结石等。此时需立即停服维生素D,限制钙盐摄入等。

(四)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有三个方面:正常的食物、维生素D强化食物和浓缩的天然食物。我国建议孕妇每日应摄取10 μg维生素D,为了达到这个供给量标准,孕妇应注意多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增加日光照射时间,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症的出现。

一般的食物维生素D含量不丰富。含量较多的食物有海产鱼类、蛋类和黄油。维生素D强化食品多为奶类食品和婴儿食品。近年来,我国多数大城市采用鲜奶强化维生素D的摄入。

四、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可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维生素E在早期研究过程中,发现与生殖有关,被命名为生育酚,是一种延缓衰老的维生素,因此又被称为能吃的美容化妆品。

(一)维生素E的消化和吸收

在胆酸、胰液和脂肪存在时,维生素E在脂酶的作用下,以混合微粒在小肠上部经非饱和的被动弥散方式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各种形式的维生素E被吸收后大多由乳糜微粒携带经淋巴系统到达肝脏。肝脏中的维生素E通过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体作用进入血浆。乳糜微粒在血循环的分解过程中,将吸收的维生素E转移进入脂蛋白循环,其他的作为乳糜微粒的残骸。α-生育酚的主要氧化产物是α-生育醌,在脱去含氢的醛基后生成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可通过胆汁排泄,或进一步在肾脏中被降解产生α-生育酸从尿中排泄。

(二)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E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在体内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使其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起到保护血管、心脏、乳房、眼睛、皮肤等器官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

(2)维持生育功能。维生素E与雄性动物的精子生成和雌性动物的生育能力有关,所以称其生育酚。临床中常用于治疗不孕症、先兆性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

(3)抗衰老作用。组织衰老时,细胞内常出现脂褐素沉着现象。维生素E具有减少组织内脂褐素的产生、改善皮肤弹性以及延迟性腺萎缩等防衰老作用。

(4)防癌及增强免疫作用。维生素E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生成,维持血液白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对防止癌症、增强机体免疫具有积极作用。

(5)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维生素E能减少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三)维生素E的缺乏和过量

1.维生素E缺乏

维生素E缺乏症是以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白肌病和繁殖障碍为特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有红细胞被破坏、肌肉变性、贫血症、生殖机能障碍等。

2.维生素E过量

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E可引起各种疾病。其中较严重的有:

(1)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或两者同时发生,这是由于大剂量维生素E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形成。

(2)血压升高,停药后血压可以降低或恢复正常。

(3)男女两性均可出现乳房肥大。

(4)头痛、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肌肉衰弱。

(5)皮肤豁裂、唇炎、口角炎、荨麻疹。

(6)糖尿病或心绞痛症状明显加重。

(7)激素代谢紊乱,凝血酶原降低。

(8)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9)血小板增加,免疫功能减退。

(10)肌肉衰弱、疲劳、呕吐和腹泻。

(四)维生素E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植物油中,其中以麦芽胚油和玉米油含量最多。某些谷类、坚果类食物及绿叶菜,以及肉类、奶油、乳、蛋及鱼肝油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