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咏物咏怀

咏素蝶诗 刘孝绰

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赏析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但有时宦途不顺,因为恃才傲物,不愿屈服,只好归去。

全诗格调清新,积极向上,语言精练,构思奇妙,比喻精当,言语间透露着一代文人刘孝绰的恃才傲物和超然的才气。

菊花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第一句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第二句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三四两句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赏析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此诗展现出摘花的人们常常取其花而抛其叶,看似爱花,却不懂得花需绿叶衬的道理。对待荷花时,只有花叶兼顾,才能两两相互映衬。诗人对照着自己的身世,感慨际遇也投射在荷花的荣枯之中。表达了诗人渴求知己,寻求政治依托的心声。

蜂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晚唐文宗至哀宗七个朝代,目睹并身历唐王朝从衰败到灭亡的过程。他早有才名,“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事部分中第”。这“讥讽”,就是出于他对现实的不满。由于十次参加进士考试,都遭到失败,使他更是愤世嫉俗,在诗文中形成一种嘲讽的笔调和批判的风格。他五十五岁的时候,回到故乡浙江,节度使钱镠委任他作掌书记、节度判官等职。著有《江东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谗书》等。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也是咏物诗,既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畏艰难,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又讽刺了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白莲陆 龟蒙

陆龟蒙(?—881),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lù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赏析

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诗是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月,已带斜阳又带蝉。

赏析

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生于开封。中进士后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他属于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后被邪恶势力所不容,被罢黜“除名”,闲居苏州。后又起用为湖州长史,不久病卒。与梅尧臣并称“苏梅”。他的诗多能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疾苦,抒写为国立功的抱负。感情激昂,气势豪迈,笔力刚健,语言朴素畅达。有些诗语言时嫌粗率。有《苏学士文集》。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赏析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主要写作者游玩花山寺的感慨。诗人观其景而发感,“花木”需要精心修剪护养,而“野草”应勤除,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革新除弊的期望。

咏牡丹 王溥

王溥(922—982),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世宗柴荣死,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卒谥文献。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赏析

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王溥的这首诗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因为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牡丹的美艳、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著作收在《司马文公集》中。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初夏时节景色的描写,尤其是柳絮和葵花之间的对比,暗含了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皇帝忠心不二。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葵花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花一样忠心于国家。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赏析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咏柳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政治家,诗也写得有特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进士。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踏莎行 吕本中

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任中书舍人、学士院权直。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后人辑有《紫微词》。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赏析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词中作者借梅怀人,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时节,不禁对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末句尤为警策。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画菊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全诗语言简朴,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兰花草 胡适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赏析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胡适最早的诗歌不叫《兰花草》,而叫《希望》。兰花草终究没有开放,也就是“希望”终究没有实现,留下无尽的遗憾。原诗是这样的:“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他希望他的夙愿能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而当一盆兰花草左等右等不开放时,一时心急而急中生出灵感,写下了这首《希望》。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兰花草》成为“台湾校园歌曲”,颇为流行。

《兰花草》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在优美的旋律中,有着真实情感、高雅情趣。

拜献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山,我不赞美你的壮健,

海,我不歌咏你的阔大,

风波,我不颂扬你威力的无边;

但那在雪地里挣扎的小草花,

路旁冥盲中无告的孤寡,

烧死在沙漠里想归去的雏燕。

给他们,给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

我拜献,拜献我胸肋间的热,

管中的血,灵性里的光明;

我的诗歌,在歌声嘹亮的一俄顷,

天外的云彩为你们织造快乐,

起一座虹桥,

指点着永恒的逍遥,

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苦厄!

赏析

《拜献》写于1929年2月,收入《猛虎集》,是徐志摩后期较好的作品。在诗中表现出对弱小、孤苦、不幸生命的无限关爱与深深同情,显示出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徐志摩认为真纯的艺术“在于扩大净化人道与同情”。现代著名学者陈梦家在《纪念志摩》中评价说:“他对于一切弱小有可怜的爱心,真的,他有的是那博大的怜悯,怜悯那些穷苦的,不幸的。他一生就为同情别人而忘了自己的痛苦。”

本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对比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扩大,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雨景 朱湘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字子沅,安徽太湖县人,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地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春夜梦回时窗前的淅沥;

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

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

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

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

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

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

赏析

全诗共十行,总体上都是以一种快乐的调子写“心爱的雨景”的种种情态。从第二行至第五行的四行诗,每一句都描绘了一种美的“雨景”。诗人把四种雨景写得都与作者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使你读时感到句句写雨景,又句句写人情:春夜梦醒时听见窗前细雨的淅沥,使人温暖,也引人遐思;夏天急骤的雨点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给人快慰,也催人奋起;那拂人脸庞的雾一样的雨丝有温柔而缠绵的情意;而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就叫人震悚,也激发人们产生一种心理的快感。

然而,这四种雨景描写还是这首小诗的铺垫,诗人对生活美和自然美有广泛的兴味和追求。他写了现实生活中已经呈现的美,这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也象征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同时,诗人更喜欢那期待中的美。他将笔调一转,便引赞美的歌喉到了另一番境界:他“最爱”的还是那将雨未雨的“天”,因为那里虽然是灰色的却又是那样给自己一种“透明”的感觉,而且在这灰色而透明的氛围中,还“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寂静的云气中又会飘来一声“清脆的鸟啼”。这情景是多么令人神往而深思!自然美和人情美在作者的笔下融成了一片诗情美。

而全诗最后两行,更得之于“鸟鸣山更幽”的启示,在最宁静的氛围中写出了最清脆的声音。这声音,使人得到了一种生气,一种美感,一种在期待中出乎意料地获得的满足。色调的搭配,动静的协调,都表现了诗人艺术锤炼的匠心。

这首诗押韵、平仄对仗,每句字数相当,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末尾以静衬动,无声衬有声,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全诗跌宕有致,细腻朦胧与宏大磅礴并举,有跌宕起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