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赤子之心

山村咏怀 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自己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叶绍翁(1194—?),南宋中期“江湖派”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之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本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引起旅人的乡愁。

洗儿戏作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就是五年。苏轼在黄州初寓居于定惠院,后迁居于临皋亭,倒也安于贬所,随僧蔬食,有暇则往村寺沐浴,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自寻欢适。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酒的醉汉所推倒,甚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而自得其乐。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于熙宁七年(1074)九月来归,深得东坡的宠爱。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苏轼欣然,因作《洗儿戏作》诗。

全诗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作者一生的遭遇。后两句是气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实则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赏析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无限情趣。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暮春农村景色。诗人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

诗人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勾勒出美丽的田园风光。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下片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幼女词 毛铉

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明洪武时在陕西一带从军戍边,后任国子学录。他的诗富于生活气息。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赏析

毛铉的《幼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的幼女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幼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成婚时拜堂。这里写幼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幼女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幼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是写幼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害羞之情。

此诗描绘幼女情态,语言质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童心诗心,相映成趣。

附唐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