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汉族
在遥远东方的中华大地上,流传着关于龙的神话。龙的形态由各种动物综合组成,它腾舞于天际,拥有无上的神威,它是汉民族的图腾。
汉族走过五千年漫漫长路,一如所尊崇的龙图腾一样,海纳百川,吸纳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用智慧与勤勉和兄弟民族一起,创造出世界东方的辉煌。
汉族的由来与发展
历史上的汉族曾有多种称呼,春秋战国时称“华”“夏”,或连称“华夏”。秦统一中国,周边各族称中原人为“秦人”,汉朝称为“汉人”。以后也多依此名称来称呼,辛亥革命称为“汉族”,由此定名。作为族称,“汉”先是他称,后逐渐变为自称,这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经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统一有了新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
汉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和各少数民族相融,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分布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到20世纪末人口达12亿左右,占我国总人口91.6%以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伟大成就,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
现代汉语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表意表音文字,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七种。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汉文(见汉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共有40000字以上,通用的有7000字左右。汉语现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汉族风俗
汉族的衣、食、住和风俗习惯,从古至今颇有特色,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文明、科学、舒适已成为生活习俗发展的趋向。
汉族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实行土葬,现大部分通行火葬。
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节日已成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有部分人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等。民间尊崇孔子和儒学。千百年来,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文化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也影响到亚洲乃至全世界。
汉族建筑形式
汉族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榫卯结构。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汉传统民居共同特点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服饰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以赤色为宜。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传统观念与炎黄认同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影响。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汉族象征图案: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寓意高贵、华丽、祥瑞、喜庆。出自《孔丛子·记问》。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龙和凤,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便是“龙凤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