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精魂”的追寻:穆旦研究新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穆旦抗战时期诗歌的基本主题及其文学史意义

◎李怡

穆旦,6岁在天津《妇女日报》上发表习作,11岁考入南开学校后频频在《南开高中生》杂志上推出诗歌和散文,从此诗歌写作伴随了一生:从1938年到1942年,属于西南联大学习和工作的四年,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诗人在《还原作用》《五月》《摇篮歌》《控诉》《赞美》《诗八首》等重要诗篇中崭露头角,1942年的远征军经历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命印记,战争和生命的意义从此迥然不同,到1945年穆旦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在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诗人的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在沈阳自费出版,抗战年代之于穆旦诗歌艺术发展的奠基性意义就此完成;其后,有1949年以后“压抑”中的诗歌翻译——特殊的诗歌写作方式,有1976年“黎明前的黑暗”里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作,如《智慧之歌》《理智的感情》《演出》《城市的街心》《冥想》《自己》《沉没》等,而对人生残酷和生命奥秘不断追问的主题依然可以回溯到奠基的抗战时期,因此,解析和挖掘抗战时期穆旦诗歌的独特意义也就有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