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横山县教育概述

横山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又是边塞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即有“人文学风尚无可传”“读书习文者寥若辰星”之说。据清乾隆《怀远县志》记载:明代,境内中文进士者二人,举人四人;武进士二人、武举人六人。

清雍正九年(1731)设怀远县,地域大体固定,乡间有私塾十几处。乾隆十年(1745)知县苏其照在县城门外建文庙;十四年(1749)捐俸金创建怀阳书院。据县志记载:清代中文进士者1人,举人6人,拔贡11人,贡生128人;中武进士3人,武举人16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制度,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年(1914)怀远县改称横山县,改高等小学堂为高级小学校(简称一高)。“五四”运动后,本县掀起办学救国的文化运动,初等教育蓬勃发展。至民国十六年(1927)全县兴办高小4处,初小62处,平民小学1处,学生2052人;赴外地深造的学生有大学9人(含留学生1人),师范11人,中学22人。

民国十七年(1928)横山遭受特大旱灾,许多学校关闭。二十六年后,稍有恢复,计设完小5处,乡镇保国民小学(初小)37处,学生1500余人。1939年秋,“绥德师范学校”迁响水堡旧城,历时六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陕甘宁边区,横山战火不绝,教育事业濒于崩溃。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首先接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12所小学,废除了旧教育制度、教育课程和教材内容,原有教师经培训后录用。1953年,学校骤增至109所,学生224人。1955年创办横山中学。政府通过办冬学、识字组、常年民校等形式,组织农民学文化,据1956年统计,参加学习的44967人,占文盲、半文盲总数的60%以上。1958年“大跃进”,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小学增至215所,学生12581人;增设普通中学2所,小学附设初中班的2所、中学生1081人。是年11月,本县分别划并入榆林、靖边县。

60年代恢复横山县制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裁并一所中学和民中班,裁减小学73所,减退超龄生5953人(含中学生180人),精减公办教师122人,辞退民办教师80人。到1965年,新办耕读小学677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陷于瘫痪。1970年后,根据“读小学不出队,中学不出社”的指示,社社设高中,四分之一的小学设初中班,小学成倍增加。中学教师有的由小学教师拔高使用,有的由“文革”时毕业的高中生充任,教育质量下降。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文革”前的教育秩序。80年代初,调整学校布点,理顺中、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曾回缩至63%。198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决定,县、乡、村三级干部层层落实责任,发动群众集资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有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实现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任务,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合格证书和嘉奖令。截至1989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10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539所,幼儿园1所;教职工2323人,其中专任教师2116人;普通中学生6263人,职中生161人,小学生26291人,学前儿童入学5138入。全县19501名学龄儿童,入学18854名,入学率为96.7%。

附录

1.横山县第一高级小学简介

横山县第一高级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名高等小学堂,校址在县城内文庙西旁,原为岩绿书院。民国四年(1915)奉命改称“横山县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以后,响水、波罗、石湾先后建立高级小学校,遂改名横山县第一高级小学。从民国二年(1913)到十三年(1924)首任校长曹思温(字雨山)苦心经营,学校设备日臻完善。曹思温不惜重金,从北京、西安、绥德等地延聘名师来一高任教。陈建晨(女,原为民革中央常委)、祁爱德的年薪高达三四百块银圆。在一高任教的还有曹又参、谷占峰、李树林、雷亚中、张秀夫、王怀智、杨开山等社会名流。

民国十四年(1925)春,一高闹学潮,得到榆中学生会的声援,曹思温答应学生提出的条件,将被开除的五名学生转入榆中就读、取消体罚制度、允许组织学生会实行自治。学生复课后不久,校长更换为谷玉山(字占峰)。这年冬天一高师生在横山发起了“非基”运动,学生走上街头演讲,下到农村宣传,揭露盘踞在横山县城福音堂基督教牧师高恩战(山西汾阳人)勾结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摧垮了教会势力,赶走了高恩战。民国十六年(1927)共产党在绥德四师的地下组织,派党员曹亚华来横山建立青年团组织,另派冯启民、李策民、周梦雄等三名党员来一高任教,一高成了横山县共产党、青年团活动的中心。

民国二十一年(1932)南关小学并入一高。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高师生组织起“塞峰剧团”,利用寒暑假,走遍全县五堡进行抗战宣传。民国二十八年(1939)又改称:“横山县第一完全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改称“横山镇中心小学”。

1946年10月,横山建立红色政权,一高归人民政府管理。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北时,一高的校舍设备惨遭破坏,一高的历史也告结束。

2.横山中学简介

横山中学位于县城北头,是横山县办重点中学。横山中学创建于1955年秋,开始招收横山、榆林和镇川的小学毕业生180人,从1957年起不再招收外县学生。1958年首届初中生毕业后,招收一个高中班,50名学生。到1960年,已成为15个教学班(其中4个高中班)750名学生的完全中学。1983年以来,全县调整中学教育结构,高中班集中于该校,横中成为全县唯一的完全中学。有23个教学班,1724名学生,有110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80名。

1976年以前,学校共有教室18间,校舍窑洞108孔,建筑面积3207平方米。1978年以来,先后翻修旧校舍,新建教工办公宿舍、教学楼,1984年建成实验大楼,1987年大礼堂落成,还在操场西边、北边修建了教工家属楼。学校占地71亩,总建筑面积11277平方米,运动场地16667平方米。学校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专用实验室,体育器械比较齐全。校长黑义忠于1955年3月至1984年在该校任职近30年。黑校长治校有方、重视人才,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1958年9月,横中被省政府评定为“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61年7月,首届84名高中生毕业,22名考入大专院校,1963届毕业生,大学录取9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41人。

“文革”期间,校舍门窗、桌凳被砸损,图书仪器被劫掠,学校领导和一些教师遭受批斗。1967年12月,横中“造反兵团”鞭笞致死县监委书记马子义。1968年开始复课,到1973年教学秩序基本恢复。但是1974年3月3日《榆林报》发表该校高中二年级六名学生《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向应该批判》的大字报,并加编者按和调查附记,支持学生,大反复辟回潮,使教师刚刚复苏的教学热情又一次受到压抑。之后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习“朝农”经验,使教学质量下降。

粉碎“四人帮”以后,老校长黑义忠重新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学校平反了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迅速恢复“文革”创伤。近十年来,横山中学按照“好学深思、尊师爱友、勤俭朴实、奋发向上”的校训治校育人,收到良好的效果。1985年以来,横中党支部连续六年被榆林地委评为“端正党风的先进集体”。1985年学校被评为地区先进教育单位。建校35年来,横山中学共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561人,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86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