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马寺滩聚落遗址
白马寺聚落遗址位于药惠管委会白马寺滩自然村东南200米。原是古清河流经并在此分流的地方,从而形成滩地。
清河,古名清水,又名清峪河,自三原流入高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东南流入高陵,经黄白城,又南绝白渠,又曲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经高陵故城北,又东南绝白渠,枝渎而东南入万年县。”“枝渎”,即分支成小渠沟。就是说,清河流至高陵县城北,分为两支,主流向东流去,分出的这支向东南流去。在河水分叉的地方形成一个大河滩,即今白马寺滩。这片土地在唐会昌元年(841)划归三原,供奉庄陵。1956年与三原调整插花地时才换回高陵。
遗址本为唐代一寺院,是佛教传播地。后信徒依寺居住,形成村落。白马寺的得名缘于唐僧,传唐僧西渡取经回来后,专注于译经,常行走于长安和玉华宫,高陵作为必经之地。他发现这儿水草茂盛,又有寺院,就将坐骑白马寄牧于寺院。后来,僧人因崇佛敬师,便将寺名改为白马寺。遗址面积约7500平方米。发现遗物主要为壁底白瓷残片,可辨器形有大型泥质灰陶折沿盆、宽弦纹罐、瓮、盆、罐、瓦、砺石、瓷碗等,文化层堆积丰富,属唐代聚落遗址。现白马寺遗址也叫石佛滩。传寺院废弃之后,当地居民为便于耕种,将原寺院一大佛深埋于地下。新县志记载,白马寺在县城北门东北四里仁寿屯(今北屯村),明弘治十七年(1504)由里人耆老王温、义官和驭等重修。1984年在该寺遗址发现刻有“大唐敕建高陵三原临潼县白马寺石佛碑”一通。该遗址不但填补了高陵地区唐代聚落遗址的空白,对于全国唐聚落遗址,佛教文化的考古研究,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