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对文献的评论
从以上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二者互动发展的机理、路径和动力机制,而且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检验了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现有的部分结论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资料上的。从这些文献还可以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演变的,在制造业粗放发展的时期里,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较少,而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逐步增强,这也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二者最终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时,特定国家内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程度会呈现减弱的趋势。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二者之间积极的互补性发展既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又有利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要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破除粗放发展的“魔咒和阴影”,而要实现这种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微观经济或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至关重要,而通过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并逐步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国内20世纪90年代逐渐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积累了不少文献,研究多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方面。基于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特殊性来客观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对于促进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中二者最终实现互动发展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高以及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结果,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进程,虽然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施有关产业政策促进二者发展,但政策的制定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此,基于中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发展可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要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演变所处的阶段,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更好地推动和实现二者的“耦合”或互动融合发展。比如,可以从外部环境去探究和分析影响二者互动发展的因素,外部发展环境如果缺失——比如有利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制度环境或制度安排(因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能够为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激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和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促进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基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去研究。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下去。虽然国外在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验证。但是研究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要基于中国产业发展的特征事实,因此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对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凤凰涅槃”式重生和发展突破、实现服务经济发展的燎原之势、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