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勤中医肾病临床求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诊治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肾病综合征是一个概括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而致的严重蛋白尿,及其相应的一组临床表现的名称。肾病综合征的定义须符合:①大量蛋白尿(≥3.5g/d);②低白蛋白血症(≤30g/L);③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6.5mmol/L);④水肿,或有胸水、腹水等。其中大量蛋白尿及其导致的低白蛋白血症是肾病综合征诊断的必备条件,其他表现都是在持续大量蛋白尿的基础上发生的。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水肿”范畴。明张景岳总结概括为水肿是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景岳全书·水肿论治》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为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侮;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皆归于肾。”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素禀虚弱,烦劳过度,或久病失治误治,或体虚感邪,风寒湿热外袭,或饮食、情志、劳欲等诱因作用,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脏腑气血阴阳不足,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聚,精微外泄而发为本病。常见病因如下:

1.风邪外袭

风寒或风热之邪外侵肌表,内舍于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本病。

2.疮毒内归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从肌肤内归脾肺,脾失运化,肺失宣降,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本病。

3.水湿浸渍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或汗水渍衣,穿着湿冷,以致水湿之气由表入里,壅塞三焦,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本病;或长期居处寒湿,伤及元阳,以致肾失开阖,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而成本病。

4.饮食不节

长期摄食不足,或暴饮暴食,或因嗜食生冷,或因恣食辛辣膏粱厚味,损伤中焦脾胃,使脾失健运,水失运化而内停,溢于肌肤而成本病。

5.劳伤过度

劳倦太过,耗伤脾气,脾失运化,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本病;或因早婚多育,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内停而成本病。

6.瘀血阻滞

外伤受创,经络受损,血液瘀阻,或久病入络,经络不畅,瘀血内阻,损伤三焦水道,水行不畅,壅滞于内而发为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理,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中心,以阴阳气血不足特别是阳气不足为病变的根本,以水湿、湿热及瘀血等邪实阻滞为病变之标,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由于脾虚不摄,肾虚不固,精微物质下泄所致。本病日久可致正气愈虚而邪实愈盛,若湿浊阻滞严重者,常会导致癃闭、关格等危象。一般来说,病在肺,在标,较浅;病在肾,在本,较重;病在脾,在枢,不可失治。若脾肾虚损日重,损及肝、心、胃、肠、脑等则病情恶化。
二、辨证论治
肾病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水肿和大量蛋白尿,治疗中应先侧重治其水肿,肿退后调治脏腑虚损,治疗蛋白尿并保护肾功能,故分为水肿期和非水肿期辨证论治。

(一)水肿期

肾病综合征水肿明显,严重者一身全肿,有胸水、腹水,迁延不已。常见证候为气虚风水证、阳虚水泛证、阴虚湿热证、瘀水互结证等。

1.气虚风水证

证候:患者平素少气乏力,易患感冒,多因外感后突然出现眼睑及面部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高度浮肿,多兼外感表证,舌质淡胖而润,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数。
治法:益气固表,宣肺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越婢加术汤加减。常用药:防己10g,黄芪15~40g,白术10g,麻黄6g,生石膏(先煎)30g,生姜6g,大枣10g,甘草6g。若见风寒束肺所致者,可加麻黄汤以疏风散寒;若见风热袭肺者,可加银翘散以疏风清热;若水肿较甚者,可加五皮饮以利水消肿;若见胸腹胀满者,可加陈皮10g、枳壳10g、大腹皮12g以行气宽中;兼有咽喉肿痛者,可加金银花10g、牛蒡子10g、鱼腥草15g以清热解毒。

2.阳虚水泛证

证候:高度水肿,按之凹陷,以下肢及腰背为主,或伴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纳差便溏,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质淡润或舌体胖大质嫩而润,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水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通利水湿。
方药: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炮附子(先煎)10g,茯苓皮30g,白芍10g,赤芍10g,白术10g,生姜10g,生姜皮10g,桑白皮15g,大腹皮10g,陈皮10g。若气虚甚者,加党参15g、黄芪30g以补气;脾虚明显者,加山药15g、炒谷麦芽各20g、生苡仁20g以健脾;若兼风邪者,加防风10g、羌活10g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者,加防己10g、苡仁20g利水消肿;脘腹胀满甚者,加木香6g、莱菔子10g、枳实10g以理气消胀;蛋白尿长期不消者,加金樱子20g、芡实20g以固摄精微;咳者加五味子10g以敛肺气,加细辛3g以散寒饮。

3.阴虚湿热证

证候:面部及下肢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咽喉疼痛,咽干舌燥,小便短涩,大便秘结不畅,舌红少津,苔黄腻,脉沉细数或滑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常用药: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2g,山茱萸10g,丹皮10g,山药15g,茯苓皮30g,泽泻15g,焦栀子10g,凤尾草15g,车前子(包煎)30g。若兼痤疮感染或咽痛明显,热毒较甚者,可加板蓝根15g、鱼腥草15g、金银花10g、白花蛇舌草15g以清热解毒;大便秘结不畅者,可加生大黄3~6g以泄热通便;兼有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者,可加蒲公英15g、白茅根15g、大蓟10g、小蓟10g以清利湿热,凉血止血。

4.瘀水互结证

证候:尿少水肿,面色黧黑或萎黄,口唇及肌肤有瘀点、瘀斑,常伴见腰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血尿,皮肤粗糙或肌肤甲错,舌质黯红或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腻,脉沉细或沉涩。
治法:活血利水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常药用:桂枝10g,茯苓2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5g,益母草30g,泽兰10g,水蛭3~10g。若伴气虚者,加生黄芪30g、太子参15g以补气;伴阳虚者,加仙茅10g、仙灵脾10g以温阳;伴阴虚者,加生地20g、龟甲10g、鳖甲10g以养阴;伴血虚者,加当归15g、何首乌20g以养血;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15g、蒲黄10g、小蓟15g以止血;水肿明显者,可合五皮饮以利水消肿。

(二)非水肿期

患者肿退后表现正气虚弱的一系列症状,尿检有程度不一的蛋白尿,轻度浮肿或轻度功能的损害。治疗以培补正气,维护肾气,消蛋白尿为目的。临床辨证中多见的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阳)阴(血)虚亏、肝肾阴虚、湿郁络阻等证。

1.脾肾气虚证

证候:倦怠乏力,胃纳少进,大便偏溏,腰府酸痛,气短或尿有余沥,苔薄白或白腻,舌边有齿印,脉细。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法。
方药: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常用药:潞党参15g,绵黄芪30g,炒白术15g,炒山药15g,云茯苓30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法半夏10g,新会皮10g。

2.脾肾阳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或痛,怯寒怕冷,神倦乏力,纳少便溏,面色无华或黧黑,面肢微肿,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温运脾肾。
方药: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常用药:党参15g,黄芪30g,炒白术15g,干姜10g,制苍术15g,炒苡仁20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杜仲10g,枸杞子10g,鹿角片15g,陈皮10g。若怕冷、腰膝酸冷明显,可用淡附片10g、肉桂粉(后下)5g、葫芦巴10g,增温肾阳之力,冬季可吃狗肉、羊肉等温补之品,若肾虚便稀可加四神丸。贫血明显可加当归12g、白芍15g、磁石20g、骨碎补10g、紫河车10g、阿胶10g、鹿胶10g之类。若夜尿次频,乃肾气不固,可加菟丝子20g、覆盆子20g等补肾固涩之品。

3.气(阳)阴(血)虚亏证

证候:头昏耳鸣神形疲乏,腰酸怕冷,口干少饮,肌肤甲错,面黄少华,脉细,苔白,舌质淡红。
治法:阴阳气血兼补调理。
方药:右归丸、左归丸、十全大补丸加减治疗、常用药: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云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地黄12g,肉桂6g,枸杞子15g,山萸肉15g,怀山药15g,淡附片6g,鹿角片10g,紫河车10g等。若偏于气阴不足,倦怠乏力倦怠,口干舌红,四心发热,脉细或细弦、细数,苔少质红,或苔白、舌边有齿印,可去附片、肉桂、鹿角片。偏于气虚重用党参、黄芪,偏于血虚可加磁石30g、骨碎补10g、阿胶10g。若轻度浮肿,不宜过用分利,宜益气渗利不伤阴液为宜。其他用药加减参考脾肾阳虚证。

4.肝肾阴虚证

证候:头昏头痛,眼花视物模糊,心慌,寐差,脉细弦,苔少质红,血压升高。
治法:滋肾养阴,柔肝息风,活血和络。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制首乌15g,枸杞子15g,菊花10g,生地15g,白蒺藜15g,磁石20g,制豨莶15g,当归10g,红花10g,杜仲15g,怀牛膝15g,山药15g,茯苓20g等。

5.湿郁络阻证

证候:慢性肾炎肾病型,应用激素无效,副作用明显而停药者。主症有浑身倦怠无力、胃纳减少,有药物性库欣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围裙腹、腹部及大腿内侧常有紫纹,皮里膜外,水钠潴留,妇女还有经闭等症状。脉细,苔白腻。服用激素之后引起的库欣综合征,乃药物引起人体升降出入功能紊乱所致,初伤气分致气机怫郁阻滞。久延血分致气滞血瘀,变气血精微为湿浊痰瘀,阻于脏腑络脉肌肤而成。
治法:疏滞泄浊(疏其气血,泄其湿浊痰瘀,复其失常之升降出入生理功能)
方药:越鞠丸加减。常用药:制苍术15g,生苡仁20g,制香附10g,神曲20g,郁金15g,合欢皮20g,法半夏10g,陈皮1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5g,桃仁10g,茯苓20g,芦根20g等。汗出较多,加糯稻须30g、瘪桃干20g以敛汗;痰多,加橘络10g、冬瓜仁20g以理气化痰;腹胀,加木香6g、佛手10g、香橼皮10g以行气除胀;口干,加川石斛15g、天花粉10g以生津止渴;气虚,加党参15g、黄芪30g、大枣10g以补气;腰痛,加川断15g、桑寄生15g、功劳叶10g以补肾壮腰。
三、临床求真

1.治疗常需中西并重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常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即中医药治疗的同时,配合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激素使用的早期,病情尚未缓解时,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主,此时中、西药的治疗均以治疗本病为主,而在激素治疗一段时期以后,肾病综合征得到控制,激素的副作用逐渐显现,此时中医药的重点可转移到防治激素的副作用方面。如同时使用细胞毒药物时,中医药可针对其常见副反应: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分别使用健脾和胃法(常用方香砂六君子汤)、补气养血法(常用方十全大补汤)、疏肝利湿法(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合茵陈五苓散)。

2.重视清肺利咽

感受外邪,肺气失宣,咽喉不利是导致慢性肾炎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传变的重要途径,因此,邹师在治疗中,非常强调清肺利咽。患者常可见到咽喉红肿疼痛,咽痒而干,扁桃体肿大,滤泡增生,或伴发热、咳嗽,此乃风邪热毒蕴结咽喉,视标本轻重缓急分利咽与治肾孰先孰后,重者先祛邪后扶正,方药专以清肺利咽,徐图治肾;轻则扶助正气兼以利咽祛邪。可选用玄麦甘桔汤及银翘散加减,药用玄参、麦冬、桔梗、射干、牛蒡子、金银花、连翘、重楼、制僵蚕、蝉衣、芦根、生甘草。如肺经有热者,加用桑白皮、炒黄芩、炒栀子;如为慢性乳蛾,咽喉久痛隐隐,则用金银花、麦冬、南沙参、生甘草、胖大海泡茶频频饮用,大便稀溏者去胖大海,咽喉局部可喷以西瓜霜或锡类散。

3.强调淡渗清利

湿热是慢性肾炎的重要病理因素,水湿久蕴不化,日久郁热,热与湿合,如油入面,湿热绞缠,因此水湿是湿热最常见的基础,湿热是慢性肾炎蛋白尿难以消除的病理因素,湿热不除,病易反复。临证治疗慢性肾炎化湿利水时宜用淡渗之品,轻药重投,不用或少用逐水方药,免其伤气损阴。一般多用生苡仁、冬瓜皮、茯苓皮、生姜皮、泽泻、猪苓、车前子等,用量15~30g,个别可用至50~60g。对以湿热为主者,则当分上中下三焦病变及尿检情况分别施治,上焦湿热常用鱼腥草、车前草、桑白皮、黄芩、白茅根、芦根;中焦湿热可用苍术、生苡仁、茯苓、黄连、泽泻、藿香、佩兰;下焦湿热以血尿表现为主者常用白茅根、景天三七、荠菜花、大蓟、小蓟等,以蛋白尿为主者加石韦、白花蛇舌草、荔枝草、凤尾草等,表现为尿频、尿急者加黄柏、萹蓄、瞿麦、鸭跖草、金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4.配用祛风通络法

肾病综合征常反复发作,尿蛋白迁延不愈,一般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其常因风寒湿,抑或风湿热交结,湿性黏滞下行,夹风寒热之邪流注肾脏,胶顽不解,致疾病延绵,反复不愈。风邪入肾,风性开泄,致肾气失固,精微物质流失,产生大量蛋白尿。另一方面,久病入络,如叶天士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入血入络”。因此,在治疗此类肾病综合征时,常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祛风通络法,特别是选用虫类药物,如僵蚕、蝉衣、全蝎、地龙、蜈蚣、水蛭等。临床可明显提高疗效。具体而言,症见咽痒痛者,选用僵蚕、蝉衣;症见腰酸痛明显者,选用全蝎、蜈蚣;症见瘀血明显者,选用地龙、水蛭。但对于有毒之品全蝎、蜈蚣应严格控制剂量,以防毒副反应。

(曾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