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教育的学科理论研究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保育之所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一)生理学研究的依据
人体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它们可以完成语言交流、身体运动、空间感知、情感表达等各种机体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完成离不开大脑这个人体机能的主要控制器官,人所有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大脑的控制下得以完成的。人的早期生活之所以对人的一生发生重要影响在于人的大脑发育先于身体的发育,这是早期心理发展和早期保育与教育重要的生理基础。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从胎儿5个月时开始增殖分化,直到出生后一年增殖基本结束,之后进入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和发育、神经髓鞘形成和发育的复杂化阶段。
1.3岁前脑重迅速增加
儿童的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到出生时,其重量已达35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的5%。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达700克左右,占成人脑重的50%,而其体重到10岁时才达到成人的50%。到1岁时,儿童脑重达到900克左右,达到成人脑重的60%多。到2岁时,脑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增加到1050~1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范围,以后增长速度变慢。
2.出生后脑神经细胞结构不断复杂化、神经纤维不断伸长
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婴幼儿出生时,神经元结构简单,神经纤维短而少,像树枝稀疏的小树,大部分神经纤维还没有髓鞘化。出生后各类神经元分化,神经纤维生长繁殖,树突发育迅速,突触连接增多,其所组成的网络越稠密,人体的各种机能则越发达,到2岁时则枝繁叶茂起来。儿童从出生至24个月龄神经元发育如图0-1所示,大部分神经纤维髓鞘化在出生后1~2年内完成。
图0-1 出生至24个月龄神经元发育图
(二)心理学研究的依据
1.儿童早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20多年对1000多人的追踪研究,在 1964 年出版的《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教育界震惊的结论:假设人在17岁时智力为100%,那么0~4岁获得其中的50%,4~8岁获得30%,8~17岁获得其余的20%。布鲁姆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图如图0-2所示,可见4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图0-2 布鲁姆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图
2.学习具有关键期(又称最佳年龄、敏感期等)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1973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得主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如图0-3所示。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图0-3 小鸭认母的印刻现象
其他心理学家在研究后也发现,在人类发展早期,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的某种能力(行为)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得到适当的刺激,这种能力(行为)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蒙台梭利教育中对“敏感期”有这样的相关描述: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如果人类错过了发展的敏感期,虽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遗憾,却会阻碍人的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障碍。“猪孩”“狼孩”就是例证。
拓展阅读
典型案例
如果小羊刚出生后的几天不在妈妈身边,以后它就不再合群而总是乱跑。如果小鸟出生后的头几周不在鸟群生活,它将永远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我国辽宁省台安县“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
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其智商测试结果为39,相当于3岁半的孩子。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才初步学会10以内加减法,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印度“狼孩”卡马拉(见图0-4),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7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她错过了学习语言、行走、运动等关键期,她不会走,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只会用嘴叼吃生肉。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时间,走路学了6年时间。17岁临死时只学会说45句常用的话,智力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
图0-4 印度“狼孩”
3.才能递减法则
日本著名的早期教育家木村久一在其著作《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指出:儿童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一个生来具备100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出生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 度;如果从 5 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施以最优秀的教育,他的潜能也只能达到 80 度;而从 10 岁开始,不管教育方法怎样好,潜能也只能达到 60 度。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潜在的能力实现得就越小。
国内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人的潜能存在递减法则,为警惕潜能递减,需要特别重视0~3岁的早期教育,对孩子教育得越早,越能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取得的效果就越明显,孩子长大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4.婴幼儿生来具有惊人的学习潜能
无数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均证明,新生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而且还具有相当“惊人”的反应和学习能力。新生婴儿出世不久,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之处;听到巨响的声音会有哭叫的反应;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张嘴吸吮。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应,是对外界事物的无条件反射。为了生存,他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他就在已具有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世界,在接触各种事物中,他可以感受到各种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例如,出生8小时的婴儿就具有模仿母亲吐舌头的能力。
5.3岁前是性格形成的最佳期
蒙台梭利指出,出生不久的新生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往往性情比较温和、友爱,易形成依赖感。相反,如果新生儿得不到父母或看护人的亲近,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将会受到极大摧残,并最终变得智力低下、性情粗暴、行为野蛮。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试验观察。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1000名3岁婴幼儿,通过面对面观察、谈话测试,将他们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到2003年,当这些婴幼儿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人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观察及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而后得出结论:3岁婴幼儿的言行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如果父母能在孩子3岁前对其个性上的优点有意进行培养,对其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进行矫正,这对塑造幼儿良好个性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