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眼睑炎症
一、睑腺炎
睑腺炎(hordeolum)是指细菌由睑腺开口处进入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俗称“麦粒肿”。睑腺位于眼睑组织深部,开口于睑缘处。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而有外睑腺炎和内睑腺炎(internal hordeolum)之分。局限性红肿热痛为其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本病与季节气候、年龄、性别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本病与中医学的“针眼”相似,针眼指胞睑边缘生长小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又名“土疳”“土疡”“偷针”。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对其症状做了简明的载述,书中谓:“人有眼内眦头忽结成
,三五日间,便生脓汁,世呼为偷针。”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大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眼睑腺体而起,外睑腺炎为睫毛囊所属的Zeiss腺感染;内睑腺炎为睑板腺感染。
葡萄球菌内含有多种毒素和酶,其中凝固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特有,具有较强的毒力;α-毒素是引起皮肤坏死的重要因素;剥脱素可引起颗粒细胞上皮层的分离,并对产生毒性上皮坏死溶解的皮肤损伤起重要作用。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热之邪客于胞睑而外化热,风热煎灼津液变生疮疖;或过嗜辛辣灸煿,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局部酿脓;或余邪未清,热毒蕴伏,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而易感风邪者,常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1.症状
胞睑局限性疼痛,同时兼恶寒发热。
2.体征 (1)外睑腺炎:
主要位于睫毛根部的睑缘处,初起时眼睑红肿,指触时感觉睑缘部有硬结与压痛,发生在外眦部者疼痛更显著,外侧球结膜发生水肿。数日后硬节变软化脓,脓头在睫毛根部,终溃破脓液排出后红肿迅速消退,疼痛减轻。如致病细菌的毒性强烈炎症由一个腺体扩展到其他腺体可形成多个脓点。
(2)内睑腺炎:
没有外睑腺炎那样显著,腺体化脓后在充血的结膜面透露灰黄色脓头,多数穿破睑板结膜流进结膜囊内,也有由睑板腺开口处排出,偶有由皮肤面排出者,脓液排出后,红肿速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性剧烈则在脓液尚未向外穿破前、炎症已扩散,侵犯整个整个睑板而形成胞睑脓肿。
3.并发症
病情扩散,可并发眼睑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眼睑局部痒肿疼痛。
(2)眼睑缘可扪及麦粒样硬结,压痛拒按。
2.鉴别诊断 (1)眼睑脓肿:
多因外伤感染而起,也有继眼眶骨膜炎和骨髓炎而起。多见于患结核病的儿童,也可见于丹毒侵入深层时的患者。临床上眼睑明显水肿充血,球结膜水肿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也较显著;晚期脓肿有波动感,最后脓液穿破皮肤排出而愈合,但偶有感染蔓延至眼眶深部而引起严重颅内感染者。
(2)急性泪腺炎:
眼睑红肿,眼眶外上方泪腺区对应处眼睑压痛明显,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
【治疗】 1.治疗原则
本病未成脓时,应辨证论治,以促消退;已成脓者,当促其溃脓或切开排脓,以促其早日痊愈。
2.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若病灶位于眦部、全身症状明显,或患者有糖尿病等病史,可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
(2)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热客睑证
证候 初起眼睑局限性肿胀,痒甚微红,可扪及硬结、压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20g,连翘15g,淡竹叶10g,荆芥10g,桔梗10g,赤芍15g,牡丹皮15g,桑叶15g,菊花15g,天花粉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小便黄明显,选加车前草、通草以使热从小便排出。
②热毒壅盛证
证候 眼睑局部红肿灼热,硬结渐大,疼痛拒按,或结膜充血肿胀嵌于睑裂;或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20g,赤芍15g,牡丹皮15g,天花粉15g,浙贝母10g,防风10g,乳香6g,陈皮10g,生地黄15g,野菊花20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硬结已难消,选用方中穿山甲、皂角刺以促溃破;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发热、恶寒头痛者,为热重毒深或热入营血,可与犀角地黄汤配合应用,以助清热解毒并凉血散瘀滞。
③脾虚夹实证
证候 针眼反复发作,诸症不重;或见面色无华,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 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方药 四君子汤加减:南沙参30g,淮山药30g,茯苓15g,炒白术10g,当归10g,赤芍15g,山楂15g,神曲20g,白芷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硬结小且将溃者,加薏苡仁、桔梗、漏芦、天花粉、紫花地丁以清热排脓。
(3)专病专方:
牛黄解毒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客睑及热毒壅盛证。
(4)针灸治疗:
针用泻法为主,选取太阳、风池、合谷、丝竹空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选取睛明、攒竹、血海、太冲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5)针排法:
在肺俞、膏肓俞以及肩脾区皮肤找出粟粒大小之红色或淡红色红点1个或数个,经消毒用针(三棱针或注射针头)排破,挤出血水或黏液。右眼患病排左侧,左眼患病排右侧。
3.局部治疗 (1)滴眼药水:
患眼滴0.5%熊胆眼药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2)涂眼药膏:
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
(3)湿热敷:
适用于本病初期局部湿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以助炎症消散。
4.手术治疗
当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外睑腺炎的切口应在皮肤面、与睑缘相平行,使其与眼睑皮纹相一致,以减少瘢痕。若脓肿较大,应放置引流条。内睑腺炎的切口应在睑结膜面与睑缘相垂直,以避免伤及睑板腺管。
当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更不能挤压排脓,否则因眼睑和面部静脉无瓣膜,会使感染扩散,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脓毒血栓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尽早全身使用足量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并对脓液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择更敏感的抗生素。
【预防与调护】
1.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勿用手揉眼,增强体质。
2.避免偏食、过劳。
3.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
4.发病后避免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瘢痕。
二、睑板腺囊肿
睑板腺囊肿(chalazion)是因腺体排出管阻塞,致使腺体内分泌物潴留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无菌性慢性肉芽肿炎症。囊肿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该病与内睑腺炎的不同处在于无急性炎症现象,为眼科常见病,上胞下睑均可发生,病程长,发展缓慢,儿童与成人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较为多见。
本病属中医学“胞生痰核”范畴,胞生痰核病名首见于《眼科易知》,但对其症记载甚为详尽的是《目经大成·痰核》,该书说:“垦廓内生一核,大如芡实,按之坚而不痛,只外观不雅,间亦有生于下睑者……翻转眼胞,必有形迹,一圈一点,色紫或黄”,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加常的眼病。又名疣病、脾生痰核。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该病可能与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关,或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一般多发生于上睑,也可上、下眼睑或双眼同时发生。病程进展缓慢。
眼睑除皮肤腺体之外,尚有三种腺组织:
(1)Moll氏腺:
为变态的汗腺。每个腺体分为导管部和分泌部,腺管直接开口于皮肤,有时和睫毛的Zeiss腺的腺管相通。其结构与大汗腺相同。
(2)Zeis氏腺:
为变态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毛囊,腺体外围基底膜,膜下的立方形细胞不断分裂,长大,形成多边形,充满皮脂颗粒,细胞核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这些细胞退变破坏后,成为皮脂性分泌物自腺管排出。
(3)睑板腺(Meibom氏腺):
位于睑板内,上睑内有30个,下睑约20个。每个腺体中央有一导管,各中央导管彼此平行垂直排列并开口于睑缘。腺体为多叶的球状腺,围绕中央导管。
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它由一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腺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脾失健运,湿痰内聚,上阻胞睑腺络,与气血混结而发;或恣食炙煿厚味,脾胃蕴结湿热,灼湿生痰,痰热相结,阻滞脉络,以致气血与痰热混结于脉内,隐隐起核而致。
【临床表现】 1.症状
初起多无症状,囊肿较大则感眼睑沉重不适。一般多发生于上睑,也可以上下眼眶或双眼同时发生。病程进展缓慢。
2.体征
(1)眼睑皮下圆形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囊肿经仔细触摸方能发现,较大的可使皮肤隆起但与皮肤无粘连,大的囊肿可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而使视力下降。
(2)与肿块对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
(3)一般无疼痛,肿块也无明显压痛。
3.并发症
如继发感染,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如急性睑腺炎或眼睑炎。
【辅助检查】
如并发睑腺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与症状,有眼睑沉重感。
(2)眼睑皮下可触及圆形硬结,压之不痛与皮肤无粘连。
(3)翻转胞睑可见睑内呈紫红色或灰蓝色局限性隆起。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睑腺炎相鉴别,内容详见表7-1:
表7-1 睑板腺囊肿与急性睑腺炎的鉴别表
【治疗】 1.治疗原则
小而无症状的睑板腺囊肿无须治疗,待其吸收;囊肿较大者可通过热敷或向囊肿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促其吸收;若不能消退应手术治疗。
2.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若合并感染者可全身使用足量的广谱抗生素。
(2)中医辨证论治 ①痰湿阻结证
证候 眼睑内生硬结,皮色如常,按之不痛,与眼睑皮肤无粘连;若大者,硬结隆起,眼睑有重坠感,睑内呈灰蓝色隆起;舌苔薄白,脉缓。
治法 化痰散结。
方药 化坚二陈汤加减: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白僵蚕10g,黄连5g,甘草3g,浙贝母10g,炒白术10g,焦山楂15g,炒麦芽2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伴见腹胀,可加厚朴、鸡内金以助健脾行气。
②痰热阻结证
证候 眼睑硬结处,皮色微红,睑结膜面相应部位色紫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散结。
方药 清胃液汤加减:黄连5g,陈皮10g,连翘15g,山栀子10g,生石膏15g,当归尾10g,甘草3g,法半夏10g,浙贝母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眼睑皮色较红,选加玄参、夏枯草以助清热化痰散结。
3.局部治疗
①初起可局部按摩或湿热敷,促其消散。
②生南星加冰片少许研末,醋调匀涂患处皮肤,但须注意外敷药物切勿进入眼内。
4.手术治疗
行霰粒肿切开刮除术,手术方法为:术眼按常规消毒,做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霰粒肿夹夹住霰粒肿部位,翻转眼睑,露出睑结膜。取与睑缘相垂直的方向,用尖刀在肿核中央切开,再用刮匙将肿核囊内容物刮净。如囊壁较厚,则可剪除部分囊壁。除去霰粒肿夹,压迫止血后,涂消炎眼膏,加眼垫包扎术眼,翌日换药即可除去眼垫。若肿核自行溃破,且有肉芽形成者,先剪除之,后用刮匙刮尽囊腔。
【预防与调护】
1.若系老年人,术后复发且迅速增大者,须作切除物病理检查以排除肿瘤。
2.注意饮食调护,不宜过食辛辣煎炸之品。
三、睑缘炎
睑缘炎(blepharitis)是睑缘皮肤、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因睑缘皮肤及结膜移行处暴露于外界,易受感染,故本病较常见。本病临床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常为双眼发病,病程长,病情顽固,时轻时重,缠绵难愈。
本病属中医学“睑弦赤烂”范畴,又名“风弦赤眼”“沿眶赤烂”“风沿烂眼”“迎风赤烂”等。若发生在眦部者,称眦睢赤烂,又名眦赤烂;婴幼儿患此病者,称胎风赤烂。该病名最早见于《银海精微·胎风赤烂》。现代中医眼科名家的著作如《眼科临证录》《张皆春眼科证治》《中医眼科全书》等对研究本病的证治有重要参考意义。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鳞屑性睑缘炎(squamous blepharitis):
多因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和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引起。患处常可发现卵圆皮屑芽孢菌(pityrosporum ovale),它能把脂类物质分解为有刺激性的脂肪酸。
(2)溃疡性睑缘炎(ulcerative blepharitis):
为睫毛囊及其附属腺体的慢性或亚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在抗感染免疫中,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防御因子。故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迅速出现于病灶,并摄取吞噬病原菌。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和不良卫生习惯常为其诱因。
(3)眦部睑缘炎(anular blepharitis):
多因莫-阿(Morax-Axenfeld)双杆菌感染所引起,可能是由于莫-阿氏菌偏好在眦部聚集,可引起眦部结膜炎和睑缘炎,或者与维生素B 2缺乏有关。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之邪触染睑缘,伤津化燥;或脾胃湿热,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循经上攻睑缘而发;或心火内盛,风邪犯眦,引动心火,风火上炎,灼伤目眦而致。
【临床表现】 1.症状
睑缘或眦部灼热疼痛,刺痒难忍,可伴有干涩羞明;若炎症长期不愈可出现溢泪。
2.体征 (1)鳞屑性睑缘炎(squamous blepharitis):
睑缘充血、潮红,睫毛和睑缘表面附着鳞屑样脱屑,睑缘表面有点状皮脂溢出,皮脂集于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蜡样分泌物,干燥后结痂。去除鳞屑和痂皮后,暴露出充血的睑缘,如长期不愈,可使睑缘肥厚,后唇钝圆,使睑缘不能与眼球紧密接触。
(2)溃疡性睑缘炎(ulcerative blepharitis):
睑缘皮脂多,睫毛根部散布小脓包,有痂皮覆盖,去除痂皮后露出睫毛根端和细小溃疡,睫毛常被粘结成束。睫毛毛囊因感染而被破坏,睫毛易随痂皮脱落,且不能再生,形成秃睫。溃疡愈合后,瘢痕组织收缩则睫毛乱生,若睫毛倒向角膜则可引起角膜损伤。若患病较久,可引起慢性结膜炎和结膜肥厚变形,睑缘外翻,泪小点肿胀和阻塞,溢泪。
(3)眦部睑缘炎(anular blepharitis):
病位在两眦部,以外眦部为主,眦部睑缘和皮肤充血、肿胀,并有浸渍糜烂,邻近结膜常伴有充血、黏性分泌物等慢性炎症的表现。
3.并发症
若细菌侵犯结膜、角膜、泪囊,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
【辅助检查】
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可确定病变类型。若发现卵圆皮屑芽胞菌,为鳞屑性睑缘炎;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溃疡性睑缘炎;若有莫-阿双杆菌,则为眦部睑缘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与症状:常有屈光不正、睡眠不足及卫生不良等症及维生素B 2缺乏。
(2)体征:睑缘刺痒灼痛,眦部、睑缘充血,睫毛根部有鳞屑或溃疡。
(3)实验室细菌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 (1)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缘炎:
多在感冒高热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眼睑皮肤出现丘疹,常成簇出现,结块形成半透明水疱,病变以下睑多见。
(2)带状疱疹性睑皮炎:
发病前有轻重不等的全身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继而在病变区出现剧烈疼痛;数日后眼睑、前额和头皮潮红、肿胀,出现成簇透明小泡。
【治疗】 1.治疗原则
根据三种睑缘炎的特点,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口服维生素B 2或复合维生素B。
(2)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热偏盛证
证候 睑弦赤痒,灼热疼痛,睫毛根部有糠皮样鳞屑;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 祛风止痒,清热凉血。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20g,连翘15g,淡竹叶10g,荆芥10g,桔梗10g,赤芍15g,车前子15g,菊花15g,天花粉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患眼痒甚,加蝉蜕、乌梢蛇以祛风止痒。
②湿热偏盛证
证候 患眼痒痛并作,睑弦红赤溃烂,出脓出血,秽浊结痂,眵泪胶黏,睫毛稀疏或倒睫,或秃睫;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 除湿汤加减:连翘15g,滑石18g,车前子15g,枳壳10g,黄芩10g,黄连6g,陈皮10g,茯苓15g,防风10g,甘草3g,栀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睑弦红赤溃烂明显,选加金银花、蒲公英、黄柏以助除湿之力。
③心火上炎证
证候 眦部睑弦红赤,灼热刺痒,或睑弦赤烂,出脓出血;舌尖红,苔薄,脉数。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地黄15g,生甘草3g,竹叶15g,黄连6g,黄芩15g,黄柏10g,栀子10g,车前草15g,通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睑弦红赤明显,选加赤芍、牡丹皮以凉血退赤;痒极难忍者,选加地肤子、白鲜皮、防风、以祛风止痒。
3.局部治疗
在外治之前应先清洗,拭去鳞屑、脓痂,已松脱的睫毛及清除毛囊中的脓液,充分暴露病变处,才能药达病所。
(1)中药熏洗:用千里光30g,白鲜皮15g,苦参30g,野菊花15g,蒲公英30g,蛇子30g等药煎水熏洗,每日2~3次。
(2)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局部,拭去鳞屑,涂含有抗生素的糖皮质激素油膏,可减轻充血,缓解症状。
(3)滴0.5%新霉素、0.3%庆大霉素、10%磺胺醋酰钠或0.3%氟喹诺酮类药物滴眼液,涂0.5%红霉素眼膏,治疗必须持续至症状完全消退后2~3周,并除去各种诱因,以免复发。
(4)眦部睑缘炎可滴用0.3%硫酸锌眼液,因此药可以抑制莫-阿双杆菌所产生的酶。
【预防和调护】
1.保持眼部清洁,避免风、沙、烟、光刺激。
2.注意饮食调节,勿过食辛辣炙煿之品。
3.凡屈光不正、眼疲劳者,应及时矫治和注意眼的劳逸结合。
4.炎症完全消退后,应持续治疗2~3周以防复发。
四、病毒性睑皮炎
病毒性睑皮炎最常见的有两种: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herpes zoster palpebral dermatitis)和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herpes simplex palpebral dermatitis)。
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眼睑及面部疱疹,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发于老人及体弱者,有复发性疱疹与原发性疱疹之分。50%~70%的患者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眼部损害。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影响视功能。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指因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下睑皮肤簇生疱疹的一种急性眼病。缘于流感、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热性传染病,故又称眼睑热性疱疹。本病属自限性疾病,但容易在原发部位复发。
病毒性睑皮炎与中医学的“风赤疮痍”相似。病名源于《秘传眼科龙木论·风赤疮痍外障》。书中对其典型症状作了描述:“疮生面睑似朱砂”。而《世医得效方·眼科》对本病除有相似论述外,还记载了“若经久不治,则生翳膜”。可见本病的病位不仅生在胞睑皮肤,还可侵犯黑睛,出现黑睛生翳。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三叉神经半月节或三叉神经第一支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带状疱疹病毒可直接感染三叉神经节,也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内,以后被感染、外伤、肿瘤等因素激活而发病。在急性期甚至在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抗体(主要指IgG)水平升高,由于这种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存在,故很少复发。
(2)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眼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为HSVⅠ型所致。
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一般在病毒感染后7~10天,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包括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前者是由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抗体,其作用机制为直接与相应的病毒结合,使病毒不能吸附和进入易感细胞内,或使之进入细胞内的病毒更易为细胞内溶酶体所破坏。
中和抗体包括IgM、IgG和IgA三类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在HSV感染后1~3内可产生特异性IgM,2~3个月内增加,至少持续存在1年。IgM抗体中和疱疹病毒的能力较差,但在感染后期出现IgG和IgA,则具有较好的中和活性。IgG抗体可通过胎盘从母体逆传胎儿,因此婴儿出生3~6个月具有抗病毒免疫力。
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免疫是抗单疱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可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而使宿主得以保护:病毒抗原能使宿主的淋巴细胞转化成致敏淋巴细胞,从而直接杀伤或通过释放淋巴毒素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以阻止病毒增殖,淋巴因子中的干扰素可间接抑制细胞内病毒的增殖;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可使巨噬细胞活化,并增强其杀伤、降解和消化病毒的能力。受感染细胞,由于表面抗原性发生改变,故可成为带有病毒特异性抗原的细胞。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脾经蕴热,外感风邪,风热之邪上攻胞睑,以致胞睑皮肤溃烂;或外感风热邪毒引动内火,风火之邪上攻胞睑,以致胞睑皮肤溃烂;或脾胃湿热中阻,复感风邪,风湿热邪循经上犯,蕴蒸腐灼胞睑。
【临床表现】 1.带状疱疹性睑皮炎 (1)症状:
发病前于受累神经支配的区域常有剧烈神经痛。
(2)体征:
发病时在患侧眼睑、额部皮肤及头皮出现成簇的疱疹,内含透明液体,周围有红晕,疱疹的分布绝不超过鼻中线。数日后疱疹内液体变混化脓,此时可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发热或全身不适等症状。约1~2周后疱疹逐渐干枯,最后结痂。因皮损已达真皮层,故脱痂后留有永久性瘢痕。
(3)并发症:
个别患者可同时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或虹膜炎。
2.单疱病毒性睑皮炎 (1)症状:
患处刺痛,烧灼感。
(2)体征:
眼睑皮肤出现丘疹,常成簇出现,很快形成水疱,周围有红晕,眼睑水肿。一般不化脓,一周左右充血减退,肿胀减轻,逐渐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可能有轻度色素沉着。以上下睑、尤以下睑多见,同时在唇部及鼻前庭同样损害出现。常有复发。
【辅助检查】 1.带状疱疹性睑皮炎
(1)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特异病毒抗体。
(2)急性期在眼睑病变处取材进行病毒培养。
2.单纯疱疹性睑皮炎
病变基底刮片常证实有多核巨细胞。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性睑皮炎 (1)诊断要点
①常有感冒或外伤病史,可有与活动期水痘患者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
②发病时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剧烈疼痛,皮肤充血肿胀,簇生无数透明水疱,继则成脓疱,终则干燥结痂,愈后遗留瘢痕。
(2)鉴别诊断 ①热性疱疹性睑皮炎:
本病与热性疱疹的区别即在于前者愈后结瘢,而后者愈后不留痕迹。
②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一般较年轻,而且病变部位不局限于三叉神经第一分支支配的区域。
2.单纯疱疹性睑皮炎 (1)诊断要点
①常有感冒、发热或过度劳累及单纯疱疹角、结角膜炎病史。
②下睑皮肤出现簇生的半透明的水疱,周围轻度红肿。
③可同时出现于嘴唇与鼻翼皮肤,数日或一周后结痂脱落,不留瘢痕。
(2)鉴别诊断 ①带状疱疹性睑皮炎:
眼睑带状疱疹病变部位在三叉神经眼支支配区域,愈后常遗留瘢痕。
②眼睑过敏性皮炎:
有过敏史,局部过敏多因滴入或涂抹某些药物于眼部,长期流泪或配戴金属镜框也可致敏;全身性者多有接触某致敏物质或某种食物过敏所致,全身性者为双眼发病,无上下眼睑之分。
【治疗】 1.治疗原则
应采取有效措施,取中西医药之长,及时控制病毒在眼睑蔓延,防止并发症,减少瘢痕形成;中医治疗也有肯定的疗效,能抗病毒,减轻症状,并能防止复发。
2.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①阿昔洛韦片200mg,口服,每日4次;阿昔洛韦注射液25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②预防继发感染:头孢唑啉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7天。
(2)中医辨证论治 ①脾经风热证
证候 眼睑皮肤红赤,痒痛,灼热,起水疱;或伴有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除风清脾。
方药 除风清脾饮加减:陈皮10g,连翘15g,防风10g,知母10g,黄芩10g,玄参15g,黄连6g,荆芥穗10g,大黄6g,桔梗10g,生地黄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无便秘者,去大黄,加赤芍、牡丹皮以清热凉血退赤止痛;皮肤痒甚者,选加薄荷、蝉蜕、木贼以疏风散邪止痒。
②风火上攻证
证候 眼睑红赤如朱,焮热疼痛难忍,水疱簇生甚而溃烂;或伴发热寒战;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治法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连6g,黄芩10g,玄参15g,柴胡10g,桔梗10g,连翘15g,板蓝根20g,僵蚕10g,升麻6g,陈皮10g,薄荷10g,赤芍15g,牡丹皮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小便黄者,选加车前草、通草、猪苓清热利尿。
③风湿热毒证
证候 眼睑红赤疼痛,水疱、脓疱簇生,极痒,甚或破溃流水、糜烂;或伴有胸闷纳呆,口中黏腻,饮不解渴等症;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 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方药 除湿汤加减:连翘15g,滑石18g,车前子15g,枳壳10g,黄芩10g,黄连6g,陈皮10g,土茯苓15g,防风10g,甘草3g,栀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胞睑皮肤脓疱破溃糜烂、痒甚者,选加地肤子、白鲜皮以清利湿热止痒。
④肝脾热毒证
证候 眼睑红赤痒痛,水疱、脓疱簇生,患眼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生翳或溃烂;全身症状可见头痛发热,口苦,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除湿,散邪退翳。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生地黄15g,当归10g,柴胡10g,泽泻15g,车前子15g,栀子10g,黄芩15g,赤芍15g,牡丹皮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眼睑红赤痒痛甚者,选加地肤子、白鲜皮、金银花、防风以助疏风散邪。角膜溃烂者,可参照角膜疾病章节有关证型治疗。
(3)常用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功效:祛风清热。适用于风热外侵型。
3.局部治疗
(1)局部涂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眼膏或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2)有继发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溶液湿敷,每日2~3次。
(3)取六神丸和云南白药等份,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或用青黛膏或如意金黄散外涂。
【预防与调护】
1.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及感冒。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3.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切忌搔抓搓揉,以免变生他症。
五、接触性睑皮炎
接触性睑皮炎(contactdermatitis of lids)是眼睑皮肤对某种致敏原的反应,也可是头面皮肤过敏反应的一部分。根据接触史,在眼睑及结膜突然发生境界清楚的炎症,皮疹多为单一型,除去病因后,炎症很快消退。
本病与中医学的“风赤疮痍”相似,病名源于《秘传眼科龙木论·风赤疮痍外障》,书中说:“疮生面睑似朱砂”。《世医得效方·眼科》对本病也有相同的认识,还记载了“若经久不治,则生翳膜”。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接触致敏原所致。常见的致敏原为眼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局部麻醉剂、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碘、汞等制剂,与眼睑接触的许多化学物质如化妆染料、染发剂及眼镜等也可能致敏;全身接触某种致敏物质或某种食物也可发生。有时接触致敏原一段时间后才发病,如长期应用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滴眼液。
完整的正常皮肤具有一定的屏障保护作用,对外来的原发性刺激或变应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皮肤的角质层构成了皮肤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的角质层由10~20层细胞犬牙交错、紧密结合而成,对皮肤起着主要的保护作用。角质层的细胞壁由含有类脂质的半透性薄膜构成,具有保护水分之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这些功能如被扰乱或破坏,即发生皮炎。
2.中医病因病机
多因脾胃湿热,外感毒邪,内外合邪上攻胞睑而致胞睑生疱成脓。
【临床表现】 1.症状
睑部发痒及烧灼感,羞明流泪。
2.体征
眼睑突然红肿,继则出现丘疹、水疱或脓疱,继之糜烂结痂,脱屑而愈。慢性者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状,有鳞屑脱落。
3.并发症
重者可并发结膜炎、角膜炎。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见嗜伊红细胞增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常有接触油漆、药物、化妆品等致敏原病史。
(2)眼睑突然红肿,皮肤出现丘疹、水疱或脓疱,伴有微黄黏稠渗液。
(3)慢性者皮肤粗糙、肥厚,表面有鳞屑脱落,呈苔藓样。
2.鉴别诊断 单疱病毒性睑皮炎:
二者皆有眼睑红肿、瘙痒、灼热、丘疹、水疱,但两者病因不同,前者为单疱病毒感染,水疱簇生;后者为过敏所致,红斑丘疹,散在水疱。
【治疗】 1.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查找过敏原,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效更速。
2.全身治疗 (1)西医治疗:
全身应用抗组胺类药物,氯雷他定片,每次10mg,口服,每日1次;反应严重时可口服泼尼松,0.5~1.0mg/(kg·d),症状减轻后减量。
(2)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热外侵证
证候 眼睑红赤,出现丘疹,水疱,刺痒或灼痛;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祛风解毒。
方药 羌活胜风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5g,荆芥10g,枳壳10g,川芎6g,防风10g,羌活10g,薄荷10g,桔梗10g,白芷10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眼睑红赤甚者,选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②湿热壅盛证
证候 眼睑红肿,痛痒,疱疹脓疱溃烂;兼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 加减四物汤或除湿汤加减:生地黄10g,赤芍15g,当归尾10g,连翘15g,滑石18g,车前子15g,枳壳10g,黄芩10g,黄连6g,陈皮10g,茯苓15g,防风10g,甘草3g,栀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胸闷纳呆,苔白腻者,选加藿香、佩兰等加强化湿之功。
③气阴两伤证
证候 眼睑红赤减轻,痂皮脱落;神疲乏力,纳食不佳,便溏,口干欲饮;苔薄,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饮加味:南沙参20g,北沙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黄10g,茯苓20g,天花粉15g,当归10g,神曲20g,郁金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常用中成药
①双黄连胶囊,每次1.2g(3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功效:祛风清热。适用于风热外侵证。
②生脉饮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功效: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4)中药外敷:
滑石粉或精制炉甘石粉外敷以除湿清热。
3.局部治疗
(1)立即中断与致敏原或刺激原的接触。
(2)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冷湿敷。
(3)可的松眼药膏局部涂抹,每日3次。
(4)全身服用维生素C及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扑尔敏)等。
【预防与调护】
1.寻找致敏原,并立即中断与其接触是最主要的措施。
2.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以防感染,变生他症;不宜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