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区块链+保险
第1节 现状
一、保险的定义与分类
1.保险的定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最初的目的是为投保人提供一种稳妥可靠的保障。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保障机制,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财务规划和资产配置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保险既是一种针对未知的意外事故损失提前进行的财务安排,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的转移与交易。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保险不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对企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意外损失提供的“稳定器”。
历史上,保险的萌芽出现在海上贸易的借贷中。意大利在中世纪出现了一种叫作冒险借贷的产品,冒险借贷需要付利息,很像我们今天保险中所说的保费概念。但由于其利息过高,冒险借贷后来被教会所禁止而逐渐地消失。到了1384年,世界上第一张保单在意大利的比萨出现,由此宣告现代保险制度正式出现。此后,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人寿保险等各式各样的保险类型不断涌现,现代保险在逐步发展中慢慢成形。到了17世纪中叶,一个名叫爱德华·劳埃德的英国人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建立了“劳合咖啡馆”,这个咖啡馆慢慢变成商人们分享航运和商业新闻并进行保险交易的场所,他随后便在咖啡馆内专门开展了保险业务。1696年,劳埃德将咖啡馆搬到了伦敦金融中心,这就是著名的劳合社的前身。同一时期,尼古拉·巴蓬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家专门经营房屋火灾保险的机构,英国先后出现了“寡妇年金制”和“孤寡保险会”等组织,从而将人寿保险机构化。
2.保险的分类
从保险保障的范围来看,商业保险主要可以分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
顾名思义,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身体、寿命或者健康程度,当被保险人在其投保期间出现保险覆盖范围内的人身伤亡时,保险人就需要进行保险金的赔付。还有一些人身保险是以保险期满时被保险人的生存状况为保险标的。人身保险主要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保险等。
财产保险的投保标的主要是各类物质财产,保险人需要在物质财产本身或其对应的利益发生损失的时候履行赔付。
责任保险则是将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当作投保的标的的一种保险。企业、家庭、团体或者个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对他人或组织造成损失,而需要承担法律上的经济赔偿责任。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购买有关的责任保险,将这部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当这类事情发生时,可以让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信用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信用风险作为标的物,投保人要求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出现信用风险时进行赔付。这类保险通常发生在商业活动中,比如行业上下游存在款项的账期,需要对应收账款投保以防范坏账。
3.保险的原理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的预期价值。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我有一栋价值10万元的房子,房子每年遭到破坏的概率是1%,有1万人和我有相同的风险,那么这1万人整体每年发生的损失价值就是10万元/人×1万人×1%=1000万元。这时候如果每人每年交1000元,则恰好能形成一个1000万元的资金池。也就是说,通过将具有共同风险的人聚合在一起,并把风险进行稀释分摊,每人每年只需交1000元就可以在房屋遭到破坏时得到全额的保障。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保险是为了应对某些特定的风险事件,并对该风险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补偿的来源是所有投保人共同缴纳的保险费,实际上是一个互助的资金池。
二、保险行业现状
1.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安永在2017年发布的保险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全球保险行业在2017年全年所获得的保费收入为3.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6.7%,市场规模非常庞大。
而我国保险行业在2017年全年总共实现的保费收入高达3.66万亿元,比2016年提高了27.5%,实现了增速新高。资产规模为16.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很大,但保险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或投资性产品,在我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中占比不高,仅为2.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家庭保险资产占比达到32.6%,日本为26.8%)。如下图所示。在我国的传统社会观念中,普通居民对风险的意识普遍不高,加之传统保险偏重营销,造成普通居民对保险从业者的印象不佳,这都导致了我国家庭部门对保险资产的配置程度较低。但反过来看,当前保险资产占比较低也说明了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保险作为一种资产在居民部门的资产配置中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除此之外,尽管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但我国的人均保费额(保险密度)和保费在GDP中的占比(保险深度)仍然较低,分别仅有329美元和4.2%,低于全球保险市场的平均水平(689美元和6.2%),这也说明保险行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如下图所示。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2.保险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身份认证非常复杂。保险公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了解用户上(即KYC),他们需要与C端用户建立直接的联系来验证他们的身份,这极大地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2)再保险不透明。一些赔付金额比较高、损失出现情况比较集中的保险,比如航运保险、巨灾险、农业险等,通常需要采用共同保险和再保险等模式在多家保险公司之间实现风险分散与风险共担,而目前这个环节通常信息是不透明的。
(3)保险公司存储了大量用户数据但并不安全。保险公司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节点,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和信息,比如保单的数据、客户的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等,因此保险公司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数据被泄露,将会给保险公司和用户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4)理赔程序过于烦琐。保险的流程非常复杂,先需要通过精算模型进行定价,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合规审核。当损失事件发生时还需要人工来进行核保等,成本高,有很大优化空间。
(5)渠道成本过高。传统的保险机构非常依赖专门的中介即保险经纪人作为获客渠道,因此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作为经纪人的代理佣金和经纪人公司的运营开支。这部分成本最后都转移给了用户,导致保费价格昂贵。
(6)销售中心化。传统保险的特点是“渠道为王”。用户对保险的认知基本来源于线下代理人,用户对保险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代理人的信任。进入互联网保险时代,公众在保险意识再教育、保障条款的信息对称以及在线投保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保险基于中心化信任的机制没有变化,保险产品的设计、承保、理赔主动权和解释权都被中心化机构掌握。而区块链保险则可能进一步甚至彻底解决信任问题,传统保险的中心化信任机制或许将被改造,代码信任或将实现真正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三、区块链+保险的应用机会
1.区块链技术与保险的结合
加强对欺诈的识别和对风险的防范
保险行业参与方众多、流程复杂等特点导致了诸多方面透明度不高,进而催生了许多的欺诈行为。当被保险人索赔时,他们先要将纸质文件提交给保险公司进行申请,之后还要等待漫长的核保等流程环节,整个过程非常缓慢。随之而来引申出的问题就是保险欺诈,即投保人可以将一项损失分别向多家不同的保险公司申请赔付,特别是当各家保险公司系统没有打通时。根据有关的统计数字,美国保险行业每年仅因为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和支出就高达400亿美元,而这个成本最终会被保险公司转嫁到普通用户身上,普通家庭每年因此需要多负担400~700美元的保费支出。
当前,各家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购买公开或非公开的付费数据来解决保险欺诈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预测,到2023年,防范保险欺诈的数据市场将会达到420亿美元。虽然这类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往交易中的欺诈行为进行识别,但是因为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和打通,所以还是会出现信息的不同步和不一致。另一方面,个人的核心信息如姓名、地址、生日等非常敏感和隐私,通常不能公开交换,因此对保险行业来说想构建一个全行业打通的反欺诈系统有很大的阻力。
然而,区块链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技术特性恰好可以在帮助保险行业反欺诈上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可以将交易记录永久保存在全网共识的分布式账本中,并通过添加权限控制或者采用隐私保护技术来防止数据泄露,从而通过行业间建立共享账本来避免骗保等欺诈行为。
这会带来三个关键的好处:
·消除双重记账,防止同一事故进行多次索赔。
·通过数字证书创建所有权。
·当保险欺诈的现象减少后,保险公司的利润可以得到提高,进而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更低的保费价格。
举例来说,Everledger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了一个服务于买卖双方及保险公司的记录钻石所有权的分布式账本。公司将160万颗钻石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把所有权登记在了区块链上。这个指纹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上。当钻石珠宝商试图伪造钻石被盗的报告,并将宝石作为新钻石出售时,由于每块钻石的特征都被存储在Everledger区块链中,保险公司就会在它们出现时收到通知并可以将钻石收回。
自动理赔、优化流程
财产和意外险(P&C)为一些资产如房屋或汽车提供保险,其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收集必要的数据来评估和处理索赔。目前,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过程,涉及大量手工数据输入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通过允许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以数字方式跟踪和管理实物资产,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编写业务规则并自动处理索赔,同时提供永久审计跟踪。
通过智能合约,纸质合约可以被转化为区块链上的可编程代码,进而可以自动计算每个参与方的保险责任,并执行相应的流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智能合约是一种区块链上的合同,它是在区块链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用代码来自动执行的两方或多方协议。
此外,区块链不仅可以优化保险公司的后端效率,还可以为客户带来卓越的用户体验。例如,DocuSign与Visa合作,一起研发了一个新的区块链框架,基于区块链将给汽车上保险的步骤进行了简化。该流程中从选择汽车款型到为其购买保险的每个环节的行为,都会在区块链上进行记录、更新和验证。
增强交易与结算的效率和透明度
区块链优化保险行业流程的另一个例子是再保险。再保险的作用在于让保险公司可以将特定的风险进行转移,在多家保险公司之间分散,特别是应对某些极端事件的风险,如飓风或地震等。但再保险行业的现状却是流程臃肿繁复,效率十分低下。
通常来说,保险公司会将不同的风险投保给不同的再保险机构,随之而来的要求就是在处理索赔时数据必须被多方共享。但各家机构之间往往有不同的数据标准,进而在理赔时常常会出现对合同应该如何解释和实施的分歧。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可能让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简单,进而优化和改进目前的再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以共同维护同一个账本,上面记录具体交易的保费设计和损失约定,因此可以简化不同机构之间的核对流程。普华永道曾在一份报告中预计,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再保险行业简化流程并提升运营的效率,从而将行业的成本降低5亿~10亿美元,并使得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保费下降5%~10%。
2.区块链通证经济与保险的结合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尝试区块链,都只是部分应用了区块链相关的技术,在代币方面较为谨慎,试水者寥寥。值得一提的是众安科技在2018年10月发布的《基于区块链资产协议的保险通证白皮书》,其中提到了在开放资产协议的基础上推出保险通证(Policy Backed Token,PBT),可以将其看作是传统保险企业在代币经济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开放资产协议将资产通证化,一方面解决了之前资产只是存放在区块链上而无法流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全行业提供一致的接口与数据格式,大幅降低再保险、共保、渠道对账等场景下的对接成本和数据审核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证资产可以让保险条款更加透明,同时保证了数据和保险资产的真实性。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保险行业中,数字通证将在资产流转、隐私信息保护、搭建行业标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区块链社区治理结构与保险的结合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保险机构尝试区块链技术的项目都以联盟链或私链为主,要不就是仅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外部预言机)来优化自身业务流程,基本不涉及社区治理方面。但是笔者认为,保险领域中依然有社区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
比如在理赔环节,目前保险公司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核保定损,这中间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或是寻租问题。而通过DAO(分布式自治组织),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投票来判定是否应当进行理赔,或者选择自己信任的代理人进行投票,从而把权力还给真正的投保人。而如果担心社区的裁决不够专业,那么可以设立专业的委员会,允许社区成员通过申诉的方式来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