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英国:人类进程的折叠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现在散步的柯芬园在中世纪是女修道院的花园,1530年前后,亨利八世没收天主教的财产之后,柯芬园被赐予贝德福公爵。1914年,第十一世公爵仍拥有这块土地,可他作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把柯芬园给卖了,并把大部分款项买了俄国公债,这在当时是很稳当的投资。但是,三年后的俄国革命把公爵的财富给掏干了。如果现在公爵仍然拥有柯芬园的土地,哪怕换成美国国债,都很不错啊。

不过,这块土地本身就是血腥的,公爵的后代得而复失,是正常的。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宣示贵族的原罪,在其最出色的长篇小说《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开头就透露了发生在17世纪的巴斯克维尔庄园主修果的暴行给家族后代带来的诅咒。修果淫乱残暴,劫掠了一位少女,把她关在房间内,自己和一伙人喝酒作乐。吓坏了的少女此时不知哪来的勇气,偷偷地跳窗,在黑夜中往9英里外的家中跑去。过了一会儿,修果发现少女不见了,便骑上马,放出猎犬,追了出去。修果的13个朋友也紧追不舍,他们发现,修果刚才骑的黑马嘴角流着白沫跑了回来,鞍上无人,缰绳拖在地上。只有三个人敢上前去,看个究竟。

少女躺在深谷的平地中间,她死于恐惧和疲累。一头硕大无比的黑色巨兽,样子有点像猎犬,但比任何猎犬都要硕大,它站在修果的身上,正撕扯着修果的喉咙,与此同时,它露着凶光的眼睛及垂下的下颚獠牙转向那三个人。结果,狂吼逃命的三个人,一个当晚死去,另外两个终生发狂。

200年后,巴斯克维尔的后人史丹普尔顿想利用流传至今的家族诅咒,来谋害庄园的第一和第二顺位的继承人,窃取遗产。

书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福尔摩斯等人注视着巴斯克维尔庄园家族祖先的画像,看到了穿黑绒外衣镶蕾丝边的修果。福尔摩斯说:“他看起来像个安静、温顺而谦和的人,不过,我敢说他眼神中隐藏着邪恶之色。我想象中他比这个样子粗鲁凶恶多了。”

等四下无人之际,福尔摩斯让华生仔细看这张画。华生看着那宽边帽、额前的卷发、白色的蕾丝领以及其间那张严肃的脸,他的表情并不凶恶,而是一本正经,显得严厉而固执,嘴唇很薄,眼光冷酷。

福尔摩斯启发华生道:“你觉得他像你认识的某个人吗?”

“亨利(庄园的第二继承人)爵士的下巴跟他有点像。”

“也许只是一点点像。但是,等一等!”福尔摩斯站上一张椅子,左手拿着蜡烛,右手盖住人像的宽边帽及长卷发。

“上帝啊!”华生惊异地叫起来。

凶手史丹普尔顿的脸从帆布上跳了出来。

“是的,这是祖型重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是外貌相似,神态也相似。研究家族的画像足以把一个人再现的祖型找出来。这家伙是巴克斯维尔家族的人——很明显的。”

史丹普尔顿一直隐瞒自己是巴克斯维尔后人的身份,而是装扮成来庄园附近进行科学研究的生物学家。顺便一提,这次重读,史丹普尔顿第一次出现时,我就能回忆起他是凶手。35年前阅读的印象,竟然如此鲜活。

当然,相比修果,没收柯芬园天主教财产的亨利八世更加富有戏剧性,是后人说不尽的历史题材。就我所知,英国在这5年内,首先是2002年获得派克浪漫小说奖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在2008年被拍成电影;然后是《狼厅》在2009年获得第四十一届布克文学奖,布克文学奖可是英国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最后是《都铎王朝》(第一、二季)风靡全球,俨然是美国式的电视剧大片。有意思的是,这三部小说都是围绕着亨利八世与他第二位妻子安妮王后展开的,作者也全是女性。

这多少说明英国历史上值得一写的国王中,要数亨利八世最为精彩,就像不列颠岛上最可写的王后是苏格兰的玛丽一样,属于当仁不让。

西方人一提起亨利八世,就会说他有6个妻子。在东方,人们会觉得这是少见多怪,皇帝后宫的女人成千上万,从理论上说都是他的大小老婆,如果说上过床的,几十个上百个是正常的,这些都是皇帝的老婆啊。而英国早就是基督教国家,国王应该遵守一夫一妻制,即便他有众多的情妇,也不属于他。

同样,亨利八世未必是最好色的,上文曾提及的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亨利八世的厉害在于,因为改变王后的关系,他把英国乃至欧洲的历史给彻底改变了。在这方面,1936年爱德华八世因为娶了美国的辛普森夫人而把王位给丢了,但这也就是一个好玩的故事而已,丝毫没有影响历史的进程。

亨利八世的父亲是都铎王朝的创始人亨利七世。1501年,亨利七世的15岁长子亚瑟同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完婚,公主的父母就是支持哥伦布于1492年出航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国王斐迪南、王后伊莎贝拉。不幸的是,5个月后,亚瑟去世,凯瑟琳成了寡妇。小气节俭的亨利七世不想失去凯瑟琳的嫁妆,便让小儿子亨利娶了嫂子。这事在天主教内是忌讳的,但经亨利七世的斡旋,教皇也同意了。

1509年,18岁的亨利八世登基。开始的时候,他和凯瑟琳应该是有感情的。凯瑟琳比亨利八世大5岁,但很用心地迷住了亨利。她的性格温和,能容忍丈夫的拈花惹草,亨利甚至与凯瑟琳的侍女生下私生子。凯瑟琳多次流产,只有一个女儿玛丽,而亨利八世极渴望有个男性继承人。英国虽然不像中国,没有明文规定公主是不能成为国王的,但历史上也只有诺曼王朝亨利一世的女儿马蒂尔达试着做过女王,却不成功,很快就放弃了。女王最大的麻烦是,如果和西班牙或法国国王结婚,英国一不小心就被人家购并了。英国向来喜欢让国王娶个王后,甚至让其他王室成员来英国做国王,但必须把对方的国土并过来才行,哪能做赔本的买卖?亨利的担心不无道理,他的女儿玛丽女王后来真的嫁给西班牙国王,要不是她早死,没有生育后代(她死到临头还把浑身浮肿看成是怀孕,可悲啊),英国肯定会有麻烦的。亨利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女王索性把婚姻当作筹码,终生未嫁(她并不是没有动过结婚的念头,但机会不凑巧)。

亨利八世不得不怀疑是否因为自己娶了寡嫂而遭到天谴。正如《圣经》中《利未记》所言,人若娶兄弟之妻,就触犯上帝的法律,犯下了罪行。

凯瑟琳则坚称,她没和重病的亚瑟圆过房。但王宫内的流言就不同了,如《都铎王朝》中两次提到卫士回忆,亚瑟与凯瑟琳完婚的第二天早上就嚷嚷着:“我得喝一杯,我昨夜进入西班牙啦。”这话也许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但类似的流言完全可能产生,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凯瑟琳只不过记住历任西班牙大使的告诫罢了。

无论如何,因为男继承人迟迟没有出现,亨利八世的焦虑可想而知。这时,安妮·波琳登场了,她的家族也有贵族背景。安妮是诺福克公爵的侄女,公爵传授给她很多谋略。她从法国回来时,已经24岁了(其实,她姐姐玛丽早就做过亨利八世的情妇,她成了小说《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的叙述者)。按当时的威尼斯大使的描述:“安妮并非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她中等身材,皮肤较黑,脖子很长,嘴巴太大,乳房瘦小。”而且,她性子火爆,盛气凌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她。但安妮早已具有丰富的情场经验,也很有野心,她不让亨利八世轻易得手,不以国王的情妇为荣,这都是让亨利八世感到新鲜的。亨利八世搞过不少女人,但他未必有过爱情,安妮满足了他热恋的激情与处女情结,至少他装着相信安妮是个处女。

此时,凯瑟琳已经40岁出头,早已年老色衰。她属于典型的西班牙姑娘,发育得早,衰老得也快。为了色欲,以及保持英国未来安定的愿望,亨利八世提出与凯瑟琳离婚,她坚决不同意。这事一直闹到教皇克莱门特七世那里。如果西班牙的国王查理五世不是凯瑟琳的外甥,这事早就结了,毕竟教会没有必要得罪亨利八世。但教皇刚被查理五世囚禁过,成了西班牙国王的傀儡,当然不能同意亨利的要求。亨利自然不服,因为不久以前,他的姐姐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然后离婚,离婚的理由比他还要牵强,教皇也批准了。上任教皇也曾准许欧洲大陆君王如路易十二世的离婚,理由也是为了国家的方便。

如果亨利八世早生20年,也许他只能屈服于教皇的权威。历史上,英国国王是与教皇及本土的宗教势力斗过法的,最典型的例子是12世纪后半叶的金雀花王朝创始人亨利二世,他对教会的独立性不满,便物色托马斯·贝克特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原来在王宫中担任要职,是亨利二世与教会斗争的重要助手,所以由他来任大主教,亨利二世很放心。但1162年贝克特升任大主教后突然变脸,成了教会中铁杆的反亨利二世派。愤怒的亨利二世不断向贝克特施压,贝克特不得不流亡。

英国的教会有两大山头,亨利二世没法控制坎特伯雷大主教,就抬举另一个山头——约克大主教。1170年,亨利二世让他为自己的儿子加冕。这次贝克特下令关闭王国的全部教堂,而且取得胜利,回到国内。贝克特也是强势人物,回国三周后就要清理门户,让约克大主教走人。这让亨利二世太丢面子了,他愤怒地大吼:“难道没人能把这个捣乱的教士除掉吗?”亨利二世只是一时气话,他当然知道谋杀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后果。没想到亨利身边的四个骑士以为国王真有此意,马上跑到坎特伯雷大教堂,对着贝克特的头部猛击,贝克特当场身亡。基督教是在殉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贝克特之死让国内外的各方势力对亨利二世极为不满。为了保住王位,亨利二世不得不赤脚赶到坎特伯雷,忍受僧侣的鞭笞赎罪。当然,时过境迁之后,亨利二世继续与教会作斗争。不过,被封为圣徒的贝克特却让坎特伯雷的香火更旺,也确立了其高于约克的宗教地位。

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即签了《大宪章》的约翰,则与教皇英诺森三世斗法。1205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约翰、坎特伯雷的僧侣与教皇各自提出候选人,约翰拒绝让教皇的候选人斯蒂芬·朗顿入境,教皇则下令关闭英格兰所有的教堂。于是,在1208年至1213年间,英格兰没有教堂仪式或婚葬活动,只能进行洗礼和死前的忏悔,约翰自己也被逐出教会。在人民日益不满的逼迫下,1213年,约翰只能让步,朗顿回到英国,教堂重新开放。

而亨利八世所处的时代不同,他登基后的8年,也就是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运动,让新教徒脱离了天主教。亨利八世原来是强烈的反对派,曾授意他的老师托马斯·摩尔写了一本小册子攻击路德派,因署名是亨利八世,他被教皇授予“信仰捍卫者”的称号。反讽的是,现在亨利八世成了罗马信仰的破坏者,他声称:“国王和君主,除了上帝之外不承认任何权威,不服从世间的任何法律。”他不惧于被教皇逐出天主教,自立英国国教,把国王设立为教会的最高领袖。

所以,亨利八世率领全英反叛天主教,不管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件大事。英国的国教自成一格,它与新教不同,应该说更偏向于天主教,例如礼拜仪式与天主教没什么两样,也赞同天主教的正统教义,驳斥信仰决定论并承认善行的价值。这是啥意思?在这方面,天主教类似佛教,认为努力做善事就说明你在信仰了。新教则认为没那么简单,首先你要信,所谓因信得救。即便你做了很多善事,但内心并不信,也没用。一个很穷的人,也许无力救济其他人,但很虔诚,他更容易进天堂。新教没否定做善事,而是说仅仅做善事,人容易自夸,忽略了财富与能力是来自上帝的恩典。

亨利八世顾不了这些事,只是让英国教会断绝与罗马教皇的联系,只向国王效忠。担任过他的枢机主教的托马斯·摩尔,因为不愿意做到这一点而被亨利八世送上了断头台。摩尔不是一个激进的人物,他只不过希望在世俗的领域继续效忠亨利八世、在信仰的领域继续效忠教皇罢了。在信仰上摩尔实在无法自拔,不像亨利八世那般能够随意转弯,他先前反路德派很凶,也曾把英国的激进分子送上断头台。摩尔的殉教也可谓求仁得仁。

亨利八世急于和教皇闹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即想剥夺英国的天主教资产,尤其是土地。别看亨利八世身为一国之君,王室其实没啥钱,反观教会,在英国经营了1000多年,人家的地产与资产可是在不断扩张和增值中,富得流油。

《都铎王朝》第一季,有一个人物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枢机主教托马斯·沃尔西。枢机主教在大陆多译成红衣主教,其实枢密院类似清朝的军机处,枢机主教相当于首席大臣。沃尔西出身屠夫之家,是亨利八世的老臣,亨利八世也非常倚重他。但权倾一时的沃尔西行事张扬,奢侈无比,他拥有三座宫殿,其中一座是至今还属名胜的汉普顿宫。在《都铎王朝》中,亨利八世的老皇宫满是粪便(怀特霍尔宫只剩下成群的仆役,清扫整个宫殿。他们忍着恶臭味,拖着水桶冲洗臭名昭著的解放之屋,那里成排的木板上凿的洞可容纳多人同时解放),只能搬到沃尔西送的汉普顿宫去。亨利八世在接受拍马屁之余,有何感想?

由于沃尔西办事得力,亨利八世一直隐忍,直到对他与凯瑟琳离婚一事,沃尔西束手无策,安妮与一些权贵趁机扳倒沃尔西。临死前,沃尔西倒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要是我对上帝也像对国王那样勤奋效忠,它就不会在我白发苍苍的时候舍弃我了。”

沃尔西的财势只不过是教会的代表罢了,亨利八世怎会不对这么肥厚的资产眼红?没收了像柯芬园之类的大量地产,馈赠给贵族和手下,他们怎不感恩戴德?当年诺曼的威廉侵占英格兰,带来了封建制度。作为国王,亨利八世手中没有常备军(至少在西周,中国的国王早就有了精良的常备军),而对内对外动武都需要贵族和骑士的帮助。国王稍不防备,就会有贵族造反作乱,这在英国等封建王国历史上真是屡见不鲜。亨利八世早期有个对手白金汉公爵,自认为比亨利八世更应该获得王位。在《都铎王朝》中,托马斯·摩尔告诫亨利要小心,因为白金汉公爵或许很蠢,却比亨利八世富有,他能召集私人军队,连先王都不敢跟他发生正面冲突。当然,亨利八世迅速把白金汉公爵送上了断头台。

同样,欧洲大陆上的宗教改革也符合日耳曼帝国王公贵族的最大利益,他们可以夺取天主教的财产。例如,勃兰登堡的权贵就将教会的土地据为己有,创建普鲁士公国。

有时我想,当时的天主教固然腐败,可新教的拥护者利用宗教改革巧取豪夺,何尝比天主教的僧侣逊色?

历史的悖谬在于,总是一群精英说了算,只不过是从一拨人换到了另一拨人。所以,我们不必同情开头所说的公爵被俄国骗得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