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维多利亚河堤公园与地铁站所处的位置上,从前全是泰晤士河里的淤泥,它们都是1860年代填河造田的产物。维利尔斯街左边的巨大建筑查理十字车站,旧址便是狄更斯小时候干活的鞋油厂,现在老鼠应该不太多吧。据鲍威尔介绍,100多年前伦敦鼠害的确猖獗,那时有家音乐厅颇受好评,原因只是女士可以坐在厅里不受老鼠的侵扰。很难想象这事频繁地发生在现在上海的公共场所里会引起何种反响,到处是女士们的大呼小叫?如果是听音乐,老鼠多确实没法欣赏。我们在比较英国和中国的宏观数据时,比如城市化程度,中国会有倒退百年之感,但有些生活质量的差距就没这么大。
出了公园,是一条被称为水闸路的小巷,1860年代前这里是泰晤士河河岸,不远处仍留存着一个巨大的石制水闸。我们到这里是早上,如果不是鲍威尔的大书特书,很难想象巷口有个在伦敦备受推崇、谨慎安全的会面场所,是一个旧式地窖,戈登酒吧。它很特别,门上油漆斑驳,没有标示店名,晚上9点便打烊,而此时绝大部分酒吧才刚刚开始营业。如此违反常识的酒吧,为什么照样生意兴隆?晚上回酒店时,我们经常路过这里。确实名不虚传。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员工流动性奇高,但这家酒吧的服务生多年来几乎没啥变动,他们认识所有的老顾客。戈登酒吧一定很有人缘,当它抗议房东大幅度提高房租时,全英国的媒体都帮它呐喊。
戈登酒吧这么早关门,冬季没啥关系,夏季就别开生面了。夏天晚上9点,伦敦的天还大亮。我早对夏季的伦敦落日迟迟不落有心理准备,但到了当地,还真不习惯,晚上10点多,天色还没有暗下去的意思。伦敦纬度高,相当于中国黑龙江的漠河,夏季白天极长。我们的错觉来自纬度高即寒冷的漠河等地经验,其实,墨西哥湾流温暖着英国,尤其是大西洋沿岸,所以哪怕是冬天,也不会低于零下15度,这和我们的东北完全是两码事。
到秋季,特别是冬季,英国的天色又会呈现另一种面目。每年10月末,从3月末开始实施的夏时制结束了,虽然时针要拨慢1小时,但太阳还是在3点多就落山。我没有亲身感受,可想象一下,觉得太憋闷了。
我有位老读者赵先生,年轻有为,被央行派到伦敦操盘外汇有两年多了。我一到伦敦,第二天晚上便约他在特拉法尔加广场对面的餐厅聊天。他告诉我,还没接家属来的第一个冬天,孤身一人在伦敦,真是难受。伦敦人一定比我们外乡人习惯阴郁的冬天,但一到夏季,他们会投入地享受这难得的两三个月。
不过,也不要想当然地把我们的夏季概念套在伦敦的头上。赵先生早就从网上告知我这个夏天伦敦冷得不正常,所以要多带衣物。7月7日到了伦敦,我们穿上外套,觉得有些异样,见到行人竟然穿着夹克或猎装,更有些迷糊了。早年旅英的文人蒋彝在《伦敦的夏天》一文中回忆,1933年6月的一天他抵达伦敦,“天空正下着雨,我浑身发冷,心想,秋天大概要来了。稍晚,我独自一人首次造访海德公园,走着走着,忽然见到两位女士慢慢经过身边,我大吃一惊,她们身上竟然穿着毛皮大衣”。然后,他想象她们是不是中国传说中的夏天穿着皮草、冬天穿着极薄丝绸的天上仙人?这就失之造作了。
石制水闸(聂子淮摄)
戈登酒吧
相对而言,我们对伦敦的忽雨忽晴还算适应,它有点类似中国江南的梅雨,但阴晴变化的频率极快,且夏季雨势大时像雷阵雨。伦敦有雾都之称,其实年均降雨量非常少,少于108厘米,很少下大雨。我们在伦敦9天多,大致摸清了夏季雨天的规律,每天的下雨时间基本固定,不是下午下,就是早上下。所以,下雨的时候要乐观,因为接着就是晴天;出太阳的时候也别得意忘形,之后也许会有阵雨伺候。包括英国人自己在内,世界上的人都爱调侃英国人如此热爱谈论天气,我想如果自己身处伦敦,也会与人津津乐道于当地的天气。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谁能预测,可有那么多的媒体在滚动地报道着,又有那么多人爱听爱议论,是一样的道理。
英国夏季的夜晚如此诱人,那是对吃吃喝喝耍乐的人而言,对热爱购物的游客来说就惨了。英国的商店绝不因为有商机而在夏季有所调整,一般是5点打烊,最晚6点。我注意到,爱丁堡的商店周四延长到7点,大概英国都是如此。记得澳大利亚也是,据说这天往往是发社保补贴的日子,大家可以挥霍一番。晚上这么早打烊,那么早上呢?呵呵,那些伦敦服装精品小店,照例中午11点开门。爱丁堡这种情形愈发突出,它比伦敦更加没有夜生活,我们走在王子大街上,看着关门的商店橱窗无所事事,与川流不息的人群一样无聊。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店家也不全是我们经常议论的那般热爱生活,旅游商店虽然还开着,可惜里面的苏格兰围裙、羊毛衫等像播放的风笛乐曲那般单调。在苏格兰美术馆门前,我买了一盘街头乐队自制的音乐盒带,回来听了觉得索然无味。风笛很像我们的戏曲伴奏,吹吹打打的,单独没法欣赏,得有其他内容配套,比如大家一起跳,才挺有趣的。我最早认识风笛,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开了个粗俗的玩笑,说有人听到风笛声便会小便。那时我还小,觉得挺好玩的。
伦敦街头(聂子淮摄)
很好奇,如果英国哪家商场开个先例,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到晚上10点关门,会如何?在中国,一定会有人这么干。为啥没人在英国干?是因为政府的法规,还是成本?不要觉得少见多怪,我知道欧美都这么早打烊,可是如果条件允许,比如人员换班,为啥就不能满足大都市和旅游城市的需求?在温莎城堡的对面,我就见到一家中国人开的小超市,晚上10点还在营业。不得不承认,华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他们辛勤劳动,不该被其他人嫉妒取笑或夸大弱点。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法国,见到处是懒懒散散的人在享受,很奇怪他们如何持续高质量地生活下去?尤其是当地球其他地区的人知道市场的游戏规则时。
在爱丁堡,我们想办法应付购物。白天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花很长的时间逛大街,我们得利用晚上。橱窗购物,一般只是指过过眼瘾而已,我们还真用上了。先是在晚上根据橱窗的布置,判断哪些商店是明天要来逛的,其他就免了;到白天,我们直接走进位于王子大街、乔治大街、玫瑰大街等地段的商店,效率大增,难度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记住这些店家。我在上海的方向感不太好,但在环境逼迫下,当天就把这些店家的方位记熟了。身在异乡,了解自己的潜力,也是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