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十大能源事件及简要评述
本文选取的全球十大能源事件(不纳入中国国内事件),主要从国别重大能源政策调整、重大能源地缘政治事件、重大国际能源合作、能源产业重大事件等几个维度遴选,重点考虑了该事件现在或将来对本国、区域、全球,以及行业带来重大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推出“美国优先能源计划”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在特朗普宣誓就职当天,白宫网站列出了包括六大重点领域的特朗普政府施政纲领,其中位列第一的是“美国优先能源计划(An America First Energy Plan)”。“美国优先能源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降低能源价格,尽量开发本土能源,减少对国外石油进口依赖;二是为美国能源工业松绑,取消对美国能源有害的“气候行动计划”;三是继续页岩革命,充分利用其国内能源资源,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四是支持清洁煤技术,重振美国煤炭工业;五是能源政策将致力于保护环境与资源。
特朗普扛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大旗当选美国总统,秉持“美国优先”的内顾战略倾向,行“逆全球化”之道,意欲从“多边”走向“双边”,力图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特朗普上任伊始就推出“美国优先能源计划”,是其推行“美国优先”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目的是通过开发利用美国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加快实现美国能源独立并扩大能源出口,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美国优先能源计划”是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顶层设计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特朗普优先考虑经济利益、重能源轻环保的发展思路,也体现了共和党向来重视化石能源的党派色彩。虽然特朗普能源政策沿袭了美国追求能源独立的一贯立场,但其显然与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大势相背离,更与限制传统化石能源、支持新能源、重视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为特征的奥巴马能源政策背道而驰。“美国优先能源计划”付诸实施,必将对区域和全球能源格局带来重大冲击,对国际油气价格、国际油气贸易流向、能源地缘博弈、全球能源治理等诸多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二)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特朗普称,《巴黎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认为《巴黎协定》损害美国经济而去“赢得外国和全球活动家的赞扬”,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则从中获益,退出《巴黎协定》目的是保护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利益。因此,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停止落实这份他声称“不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包括停止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停止为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提供资金。
特朗普“一意孤行”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美国“退群”“中途下车”的行为令国际社会惊愕。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充分体现了特朗普自竞选以来提出的“美国优先”理念和“逆全球化”内顾倾向,更体现了其兑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竞选目标,为美国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碳环境,以此重塑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择手段的短视行为。因为,特朗普政府明显倾向于传统化石能源的能源政策,放开化石能源管制,促进油气和煤炭产业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碳环境,美国想大力发展传统化石能源,需要摘掉《巴黎协定》这个“紧箍咒”。
美国宣布“中途下车”退出《巴黎协定》,不仅对美国国内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同时难免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一定负面冲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退群”或将动摇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特别是可能动摇伞形集团国家履约信心,未来凝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延缓全球低碳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步伐;三是损害协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影响协定的合法性,最终对协定的执行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当然,即使美国最终退出《巴黎协定》,也不足以逆转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和决心,更不能阻挡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尤其是考虑到特朗普即使获得连任,任期最长也只有八年,因此,未来的美国政府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态度仍存变数。
(三)卡塔尔“集体断交”致中东能源地缘生变
卡塔尔遭遇“集体断交”。2017年6月5日,中东地区的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也门等阿拉伯国家突然宣布与同属欧佩克成员国的卡塔尔断交,理由是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并破坏地区安全局势。随后,利比亚、马尔代夫也宣布与卡塔尔断交。
卡塔尔遭遇“集体断交”,对油气市场影响有限。一方面,卡塔尔本身的石油产量非常有限,每天只有190万桶,只占全球产量的1.8%。卡塔尔即便撕毁协议,不再冻产,它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卡塔尔虽然原油产出规模小,但它是全球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尽管卡塔尔国内很多部门受到断交事件的冲击,但油气行业未受波及,尤其是阿联酋、埃及等国明确表示不会切断与卡塔尔的天然气关系,按照商业规则行事,“断交不断气”。事实上,断交危机发生后,伦敦和纽约原油价格一度应声上涨,但短期上涨之后,国际油价就下跌并恢复平稳,市场的紧张情绪并未持续,油价波动有限。总体上,此次针对卡塔尔的断交危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较为有限,也并没有破坏欧佩克和部分非欧佩克国家减产计划及协议的达成。但是,卡塔尔遭遇“集体断交”,却可能导致中东能源地缘生变。断交事件本身属于地缘政治博弈,不管事态如何发展,这场发生在中东产油国核心区的冲突,造成海湾产油国内部裂痕短期内将难以弥合,对沙特、海湾国家及欧佩克地位带来的冲击或将有较长远的影响,中东地区能源地缘博弈的复杂性,以及中东地区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区域和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觑。
(四)沙特强力推进经济和能源转型
2016年沙特阿拉伯王国正式发布“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Saudi Arabia’s Vision 2030,简称“2030愿景”)和“国家转型计划”(简称NTP)。沙特制定实施“2030愿景”,旨在降低和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为沙特打造一个繁荣、可持续现代化经济体系。沙特推进经济和能源转型是应对能源转型国际大趋势、国际油气市场新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单一,经济遭受低油价重创等新形势做出的战略抉择。尽管沙特推进转型的决心很大,愿景美好,但挑战也不小,尤其是在低油价的经济萧条期,转型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考虑到沙特以往的政策首先要照顾的是王室和宗教阶层的利益。“2030年愿景”的实施恰恰要打破这种利益结构,要将更多的利益让渡于民众、让渡于投资人,因此将受到利益阶层的反对和阻挠。为此,2017年沙特掀起旋风般“反腐风暴”行动,沙特打破了数十年来“刑不上亲王”的规定,逮捕了包括11个王子和诸多重臣在内200多人,成立国家最高反腐败委员会,由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领衔。2018年年初,11名王子因抗议国王不给交水电费而被抓。由此足见沙特政府坚定处理腐败问题,继续推动实施“2030愿景”,减少国家经济对石油依赖的决心和行动。此外,沙特为推进经济和能源转型出台了新的举措。2017年1月,沙特能源工业和矿产资源大臣法力赫宣布,沙特将于2032年前在新能源领域投资300亿~500亿美元,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推出30个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项目,在2023年之前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0%。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宣布了一项价值5000亿美元的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富有创新性的“沙特未来之城”,将集中发展新能源和水、生物技术、食品、先进制造和娱乐等行业,以帮助沙特逐步摆脱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同时,这座坐落在红海和阿盖拜湾之滨的这一新都市,其能源将主要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沙特强力推进经济和能源转型,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减少低油价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由于非石油经济部分增长以及石油出口量与价格的上升,2018年沙特GDP增速预测将达到2.2%。据沙特公布的2018年财政预算,2018年沙特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6%,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5%,赤字规模1950亿沙特里亚尔,比上一年度降低15%。其中石油收入仍将是2018年沙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预计将达到4920亿沙特里亚尔,同比增长11.8%,占预算财政收入的62.8%,非石油收入预期增加13%达到2910亿沙特里亚尔。但也要看到,沙特正经历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等问题,短期内仍需要通过提振油价来解决。一旦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减产无法扭转油价颓势,沙特经济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五)欧佩克与部分非欧佩克国家减产继续
国际原油价格从2008年的每桶140多美元下降到2016年年初每桶不足30美元,低油价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更是供大于求的反映。面对美国页岩油革命带来的重大冲击,传统产油国为了抢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同时试图以低油价打击美国页岩油的崛起,疯狂扩张产能,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传统产油国与美国非传统油气生产商博弈,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能源需求相对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低油价不但没有拖垮美国非传统油气生产商,反而重创沙特和俄罗斯等高度依赖油气出口的传统产油国经济。在进退两难的现实困境下,为缓解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2016年11月30日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同意将日均减产约180万桶原油,从2017年1月1日执行为期6个月的减产协议,这是欧佩克八年来达成的第一个限产协议,设置的产量限制目标为3250万桶/日,相当于2016年欧佩克的平均产量水平。以俄罗斯为首的11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宣布配合欧佩克限产,将减产6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承诺减产30万桶/日。限产协议的有效期为6个月,并且根据市场环境以决定是否继续延期6个月。
尽管限产协议对国际油价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左右,但国际原油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持续,尤其是随着特朗普推出的“美国优先能源计划”实施,美国能源出口猛增,原油价格又逐渐降至50美元/桶之下,甚至有向40美元/桶下行的趋势。2017年5月26日,欧佩克在维也纳会议后宣布,在为期6个月的限产协议到期后,于7月1日起继续延长9个月,参会的非欧佩克产油国也一致同意相应延长限产期限。受延长限产协议和库存不断减少影响,国际油价有所反弹。限产协议生效后,对国际油价形成有力支撑,油价逐渐维持在50美元/桶以上。然而国际油价回升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加大马力开工上产,美国页岩油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原油供给增量。
总体而言,自2017年1月减产协议开始执行,对油价反弹提供了支撑,虽然OPEC和俄罗斯等部分非OPEC市场份额被美国等国家部分取代,但高油价带来的红利使得大部分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国财政平衡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以沙特和阿尔及利亚两国最为显著。为巩固减产成效,推动国际石油市场再平衡,促进油价进一步回升,2017年11月30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以及欧佩克和俄罗斯等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会议决定,将原油减产协议延长至2018年年底,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将于2018年6月根据市场条件和平衡原油市场取得的进展,考虑是否采取进一步调整行动。事实上,欧佩克与部分非欧佩克国家减产继续,欧佩克、美国、俄罗斯等产油国仿佛陷入了“囚徒困境”,各方整体利益最大化行动应该是“限产提价”,但考虑到夹杂着能源地缘博弈因素,整体一致行动不太现实,尤其是在价格回升后,对于美国“搭便车”的行为,欧佩克已缺乏有力的反制措施。因此,在传统产油国经济不堪持续低油价重创的背景下,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部分非欧佩克国家被动减产是不得已的选择。
(六)特朗普访华中美能源合作成重点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11月8日至10日成功访问中国,特朗普访华随行的29位企业代表中有11人来自能源环保企业,占比近四成。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签约项目34个,总金额高达2535亿美元,创历史纪录(见表1-1)。合作项目中,金额最大的集中在能源领域,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成为合作重点。中国企业与西弗吉尼亚州政府(West Virginia)、美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出口终端开发商Cheniere能源公司、LNG公司Delfin Midstream、阿拉斯加管线开发公司(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核电巨头西屋电气(Westinghouse)等签署了能源合作框架协议、意向文件或谅解备忘录。尽管签署的并非最终合同,不具约束力,但无疑凸显了未来中美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
表1-1 特朗普访华中美能源领域项目合作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推出“美国优先能源计划”,减少对中东地区原油进口依赖,扩大油气出口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事实上,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以来,美国能源独立进程加速,目前,美国基本实现能源独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扩大对外油气出口是美国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扩大油气出口需要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支撑,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油气市场相对供过于求的宽松环境下,中国作为油气进口大国,较长时期内,油气进口仍将增长,并高度依赖进口。中美油气等能源领域的贸易投资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双方在能源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既能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中美贸易逆差。
(七)中俄北极合作亚马尔项目首期建成投产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首期建成投产。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丝路基金共同合作开发。天然气可采储量达到1.3万亿立方米,凝析油可采储量6000万吨;项目将建成3条年产量550万吨液化天然气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液化天然气1650万吨,凝析油100万吨。亚马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能源项目,也是中俄在北极圈的首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亚马尔项目更是中俄联手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内,是目前全球范围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型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也是集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世界特大型能源项目,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上的一颗能源明珠”。
亚马尔项目,对俄罗斯而言,将有利于带动其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对我国而言,不仅为我国新增了北部海上天然气来源,有利于增加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同时开辟的北极航道成功实现北冰洋运输,为“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另外,该项目成功带动了中国装备和制造走出去,一定程度对带动和促进国内钢铁、电缆等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
(八)多国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2017年7月,英国、法国宣布2040年禁止销售柴油和汽油汽车,自此,欧洲已有多个发达国家相继发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事实上,早在201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包括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以及美国多个州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组成“国际零排放车辆同盟”(International Zero-Emission Vehicle Alliance),承诺到2050年,该联盟内成员将不再销售燃油车。此后部分国家明确给出了具体的计划,其中,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了2030年后禁售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提案;挪威的四个主要政党一致同意从2025年起禁售燃油汽车;荷兰劳工党提案要求2025年开始禁售传统的汽油车和柴油车;印度到2030年将只卖电动汽车,全面停售以石油燃料为动力的车辆。英国将于2040年起全面禁售汽油车与柴油车;法国计划从2040年开始,全面停售汽油车和柴油车。此外,比利时、瑞士、瑞典初步计划在2030年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可能在2030年禁止传统燃油车上市销售。
面对不可阻挡的汽车电动化趋势,在多国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同时,多家汽车巨头宣布电动化战略(见表1-2)。玛莎拉蒂、沃尔沃电动化时间节点最早为2019年,捷豹路虎、阿斯顿·马丁为2020年,奔驰为2022年,PSA集团到2023年旗下80%的车型都将会推出电动版。保时捷2023年前旗下销售的半数车款都采用纯电动。通用(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为2025年,大众、马自达为2030年,丰田为2050年。
表1-2 部分车企巨头电动化战略时间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总体上,从宣布停售燃油车时间表的国家看,欧洲是最早制定全面禁售燃油汽车计划的地区。欧洲宣布禁售燃油车,一方面,是为了谋求未来汽车产业竞争制高点。欧洲具有传统汽车竞争优势,汽车产业是欧洲的支柱产业,在技术革新的驱动下,汽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为了把握未来竞争制高点,欧洲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对市场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必将加快车企电动化转型发展的步伐,赢得发展先机。另一方面,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欧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85%~95%的目标。无论是先前成立的“国际零排放车辆联盟”,还是发布具体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一定程度是着眼长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欧洲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走在世界前列,交通部门是消耗化石能源(油气)的主要用能终端领域,推行交通领域汽车去燃油化,将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电力替代液体燃料,进而加快欧洲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当然,禁售燃油车一时间成为全球热议焦点,但大部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只是官方公开表态,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力,只是释放出一个明确的“电动化”信号,未来推进的速度和效果,依赖于各国具体制定实施的政策和执行力度,也依赖于电动汽车关键领域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程度。
(九)飓风肆虐重创美国石化业
2017年8月25日至9月1日,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墨西哥湾并重创美国炼油行业的心脏地带——得克萨斯州,得克萨斯州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美产量的约1/3和1/4,炼油能力占全美的1/3。飓风“哈维”的袭击,对该地区石油生产、炼油加工、原油进出口及国际油价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造成美国近1/4的炼油产能关停,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近25%的炼油和石化产能遭到破坏。飓风“哈维”来袭,一度使得包括休斯敦港、科珀斯等11个主要油港关闭,对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埃克森美孚关闭了位于休斯敦郊区贝城(Baytown)的全美第二大炼油厂。美国汽油期货一度飙升近7%,美国取暖油期货亦上涨,一度涨幅达3%。这次飓风发生在美国页岩油革命方兴未艾、美国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如火如荼、美国不断迈向能源独立的新背景之下。飓风“哈维”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据美国天气预测机构AccuWeather估计,“哈维”造成的全部损失或将高达19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成为美国历史上经济代价最为高昂的自然灾害。
虽然飓风“哈维”对美国墨西哥湾海上油田和得州页岩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远小于炼油业。飓风“哈维”对油价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汽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冰火两重天。汽油期货(2017年8月28日)曾一度飙升近7%,而“哈维”登陆的一周之内,WTI原油价格由8月25日的47.87美元/桶一度跌至8月31日的45.59美元/桶,跌幅4%。汽油涨原油跌,究其原因,或许是炼油厂被迫关闭将令市场对美国原油的需求减少,大大抵消了飓风天气对美国原油供应的负面影响。为减少飓风带来的影响,美国能源部释放了1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其中,包括40万桶低硫原油和60万桶高硫原油,这是美国自2012年飓风“艾萨克”以来首次紧急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这也凸显了飓风“哈维”带来的重大冲击。
(十)油服行业进入寡头竞争新时代
2017年4月14日,威德福(Weatherford)和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宣布达成一项协议,双方联合创建合资公司OneStim,斯伦贝谢和威德福将分别拥有70%和30%的合资企业股份。2017年11月28日,美国司法部批准了斯伦贝谢与威德福成立的合资公司OneStim。该合资公司重点为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开发非常规资源的完井产品和服务,将提供市场上最广的多级别完井解决方案,以及行业内最大的水力压裂队伍之一,将和目前世界上压裂实力最强的哈里伯顿形成强大竞争。
2017年7月3日,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GE)完成对美国第三大油服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并购。由GE旗下石油天然气板块及贝克休斯合并组建的新公司——BHGE(Baker Hughes,a GE company),总部位于美国休斯敦和英国伦敦,将在超过120个国家开展业务,拥有约7万名员工。GE和贝克休斯分别持有新公司62.5%、37.5%的股权。对贝克休斯而言,该交易有助于其实现规模上的扩张。事实上,2014年,哈里伯顿宣布计划以346亿美元价格收购贝克休斯,若合并完成,将超越斯伦贝谢,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服公司。2015年8月,在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尚未完成合并的情况下,斯伦贝谢又宣布以127亿美元价格收购石油设备制造巨头卡梅隆国际。然而,2016年,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合并因未通过反垄断审查,并购以失败告终。
长期以来,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是业内公认的世界三大油服公司。然而在国际油价低迷的三年里,为提升竞争力,世界油服行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并购重组,油服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譬如,2016年Technip和FMC两家公司宣布进行合并,成为油服技术装备领域的新巨人,二者总营收额曾一度位列世界第三,规模超过了巨头哈里伯顿。尤其是随着2017年威德福与斯伦贝谢成功联手、GE成功并购贝克休斯,油服行业正式进入寡头竞争新时代。
执笔人:朱跃中 蒋钦云 刘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