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7年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一 学科发展现状
2007年,编辑出版专业总体上延续了2006年的发展势头,新增新闻与传播学的高校由综合性高校或者文科院校向专业性院校和地方性院校转移,而且多为独立学院,但是民办学院办学的趋势有所放缓。
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我国目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主体。而编辑出版教育依托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因此,要研究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同属新闻传播学科门类的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如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主持艺术等。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在2007年,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数量没有增加。由此看出,编辑出版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理性反思、提升质量的阶段。
截至2006年,全国共有1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新闻学专业,2007年新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增加了8所,目前我国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共计158所(见表1-1)。
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在2007年以前共有121所。2007年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高校新增了13所。
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在2006年有大幅增加,由先前的4所增加至2006年的14所。在2007年,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数量又有了更加迅猛的增加。根据2007年统计,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增加了19所,合计达到33所,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截至2006年,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高校有187所,在2007年新增了29所高校,总计216所高校开设了广告学专业。
开设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在2007年前共有31所,2007年新增加了3所,现共有34所高校开设了传播学专业。
至2006年底,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共有37所,2007年新增了16所,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合计增加到53所。
表1-1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情况
首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快速增长。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由2006年的14所增加到2007年的33所(见表1-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为发展频幅较快的专业,值得关注。
其次,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兴起也颇为引人注目。1979年前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招收了该专业的本科生。2006年和2007年,怀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由此可以看出,与电视传媒有关的新兴学科依然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
最后,在2007年,开设新闻出版和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依然有很大的增长,但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呈现独特的状况。与2006年相比,呈现出发展更加不均衡的态势。与2006年一样,新闻学与广告学依然是所有新闻传播相关学科中发展最为强劲的两个专业。2007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没有一所高校新增编辑出版专业,这也印证了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专业要求相对更加严格的学科的行业通说。
编辑出版的学科设置主要由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组成。截至2007年底,编辑出版方向研究生教育全国范围内共计有142个硕士点,与2006年相比,新增加了19个硕士点。这其中,新闻学增加了6个硕士点,共计有66个硕士点;传播学增加了13个硕士点,共计76个硕士点。另有新闻学博士点12个,其中两个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新增两个博士点。
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表明编辑出版学科发展存在一定的泡沫,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趋势有所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复,同意南京大学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自行设立编辑出版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博士点,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编辑出版学博士点之一。该博士点依托新闻出版总署南京大学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致力于为编辑出版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就2007年一些院校增设新闻传播学下所属的专业可以看出,新闻传播的高等教育仍然炙手可热,不过已经逐渐摒弃了前两年的盲目跟风。虽然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实力没有前两年强大,但它们也秉承了各自的专业发展思路。现在应该关注的是,东中部省份开设该专业的增多,与西部省份的寥若晨星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对于西部开发来说,传媒教育不先行,就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传媒人才。
二 重要会议
学术会议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因此,许多高校对于学术会议的举办、协办和参与都十分重视。就2007年而言,新闻与传播学学术会议主要针对以下议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
(一)人才培养
就高等教育的目的而言,其定位无疑应当是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因而,关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话题也就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均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促进编辑出版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7年3月29日,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根据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该基地的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层次出版发行专业人才,探讨并尝试现代出版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承担出版专业硕士、博士以及出版方向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培养工作;申办出版发行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承担新闻出版系统委托的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出版发行产业政策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政府提供专家咨询;定期组织出版发行或人才培养学术论坛、学术研讨活动,建立国家级的出版行业产学研交流平台。
2007年4月7日,在北京中关村召开了主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出版改革与专业教育”学术沙龙,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等出席会议,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对于出版行业的新挑战以及出版专业教育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
2007年4月28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图书期刊专业培训班”在机械工业出版社会议厅举行了结业典礼。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出版社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水平,将对促进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7年5月10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正式签署了《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合作框架协议》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交换项目协议》。双方就教师互访、合作研究、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交换、共同举办专业会议和信息交流等广泛的议题表达了合作意向,为未来两家出版学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学术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编辑出版学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促进编辑出版学的学术发展是2007年许多学术会议的中心议题。
2007年7月15~18日,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数字传媒与出版产业发展暨出版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探讨了以下内容:(1)新成立的“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的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2)数字技术环境下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向;(3)讨论出版学学科进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策略及问题;(4)当前出版学研究和教育的其他问题。研讨会对未来数字环境下的编辑出版学科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理论探讨。
2007年8月26日,在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和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了以“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论坛对涉及华文出版的诸多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三)课程设置
编辑出版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必然涉及课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2007年,这个议题受到一些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2007年5月24日上午,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会议室召开了出版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与会专家表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府,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发展需要。对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课程体系要合理设计,要培育符合当前企业需求的人才。
2007年7月18日,北京大学的肖东发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周蔚华教授分别就“中国编辑出版史”和“版权贸易”两门课做了教学示范,获得热烈响应和好评。
2007年10月12日,教育部高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兰州大学举行了教育部高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年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围绕新闻与传播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名额的增加,讨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并商议了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评估标准等事宜。
(四)学科建设
作为新兴学科的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一直引人关注,因为它关系到编辑出版学科的未来。在2007年,这方面的议题在重要会议上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2007年9月22日,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筹备委员会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教育专业筹备委员会组织人员名单,修订了工作条例草案,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桂晓风同志对进一步做好教育专业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充分认识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意识。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基本思路。要认真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新闻出版总署工作大局。要以人为本,以编辑人才培养和成长为出发点。第三,在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之后,要围绕人才培养展开活动。加强对全国编辑教育工作的指导;重视教材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基地的建设;确立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教材的编写;要争取把编辑学列入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把这项任务列入专业委员会议事日程;要在在职培训和资格考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加强组织建设。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员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涵盖编辑界和教育界。教育专业筹备委员会主任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副主任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田胜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建伟教授等13人。会议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研讨,决定成立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新媒体编辑研究和培训四个组开展工作。
2007年12月28~2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主办,北京印刷学院、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2007全国出版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年会暨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大会就出版学的本科学位和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论证、高层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成员还就协作小组的工作条例进行了讨论。此次大会的召开使出版学科建设问题得到社会更充分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出版业界及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有力推动了出版科学学位建设和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设置和论证工作。
三 重要学术著作
2007年,是我国编辑出版专著“高产”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仅相对重要的即有30多部。这些专著涵盖有关编辑出版的历史、理论和实务各个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目前编辑出版领域的总体水平。编辑出版方面的优秀译著也值得关注,如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外出版业概述》,主要介绍了世界出版大国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荷兰等国的出版业状况,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传播学》,是我国第一部出版传播学专著。专著探讨了出版传播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初步建构了出版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指出出版传播学的历史使命在于揭示“出版遵循传播的规律”,并用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出版传播实践活动。
2006年,河南大学出版社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手,推出了一套15部的“编辑出版学丛书”。近年又出版了严励教授所著的《网络新闻编辑学》,该书从网络新闻编辑的流程入手,在以传统媒体编辑实务为参照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的内容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一书,提出了“出版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源于创新。没有创新,出版业就没有发展”的观点,指出“解放创新生产力,保护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和营造创新环境,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亲历出版三十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是新中国编辑出版史方面不可多得的专著。该书作者宋木文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版协主席。书中收录了作者从“文化大革命”后出版领域拨乱反正到2006年走向繁荣时期的文稿,反映了出版业的发展轨迹,对新时期出版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杂志的出版与经营》,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新闻编辑学》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
综观本年度的编辑出版重要专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出版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苏州等编辑出版产业和教育比较发达的特大城市,而其他地区的此类研究专著还不多见;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同时题材“撞车”现象突出,如30多部专著中,有6部研究的是“Premiere Pro 2.0编辑实务”。这些书内容大同小异,篇章结构多有雷同之处。
四 学术论文
就笔者目力所见,2007年编辑出版学相关的论文与2006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搜索中国知网,篇名中有“编辑”词条的文章,2006年共2142篇,2007年2272篇;篇名中有“出版”词条的文章,2006年共2513篇,2007年2656篇;篇名中有“编辑出版”词条的文章,2006年共139篇,2007年有141篇;篇名中有“期刊”词条的文章,2006年共2822篇,2007年3361篇;篇名中有“图书”词条的文章,2006年共1805篇,2007年2044篇。
鉴于此,笔者收集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350篇,论文涵盖了理论、实践、历史等各个方面,论文主要发表在《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出版参考》《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出版科学》《出版史料》《大学出版》《科技与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鉴信息与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新疆新闻出版》《新闻爱好者》(理论版)《新闻写作》《中国编辑》《中国记者》《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中州学刊》等。
论文的作者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其中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魏东晓的《学而不厌审读不倦——记报刊审读员宋应离教授》(《今传媒》,2007年第6期)、焦向荣的《“一不亏心,二不亏本”——叶至善先生的出版理念》(《出版史料》,2007年第3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同期学生较高的科研能力。有关大学出版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蔡翔的《论出版创新和大学出版的创新战略》(《大学出版》,2007年第3期)、《论大学出版的目标与价值观》(《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时期我国大学出版社发展的经济特征》(《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8期)、姬建敏的《大学学报品牌栏目的生成、发展与启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等都为大学出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有关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研究,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如宋应离《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二十年追忆》(《中国编辑》,2007年第1期)、李建伟《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李建伟《创新是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根本》(《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4期)、南长森《现代书业模态运作及其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之要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与《数字传媒语境下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7期)、肖东发《从“印刷文明”走向“数字时代”进程中编辑出版教育的变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出版人才的需求和出版教育改革》(《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4期),其中金善男《韩国出版学教育的变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王振铎《演变中的中日出版与教育交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分别探讨了韩国与日本的编辑出版教育。
有关学科建设和学科定位的论文有:桂晓风《建议将编辑学列入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一级学科——全国政协第十届五次会议提案》(《中国编辑》,2007年第3期)、张天定《编辑出版学教材建设刍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张志强《出版学的学科构想及其实现》(《出版科学》,2007年第3期)、周国清《编辑出版学科的特质及其对专业教育的规约》(《编辑之友》,2007年第1期)、姬建敏《中国编辑出版教育的总结与展望——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专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邵益文《编辑创新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中国编辑》,2007年第2期)、邵益文《建立普通编辑学是历史的必然》(《编辑学刊》,2007年第4期)、邵益文《构建普通编辑学:任重而道远》(《中国编辑》,2007年第5期)、田胜立《略论编辑出版类专业学科定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与《数字传媒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编辑》,2007年第5期)、王振铎《编辑学与出版学学科体系之比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振铎的《编辑学: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分别发表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和《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12期)。
出版史料方面的论文有胡德培《自强不息——怀念出版家、文学评论家许觉民》(《出版史料》,2007年第1期)、李建伟《画报奇葩历史画卷——论1945年以前的〈良友〉画报对我国期刊编辑出版史的贡献》(《新闻界》,2007年第6期)。编辑质量提升的探讨也是值得注意的,如宋应离《勇于推出精品敢于拒绝平庸——学术刊物“厚本”现象评析》(《今传媒》,2007年第5期)、王振铎《以诚编刊立信于民》(《传媒》,2007年第11期)、周国清《编辑正义何以缺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桂晓风《出版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 自觉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1期)。一些新的研究发现也值得注意,林穗芳的《罗伯托·布萨和世界最早用计算机辅助编辑的巨著〈托马斯著作索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总之,要在数目繁多的论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困难可想而知,但这并不是本书的出发点。本书旨在通过对2007年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粗疏勾勒,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印象,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附录一
表1-2 2007年新增新闻传播学本科院校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二
表1-3 2007年全国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学校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三
2007年编辑出版重要专著
1.叶新编著.美国杂志的出版与经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1.
美国杂志业的丰富经验能对中国杂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该书在梳理美国杂志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美国杂志的发行渠道、市场状况、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包括时代公司、梅里迪斯、赫斯特等在内的美国著名杂志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做了个案式的解读。
2.魏龙泉,邵岩编著.纵览美国图书出版与发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1.
书中对近十年来美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以及出版社的组织和管理、编辑部门的工作、市场与营销、图书销售渠道等环节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了解、研究和借鉴美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成功经验,避免其不足,对于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出版产业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可供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图书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者、研究美国图书出版的专家、学者及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3.张海力,李文杰,赵仲男等编著.实例版Premiere Pro 2视频编辑与制作.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01.
该书在全面介绍Premiere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几个代表性实例,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各个知识点贯穿于实例的讲解之中,使读者能在“跟着做”的过程中真正掌握Premiere Pro 2.0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了解所讲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场合,并最终提高实战能力。每个经典实例之后,还为读者提供了拓展练习的分析讲解,旨在巩固和提高读者所学内容。
4.郝振省主编.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03.
该书是我国首次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的全方位的梳理与总结,是第一部有关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状况的年度报告。该书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对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范围包括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地区。该书认为,2005~2006年是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是数字出版概念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该书预测,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将逼近200亿元。
5.殷莉著.清末民初新闻出版立法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03.
该书是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近现代出版新闻立法研究(1898~1949)》的一部分。该书对清末民初近30年我国新闻立法的过程、新闻法制思想、新闻立法的实践及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从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规则、法律概念以及与法国、日本新闻法比较的视角,对以上法律法规立法的动机、效果、目的、性质、作用及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丰富了我国新闻法制史研究的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立法工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6.宋木文著.亲历出版三十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04.
该书分两卷,约79万字,收录了作者从“文化大革命”后出版领域拨乱反正到2006年走向繁荣时期的文稿。作者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版协主席。在每一篇文稿前,作者都撰写了“题解”,对当年的历史进行了回忆、补叙。全书阐述和记叙了我国一系列出版政策形成的过程,反映了出版业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的轨迹,对新时期出版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7.曾燕,王明庆等编著.新手互动学 中文版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4.
该书是专门为Premiere的初学者提供的标准性教材,以实用、常用和重要的原则为出发点,结合图解式的说明方法,循序渐进地对Premiere Pro 2.0的影视编辑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使读者能够轻松地掌握软件的各项操作技能。内容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实例丰富,图文并茂。该书适用于学习影视编辑的入门人员、电脑爱好者和各行各业对视频编辑感兴趣的人士,还可作为各种电脑培训学校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8.王强,王朝阳,甘世勇编著.网络动画创作与编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04.
该书共分为“动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网络动画技术基础、网络动画的设计、网络动画的制作技术、典型网络动画的设计与实现和网络动画的发布和导出”六章,系统阐述了网络动画创作与编辑的原理、技术和方法,重点解析了网络动画技术的发展渊源、技术基础、主流软件、制作与编辑方法以及典型网络动画样本的实现流程。该书是普通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科网络传播及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也可供网页设计从业人员、网络广告从业人员及网络动画爱好者阅读参考。
9.仓理新著.书籍传播与社会发展——出版产业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该书以出版产业为切入点,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将书籍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多视角分析,探讨出版运行机制与社会运行机制的相互关系,从而阐述书籍传播对文化的沉淀积累作用,以及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正反面作用,特别考察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该书探讨了书籍的定义,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非新闻媒介”新概念和“构建出版社会学理论体系”新命题,并得出先进文化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结论;在经验研究方面尝试运用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定性分析、文献、访谈等方法描述、分析、解释、概括、预测国内外阅读现象和我国出版产业的规模和前景;在应用研究方面运用实证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分析了一些可供业内人士参考,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策划案例。
10.方厚枢著.中国当代出版史料文丛.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05.
我国出版史研究还处于相对冷落的局面,特别是对近、现代出版史料的研究,既有研究的空白点,又缺乏对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研究者往往由于史料难觅而颇为困顿,以致研究课题不够广泛深入,甚至有些论文人云亦云,写不出新意。刘杲同志说:“学术研究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研究尤其要靠史料说话。”因此,本书的出版是及时而必要的。
11.王志新等编著.影视编辑高手 Premiere Pro 2自学通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5.
该书是一本影视编辑参考书籍,详细地讲解了非线性编辑的基础知识,以及Premiere Pro 2.0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同时还对软件的各个窗口和面板的使用技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的讲解过程来展现影视制作的技巧。该书适合高等院校影视编辑专业师生做教材或学习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从事影视编辑合成的专业从业人员作为参考手册使用。
12.彭兰著.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05.
该书面向网络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一种开阔的视野下,以网络新闻的选择、加工、整合与延展这四个层面为基本框架,系统梳理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新闻信息的编辑,以及新闻专题组织、论坛管理、受众调查、博客运用、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等网络新闻编辑的新工作领域,还对新技术对网络新闻编辑未来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13.林波,方宁等编著. 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从新手到高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5.
该书向读者系统介绍Premiere Pro 2.0的操作和应用知识,包括Premiere的功能、界面,Premiere的编辑基础,视频过滤特效,运动效果与视频输出,制作字幕,将编辑好的视频导出为数字视频的常用途径,从零开始,循序渐进介绍了Premiere Pro 2.0的应用知识,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视频爱好者以及视频剪辑专业人士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14.秦州主编.网络新闻编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6.
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新闻编辑这一新兴的职业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该书立足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的学理层面,审视、分析网络新闻编辑的主体、客体、功能及网络新闻的受众,侧重于网络新闻编辑实践性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对网络新闻编辑的技术特点和环境及网络新闻的编辑制作和版面设计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近两年来网络传播的热点“草根媒体”作了详细的介绍。全书理论简明扼要、实例丰富,可作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教材,也有助于网络从业人员快速便捷地掌握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巧。
15.冯智敏编著.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及应用.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06.
该书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了数字非线性编辑的技术原理、艺术原则及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在具体的非线性编辑应用部分,选择了目前MAC OS X平台上用于后期制作的强大工具Final Cut Pro软件。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影视节目制作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影视及多媒体制作相关专业人士的参考书籍。
16.徐志,房琦,曹金元编著. 影视巨匠 Premiere Pro 2.0视频编辑完全教程.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7.06.
该书是专为视频编辑开发而写,通过典型的范例讲解了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的各种主要技法。全书内容丰富全面、实用性强,几乎涵盖了Premiere Pro所有的知识点,并以实际制作需要为目的,使用Step by Step的方式,让读者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该书非常适合想从事影视后期工作以及刚从事这项工作的行业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社会各类培训学校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17.博玫著.中国出版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06.
《中国出版体制创新》以对中外大众传媒体制的深刻剖析和对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的全面领会见长。该书是一部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中涌现的,又将有益于传媒体制改革推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之作。《中国出版体制创新》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为标尺,观察中国正在全面展开的传媒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以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丰富经验和海外五国传媒体制的广阔图景印证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与现实期待。
18.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编.教材出版发行改革与中国书业的未来走向优秀论文集.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7.
本书收录论文由各地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发协各专业委员会推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论文作者比较广泛;二是论文质量普遍较高;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书刊发行业的改革。论文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热情讴歌了书业改革所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展望了书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尤其可喜的是,很多入选优秀和良好论文的作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对当前教材出版发行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新华书店转制、构建书业和谐发展环境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19.严晨等编著.影视非线性编辑标准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07.
该书全面介绍Adobe Premiere Pro 2.0的使用方法和编辑技巧。通过对Adobe Premiere Pro 2.0非线性编辑在艺术构思和技术操作两个层面的实践和探索,详尽地介绍非线性编辑的整个流程。该书结构合理、实例丰富、图文并茂、讲练结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有关培训班的教材。
20.周婷婷,张璐编著. 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标准教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07.
该书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使用Premiere Pro 2.0进行影视编辑的工作流程,以及各种编辑工具、视频转场、视频特效、字幕编辑、音频编辑等知识。该书内容全面实用,讲解详细,非常适合广大影视编辑人员自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
21.张西山著.编辑的文化视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7.
该书以大文化的理念、编辑的眼光、书评的语体纵论出版,品味阅读,反思学术,解读人物,这是近年来作者前行的学术探索和思想小结。在作者看来,文字就是精神新陈代谢的载体,生命随思想而升华,意义借追寻智慧的活动而丰富。这就是编辑人生的意境!出版是一种文化,编辑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出版始终与人类文明共荣辱。文化,镶刻着民族的精神,书写着人民的良知,昭示着国家的未来。学术文化是民族的魂,国家的根。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如是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22.严励著.网络新闻编辑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08.
该书从网络新闻编辑的流程入手,在以传统媒体编辑实务为参照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对网络新闻编辑实务的技术、原则、方法和基本流程(稿件的选择、标题的制作、网站的设计与编排、网页的设计)等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对网络环境中出现的新的范式,如网络新闻杂志、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评论等进行了探讨。该书的部分内容配有案例,以增强直观性和指导性。
23.张其友著.现代出版经济管理学.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08.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出版企业存货管理、出版成本管理、出版物价格管理、出版企业机遇与风险管理等。
2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主编.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8.
该书包括“学术研究与发表、网络出版与链接、开放获取与存档、期刊利用与经营”4个部分,共25篇论文,成果都表现了国外学术出版界的研究工作比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用数据说话、言之有物和言之有据的学术风格。
25.宫承波,要力石主编.出版策划.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08.
该书是从图书出版市场出发,从理论和业务方面对图书策划的一次深入研究,以期对初入图书出版行业的学生及工作者提供切实的指导。该书主要包括“出版的基本概念及其范畴、选题策划、作者策划、内容策划、形式策划、营销策划、系列策划、产业链策划”八章内容。作者认为,所谓媒体创意教育,从整体上说,其终极目标应当是培养面向传媒市场需求和变化,能够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等不断提供创新性、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也即人们常说的所谓“媒介军师”。从人才规格上说,这是一种以创新性、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集人文艺术素养、传播智慧以及媒介经营策略、管理策略等于一体,面向现代传媒整体运营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26.杨贵山,种晓明编著.海外出版业概述.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09.
该书主要介绍了美国出版业、英国出版业、法国出版业、德国出版业、俄罗斯出版业、日本出版业、韩国出版业、荷兰出版业等发展现状。
27.乔东亮,张志林,刘益著.“十五”首都出版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9.
本书通过认真研究北京地区发展出版业的各种有利条件,梳理了首都出版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了首都出版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阻碍首都出版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探讨了首都出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办法。该书的研究为“十一五”期间首都出版产业的高效生产和经营提供了思路,为进一步确立首都出版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全国出版业发展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28.乔东亮,陈勤,张养志著.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9.
出版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源于创新。没有创新,出版业就没有发展。如果产品和手段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被彻底调动起来,创新只能是“偶然事件”,出版业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解放创新生产力,保护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和营造创新环境,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个好的出版社品牌可以看做是一棵树。其中,树根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出版社品牌是树干,图书类别品牌是大树枝,丛书品牌是小树枝,而单本书品牌可以看做是树叶和花。
29.龚维忠编著.现代期刊编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该书从学科涵盖关系的新视角,对期刊编辑学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简明论述。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论了期刊传播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在突破传统的期刊编辑“六艺”流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期刊的栏目策划、集稿的内涵、审稿与编辑加工等环节,强调现代期刊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是该书与同类书籍的主要区别。
30.孙宝寅,崔保国主编.准市场机制运营——中国的出版集团发展与现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该书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中国的出版集团发展沿革与现状,论证了出版集团的组建模式、产权模式、组织结构、经营范围等模式。给出了“出版集约指数”作为衡量出版集团集约化出版的参数,并提出出版集团应进行“准市场机制运营”等论点。另外,该书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出版集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规律,深入探讨了中国出版集团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31.李新祥著.出版传播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出版传播学专著。作者使用文献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抽象思辨法、历史分析法、理论移植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逻辑与历史、宏观与微观、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沿着考察出版传播的两条基本路径——个体性考察和整体性考察,分析了出版传播的基本要素与基本过程,探讨了出版传播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初步建构了出版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出版遵循“传播的规律”,就是要在出版实践中把传播者对作品的社会性扩散与接收者的个体性接受高度统一起来,达到一种自由传播的境界。出版传播学的历史使命就在于揭示这些客观规律,并用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出版传播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