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生产、生活、生命和生态中,特别是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比如哲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习、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的生活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总是“阴魂不散”。人们总是为这些差异、矛盾、冲突所困扰,经常把某种社会实践的偏差或失败、日常生活的曲折与磨难等归咎于理论的灰色、哲学的失语甚至“玄学”的无能。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仔细想来,这些判断大概都是许多人——没有深入思考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的人强加给理论、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头上的“霸王”条款。因为,这些思维、判断和“条款”忘记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就其本质而言,它们不是一个东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理想向现实转化、实然向应然转化、主观向客观转化、思维向存在转化,或者说两者“同一性”的实现,是需要“中介”的,而“扮演”这种“中介”角色的“中介者”就是我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社会工程。对社会工程进行哲学追问和思考的学问,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工程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学生的必修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花样翻新”,版本迭出,但终究还是“那些玩意儿”,其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新“世界”的解释力在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教科书没有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人们似乎理解了自然的物质性,而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特殊性理解得不够“唯物和辩证”,进而对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实践活动理解得较为深刻,而对人们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认知往往语焉不详,进而导致人们对改造自然世界的自然工程往往“情有独钟”,而对人们改造社会世界的社会工程则往往“不论魏晋”,其结果往往导致人们对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信心不足,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产生怀疑,然而,这绝不是马克思的过错,而是我们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把握和理解得还不彻底。因此,经过我们“解释”的理论难以说服人。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
把以上两点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应当提高哲学智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贯彻到底。这就需要我们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理论道路继续前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表达方式——社会工程哲学。
近年来,我们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社会工程哲学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致反映,社会工程哲学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差别的理解,使他们从一系列生活幻想中解放了出来,使他们对现实社会中许多“不如意”的问题的认识得到了思维方式上的纠正,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能及其实现有了正确的把握。但是,苦于没有现成的教材,课后学生没有学习的抓手。
2012年以来,我组织沈阳师范大学钱学森社会工程哲学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学者,在我曾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引论》《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和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基础上,大胆创新,紧紧围绕马克思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深入结合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撰写了《社会工程哲学教程》,以期为大学生、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思维方式上解决读书与应用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我们殷切希望本书能得到大学生、研究生的真心喜爱,并能终身受用。我们同样希望得到学术界专家、同仁的热情鼓励和批评。
田鹏颖
2012年5月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