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研究(2018年第三辑 总第七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老合作潜力深厚、空间广阔

(一)中老铁路建立区域联通

1.老挝将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设施,助推建设联通区域及至世界的“陆联国”战略。

2.老挝将实现联通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目标,进而促进合作,发展互联互通,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落实。

3.铁路作为吸引外资的工具,将有助于引进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为老挝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4.中老铁路将增强老挝的发展潜力,推动与东盟国家以及中国的贸易合作、货物交换、人文交流、旅游、投资。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广阔市场,为老挝等区域内国家的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5.低成本的铁路交通将有利于降低农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成本投入,进出口带来的潜在优势为当地民众创造工作机会和增加收入。

6.这条铁路将成为留给下一代的财产,可用来推进可持续发展。[10]

(二)卫星工程使老挝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2008年,老挝政府表示希望寻找一条轨道槽,老挝的卫星工程开始启动。一年后的2009年,老挝发现并申请使用东经128.5度的一条轨道槽。然而,卫星工程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资金短缺问题。同年,老挝政府决定贷款推进项目,在寻求资金的过程中,项目只能搁置。2012年,老挝政府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一份2.59亿美元的贷款协议。2015年11月21日,老挝的第一颗通信卫星“老挝一号”终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2016年3月,“老挝一号”正式移交给老挝,开始带动老挝多方面的进步和产业发展。

这颗卫星属于老挝一号卫星合资公司,是老挝及世界卫星网络的一部分,提供各种通信服务。在公司的股权分配方面,老挝政府持股45%,中国的亚太移动通信卫星有限公司持股35%、中国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香港亚太科技公司持股5%。这颗卫星在中国的帮助下成功发射,是中国在2015年12月2日送给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40周年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老挝一号”是第一颗主权归属老挝的卫星,已经在轨道上运行了将近5年,计划履行在轨卫星作业管理、实时电视信号传播、通信、供配电保障等职能,并同时为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11]

(三)经济特区为老挝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

建立经济特区是改善老挝投资环境的一项成功举措。从2002年至今,老挝全国共建立了12个经济特区,约有377家国内外企业在特区内投资,注册资本总额达到80亿美元,其中18亿美元已经投入经营。这些经济特区每年贡献超过2千万美元的政府财政收入,创造2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有超过9000个岗位雇用了老挝人。仅2017年一年,就有约71家公司投资经济特区,注册资本超过9200万美元。这71家公司中的58家为外资企业,48%的资本投入服务业,37%投入贸易,15%投入工业领域。来自中国的企业最多,共38家。[12]

2015年8月31日,老挝与中国签署了《老挝—中国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双方决定在中国云南省以及老挝的琅南塔省建设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巩固和发展中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互利合作。[13]

老挝致力于推进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以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为例,这个开发区由老挝与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2013年8月被认证为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该区将工业园区和新城区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开发,涵盖了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轻工业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服务与物流中心、保税区、现代商业区、公共设施及居民区,以及休闲旅游区。

中国于2015年创建澜湄合作机制,参与机制的国家将产能合作视为一个重要起点,由此开启了包括直接投资、项目外包、技术合作、设备进出口在内的多种合作形式,专注于共同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机制应该在企业用人和资源获取方面提高本土化程度,强化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增加本地就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生产链上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