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人才素质结构与功能
人才成长和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人才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其中人才的内在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深入研究人才素质结构以及功能问题,始终是人才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 人才素质及其特征
自20世纪70年代末人才学创立以来,人才的素质研究就成为人才学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对历史上的人才素质思想进行了梳理、评价和反思,借鉴其中优秀的思想,提出了“德、识、才、学、体”五要素说和“德、智、体”三要素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人才要素进行了概括。后来,德、识、才、学、体五要素说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这些要素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但其内部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且相互之间还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于是学者们开始用结构理论研究人才素质问题,认为品德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生理结构等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理论与单纯的要素理论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
概括地说,人才素质就是在人的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实践而形成的影响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内在品质。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人才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才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才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有着血肉之躯和各种自然需要,从而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内在动力。同时,人才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以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就在于劳动实践。自然属性是先天的,这是人才成长成才的物质性前提和基础,对后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属性则是后天获得的。人才只有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素质的提升。因此,人才素质的形成,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键在于后天的实践。
第二,人才素质是一般性与杰出性的统一。素质人人都有,而人才素质与一般人的素质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人才这一特殊群体,其突出特点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且创造价值要高于一般人。因此,人才的品德、知识、智能、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素质从整体上优于一般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有常人所不及之处。总的来说,人才的素质比一般人的素质层次更高、潜能更大、可创造的预期成果更多。
第三,人才素质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统一。人才素质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经历着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人才素质在量的积累阶段表现出相对稳定性,而在质的飞跃阶段,则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动性。因此,人才的素质就是在相对稳定和明显变化的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的。在现实中,人才与非人才之间、高层次人才与低层次人才之间、不同类型的人才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转化,都是由于其内在素质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人才素质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心理等要素的发展变化,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质变往往是通过新质的逐渐积累和旧质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最终使人的素质达到优化与升华。
第四,人才素质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人才素质是人才内在的基本品质,它根植于内,而表现于外。在芸芸众生中,我们无法凭相貌判断出哪个人、哪些方面更加技高一筹。我们也不会仅凭个人的自我介绍,就相信他身怀绝技。因为人才的素质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它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而被人们所认识。人才的素质也只有外化为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才能对社会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被社会所承认。从人才本身来看,当内在的素质外化为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时候,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实现。因此,判断人才素质高低、作用大小,最根本的还是其素质外化产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价值大小。
第五,人才素质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从整体上来看,人才这一特定群体的素质要高于、优于一般人。人才素质的层次高、潜能大,这就是人才素质的共同性。人才素质又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人才群体来看,由于每一个人才自身条件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不同,其素质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在人才群体中就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次,从人才个体来看,其内在素质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人长于理论思维,有的人善于动手操作;有的人具有惊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有的人具有压倒性的雄辩能力等。这就决定了人才必有所长,也必有所短的个性特征。最后,从素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看,也不是均衡的。一般来说,智能因素决定着人才创造力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而理想、志向和心理素质等在一定条件下,更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二 人才素质的构成
人才素质是一个综合系统,人才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其内在素质中单个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取决于要素的组合方式,即结构。只有最优的结构,才有最佳的功能。因此,不仅要对人才单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更要在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研究其结构。
(一)人才素质的结构体系
一般来说,人才主体的内在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系统和心理素质系统。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这两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才素质系统,如图1—1所示。
生理素质系统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首要前提,是生理素质系统,它包含人体器官及功能、人体组织及结构、人体生理活动及规律、人体健康与寿命等因素。
图1—1 人才素质结构图
心理素质系统是指建立在人的心理、意识和精神运行机制基础上的素质体系,它比一般的生理现象更加复杂,主要是在生理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而形成的,我们把它称为智能素质系统和非智能素质系统。
智能素质系统是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关键因素。智能素质系统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子系统构成。知识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知识,如哲学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一般知识和经验知识等的组合。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是指人才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能力的组合。从一般意义上说,主要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认识能力是人才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俗地讲,是动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实践能力是改造世界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动手的能力。主要包括操作、协调等能力以及专业所要求的特殊工作能力。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力在人才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因此,能力建设已成为人才素质开发的重要内容。
非智能素质系统是由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格和文化品格三个子系统组成的,集中体现了人才素质中“德”这个要素的内涵,因此在人才素质中处于首要地位。第一,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是指人才主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处理与社会、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主要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它构成了思想品德结构中的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般来说社会公德是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形成了,因此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职业道德是体现在职业活动中的社会公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是政治品德形成的重要中间环节。政治品德处于最高层次,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完善和提升起着引领和统率作用。第二,个性心理品格素质。个性心理品格涉及心理意向和个性心理两个子系统,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后者包括气质、性格等内容。一般来说气质和性格较为稳定,不易变化,属于个性心理范畴。而需要、动机、情感等则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和变化,属于心理意向范畴。个性心理品格对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人才智能要素得以表现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文化品格素质。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导向等因素的总和。对人才的创造性活动来说,主要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指贯穿于人才创造性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表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通俗地说,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就是科学精神。其主要内容有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命运、人的生活及其意义等多方面的追求、珍视、关切和维护,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
(二)人才基本素质的功能
人才素质中的各要素各司其职,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则是在各因素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生理素质的基础功能。生理素质是人才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也就是说,在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中,品德、智能等固然都很重要,但首先要有人的自然生命作为前提和基础。因此生理素质的基础功能,首先表现在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载体。
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会影响到人才成才的速度、层次和类型。生理素质欠佳的人,特别是大脑机能欠佳的人,成才速度可能慢些,达到的人才层次可能低一些。而有着特殊生理素质的人,可能成长为诸如体育、音乐等专门人才。优良的生理素质虽然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真正转化为现实还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社会条件和实践锻炼。人的生理素质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素质在每个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逐渐走向低谷趋势。因此,在成才的过程中,如果能掌握好生理素质发展变化的节点,就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住成才的最佳时期,达到提前继承期、延长创造期、推迟衰老期的目标。
2.智能素质的核心功能。智能素质是人才成功的智慧和本领,它决定着人才创造性劳动的领域、内容、水平和方法。因此,智能素质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功能。智能素质子系统由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第一,知识的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说,知识来自社会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成果,包括初级形态的经验知识和高级形态的科学理论。可以说,人才素质的塑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的创造性劳动也是从知识的积淀开始的。具体说来,不同内容和类型的知识对人才的作用又有所不同。哲学知识为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专业知识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内核,是人才的专长所在,决定着人才的类型。除了哲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人才知识结构中还有相关知识。相关知识的具备是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完善的体现,可以提升人才主体的环境适应性、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第二,能力的作用。智能素质当中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能力,人才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依靠能力来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能力被看作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能力是人才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运用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智慧和本领,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组成。观察力是获得知识的入门的能力,记忆力是储备知识的能力,想象力是人脑对已有的知识和现有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思维力是人们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知识的能力,其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在思维力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在实践能力中,操作能力侧重于为人才主体的思想转化、为创造行为或创造成果提供程序、技巧方面的支持。协调能力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操作过程中,还表现在能否处理好实践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高表现就是创造力。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任何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以及在此之上的重新加工、组合,最终提出具有新颖性和价值性的新设想。在这个过程中,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力、强有力的实践力正是人才创造力的体现。
3.思想品德素质的统率功能。思想品德素质在人才素质中处于首要地位,发挥着统率功能。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质的统率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品德决定了人才主体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它为人才主体确定服务对象和确立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供方向,是人才主体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指南针”。因此,政治品德是人才的灵魂,是人才成长和发展中最强有力、最持久的内在动力。第二,职业道德决定着人才主体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从业行为及习惯。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医有医德,文有文德,戏有戏德,师有师德。各行各业的情况虽然不同,但在职业道德中也有着共同的要求,如忠于职守、尽心尽责、不利用职业方便谋取私利,等等。如果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真正深入人心,变为每个从业者的自觉行为,那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都会出现新的局面,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必然得以提升。第三,社会公德决定着人才主体在日常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良好的社会公德,可以引导人才主体切实履行公民义务,积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人才在这方面应当是全社会的表率。
4.心理品格素质的驱动功能。心理品格素质对创造性劳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人类智能因素得以表现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智能确实与人的成就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智力超常儿童到中年时大多数是有成就的。然而,智能与成就并不都是正相关。他们当中有20%的人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原因何在呢?在对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后,发现其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同。成就大的一组中,在进取心、自信、不屈不挠等方面明显高于成就低的一组。因此,人才的成功或失败,不单纯取决于智能因素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其心理品格如何。心理素质虽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是可以锻炼和塑造的。人才成功的心理品质有进取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好奇心、勇敢坚定等。有了良好的心理品格素质,人的智能素质才能转化成现实创造力。
5.文化品格素质的升华功能。文化品格素质主要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才的品德结构、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两种精神的因子。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因子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人才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产生升华。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升华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成果越来越多。如何使这些成果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面对这一问题,文化品格的特殊作用就日益显示出来,它既像黏合剂,又像催化剂,能够把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心理品格素质融合在一起,并使之上升到更高层面,体现出加完整的精神境界。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科学而没有人文,科学就是冰冷的;而只有人文而没有科学,人文就是盲目的。科学院院士吴培亨认为,“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把科学精神内蕴于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2]。茅家琦表示,“科学与人文相交融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解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问题’的关键”[3]。2012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把首届“求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理由就是周光召具备了该奖的三个因素: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学精神、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4]
至此,我们分别论述了人才主体中生理素质的基础功能、智能素质的核心功能、思想品德素质的统率功能、心理素质的驱动功能和文化品格的升华功能。在人才素质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和每一个因素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又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中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合力。孤立地看待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某一个因素而否定另一个因素,都会导致理论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