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历史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主要影响
笔者根据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调查了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各年级在读本科生2009年一整年的课外阅读情况。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2009年上半年的学生包括2005级四个班219人、2006级四个班201人、2007级四个班191人、2008级四个班234人,共16个班,845人,根据各班人数的多少,采用了分层抽样法对各年级人数的20%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了171位学生;2009年下半年,2005级同学毕业,2009级学生入学,其他年级同学又有休学、复学、转专业等原因,人数有所变动,其中2006级和2007级人数总数保持不变、2008级增为236人、2009级新生六个班283人,共18个班,911人,同样采取各班各年级的20%进行统计,共抽取了181位学生。
第一,总的借书情况由表推出以下几点。
2009年总体借阅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
1.目前历史专业本科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2009年上半年中,人均借书量最少的是2005级学生,抽查44人,总借书量903本,平均每人借书20.52本,按照上半年6个月来计算,平均每人每月借书3.42本,每周读书不到一本。在2009年下半年中,人均借书量最少的是2009级学生,抽查56人,借书总量1252本,平均每人借书22.36本,平均每人每月借书3.73本,每周读书不到一本。上半年中,人均借书量最多的是2008级,抽查人数是48人,总借书量2032本,人均借书量是42.33本,平均每人每月借书7.06本,每周借书1.76本,这也是2009年全年中人均每周借书量最高的数值了,人均每周借书不到2本。此外,通过与学生交流,很多学生借来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到了还书日期才发现根本没看,只得又还回去。因此,在原本借书量不大的基础上,所借书籍又未必翻阅,得出当前历史专业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
2.所借书籍涉及面窄。根据中文图书分类方法,K类属于历史地理类,I是文学类,G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D是政治、法律类,B是哲学、宗教类,H是语言、文字类。除了Q、S、W、X、Y几乎无人借阅外,其他种类均有涉及,在2009年一年抽查的学生中,据统计,借阅量排在前十名的分别是K类4188本、I类2111本、D类721本、G类716本、B类575本、H类252本,F类191本,C类169本,J类115本,A类84本。其中,排在前五名的图书借阅量相对较大,之后明显减少。
据徐雪琴《从学生借书需求看我馆的藏书建设》一文,A,B,C,D,E,F,G,J,K同属于社科类书籍,I属文学类,H属外语类。我院学生借阅图书排在前十名的全属于社科类和文学类、语言类图书,其他的综合类和理科类图书涉及非常少。
由此推出学生借阅图书的动机。一是专业性倾向较强。K类图书高居借书种类榜首即可说明这点。上半年,从05到08级抽查学生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20.52、26.43、21.51、42.33本,K类的人均借阅量依次为7.82、10.96、10.85、18.98本,K类所占借阅比例依次为38.10%、41.53%、50.42%、44.83%。下半年,年级人均阅读量从06级到09级分别为25.56、28.40、26.21、22.36。K类的人均借阅量依次为10.43、14.58、14.11、10.23本,K类所占借书比例依次为40.76%、51.34%、53.81%、45.76%。阅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书籍,阅读目的明确,是青年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完善专业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阅读呈现出消遣性特征。除K类书籍外,I类图书明显高于其他类图书,位居第二名。这点可能与I类图书属于文学类,内容丰富有趣,易于阅读,且不用考试有关。另外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特殊时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浓缩社会”的特征,对心理渴望迅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其社会化的速成教材。三是借阅图书的功利性倾向。借阅图书专业化比较强。K类图书借阅量较大以及H类图书借书排在第六名,G、D、B类图书又有部分属于教育史、政治史等,与历史专业关联度大,说明当前学生借书受专业限制和影响较大,H类图书学生借阅大多是英语类,与当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等不无关系。
第二,借书的种类和上课的关联度大。在当前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是主干课程,也是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一大二开课,根据统计,上半年中,K1类图书占K类借阅总数的10.82%,K2占42.56%,K8占27.73%,K3—K7占13.13%,K9占4.73%,K0—K09占1.04%;下半年,K1类图书占K类借阅总数的16.58%,K2占42.55%,K8占27.23%,K3—K7占8.52%,K9占4.08%,K0—K09占1.04%;K2,K8,K1分别属于中国史、历史传记、世界史,数据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反映了不同年级学生借书种类的趋向性相近,并明显高于K3—K7,K9等类书籍,正好说明课程和教学对学生借书种类和内容的影响。此外,在上、下半年中,K2,K8,K9,K0—K09所占比例惊人地相似,也可推断学生借阅图书受教师教学推荐书目的影响较大。
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与课程表的关联度大。如上半年08级学生上课科目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历史要籍,有一段时间内学生同时借阅唐代相关书籍或明代、清代的相关书籍,下半年08级所上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考古学概论、广东地方史等课程,学生所借图书中国近代史明显较多。
课外阅读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在抽查的学生数据中,2009级所借K类图书排在第二名的是历史一班方××同学,在2009年下半年中,所借K类图书有21本,其中关于K1类的有15本,K2的有6本,期末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成绩分别是92分、83分,平均87.5分。再如,2008级在2009年一年里所借K类图书最多的是历史二班赖××同学,达84本,两个学期专业课有5门,其专业课成绩平均分是88.2分。
第三,借书个人的分析。笔者与各年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来辅助了解和说明目前历史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首先,阅读受教师课堂引导推荐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学生反映,图书馆图书浩如烟海,不知应借何书,借书存在较大的盲目性,45%的学生会选择教师课堂上推荐和提及的书目,15%的学生借书与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关,也就是有60%的学生借阅图书是在教师教学的直接影响下读书的。一方面,说明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未形成个人读书习惯,还未形成按照专业和兴趣爱好主动阅读,是较为被动地去读书,还未形成基本史观和个人见解。
其次,读书的效果和质量受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课堂讨论和发言可以强化读书效果,激发课下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曾探索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中的上课效果。在试行由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学生自主读书,课堂发表看法的探讨激发式课堂上,发现这种模式学生听课效果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听课,但在发表个人见解上,只有个别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出现每堂课都是那几位学生发言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只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堂讨论可以强化读书效果相契合。针对这点,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应将重点放在激发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最后,阅读时长较短和阅读习惯有待养成。55%的学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是1~2个小时,30%的学生阅读时间少于一小时,仅有15%的学生阅读2小时以上,且阅读内容多是教科书。用于上网的时间多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每天上网2~3小时,也有部分同学,兼职时间较长,客观上也减少了读书时间。在时间分布上,开学初,努力学习的劲头较足,随着学期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增加,以及四、六级,计算机,普通话等等级考试较多,借阅量和借阅后读书的质量下降,期末考试期间,更是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阅读习惯上:大部分的同学不做笔记,没有形成做笔记习惯,认为做笔记是浪费时间,减慢了阅读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很高,上课教师提及时,有那么一点模糊的印象却不能很好再现,等到再用时却很难找到。这在毕业生写论文时表现得极为明显。导致了整体上阅读质量和效果较差。喜欢看现成理论结论的书较多,看原始史料的少,易接受前人观点,缺乏思辨能力,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85%的学生借书后未读完一本书。有的学生选择在网上阅读,有的学生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只阅读简介和目录部分。在阅读动机上,大部分学生阅读是为了拓展知识和个人的兴趣,一部分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在阅读种类上,一是为了考级、考公务员以及备课选用一些较为实用的书目,二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由上可知,当前大学生的借书现状不容乐观,阅读的广博性远远不够。读书仍旧停留在专业书籍的借阅上,借书主要是为了与课堂教学相适应,以及课堂作业的布置和考试考出好成绩上,难以成为当前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