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浙江大花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绍兴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努力将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高度的重要举措。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人文历史之路。越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吴越争霸的越地雄起,到魏晋六朝的文化繁荣,再到京杭运河的开通、浙东运河的繁兴,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朝圣地,也是六朝名士文化的中心地。浙东唐诗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后,又一条体现文化的诗歌之路,是绍兴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串起了绍兴人文发展的整个历程。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旅游之路。这是唐代诗人在浙东行吟聚会中形成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以西陵(今萧山西兴)为起点,经水路入绍兴古鉴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是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游历的诗人徜徉其间,聚会游赏、唱和联咏、寄赠饯别、感兴咏怀,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李白、杜甫、元稹等45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赞美稽山鉴水的壮丽诗篇。后世诗人更是络绎不绝,留下的诗作恒河沙数,浙东的诗歌之路一直保持着特有的风采。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传承发展之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浙东唐诗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绍兴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占比最大、山水资源最丰富、留下诗歌最多的精华段,努力克服线长、点散、面广等不利因素,坚持以融通理念串联整合诗路资源,按照“一路多点、多点联动”的思路,加强市级统筹规划,强化资源要素整合,将“浙东唐诗之路”与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结合起来,将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起来,差异化打造全市域诗路文化产业带,着力推动“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价值向产业价值延伸,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唱和联咏并结集流传是浙东诗坛的传统,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诗酒酬唱,留下了37首“兰亭诗”和彪炳千古的《兰亭集序》。永和以来,历代诗人在此联咏不断,影响深远。为挖掘文史资源,激发文化认同,普及诗路价值,近年来,当代绍兴诗人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山水人文旅游精品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投身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推广,持续进行“新诗人重走唐诗之路”采风活动。诗人们深入浙东山水、深入基层生活,创作了大量吟咏绍兴山水人文的现代诗歌,集腋成裘,结集成《诗路新韵》一书,延续绍兴文脉,值得庆贺,值得点赞!
诗歌的力量是持久的、永恒的。浙东唐诗之路因诗而名、因诗而兴、因诗而传。《诗路新韵》中200多首诗篇必将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介、品牌资源的挖掘和推广,为繁荣绍兴文化、推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是为序,以此祝贺本书的出版!
丁如兴
201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