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歌①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②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③
天蒼蒼,野茫茫。④
風吹草低見牛羊。⑤
【典籍簡介】
北朝是公元三八六至五八一年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先後在北方建國的王朝之總稱。這些政權的建立者多為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習慣了游牧生活,爭強好勝,喜歡打仗。在北朝時期創作的詩歌被統稱為「北朝民歌」,風格質樸粗獷,豪邁雄壯,充分展現了北方民族豪放爽朗的特質。
【注釋】
① 敕勒( cik1 lak6〔斥肋〕
chì lè):北朝時期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名稱,以游牧為生。
② 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區,在今山西省北部和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一帶。陰山:指內蒙古自治區的陰山山脈。在古代,陰山山脈是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貿易的重要地方。
③ 穹廬( kung4 lou4〔窮勞〕
qióng lú):游牧民族居住的圓形帳篷,四周下垂,中央隆起。四野:原野的四周。
④ 蒼蒼:這裏指深藍色。茫茫:沒有盡頭。
⑤ 見( jin6〔現〕
xiàn):這裏同「現」,顯現,顯露。
【解讀】
這首詩歌頌了北方草原的富饒壯麗,表達了敕勒人對家鄉的熱愛。
詩歌一開始就交代了地點:敕勒川位於巍峨的陰山腳下,這裏的天空就像敕勒人所居住的圓形帳篷,籠蓋着原野。天空深藍而廣闊,原野浩蕩而無邊。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了草原上成羣的牛羊。詩歌勾勒出游牧民族的美好生活,抒發了敕勒人對大草原壯美景色的讚歎,以及對家鄉生活的熱愛。
【文化知識】
蒙古包
源於兩千多年前西北游牧民族的「穹廬」,經過不斷演變和改良,成為了如今更加實用、舒適和美觀的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所居住的一種圓形房子,非常適合畜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用特製的木架作支撐,外面裹上幾層羊毛氈,然後用繩子捆綁,便於搭建和拆卸。中間頂部留有圓形天窗,便於通風和採光,內部寬敞舒適,冬暖夏涼。
【練習】
❶ 詩中哪幾句交代了敕勒川的位置?
❷ 詩中「蒼蒼」所指的是
○A.紅色
○B.黑色
○C.灰色
○D.藍色
❸ 下列哪兩項不是在詩中出現過的事物?
○A.高山
○B.河流
○C.牛隻
○D.羊羣
○E.馬匹
❹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反映了大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❺ 這首詩通過歌頌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表達了甚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