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成语课堂(个人修养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國成語源遠流長、內容多樣,不單是語言中的活化石,更是通識教育的絕佳材料。

就像化石上殘存着古代生物的痕跡一樣,現在仍然通行的成語動輒有數百以至過千年的歷史,只要我們認真留意、觸類旁通,亦可從中發現各種有關古代社會、歷史、信仰、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知識。例如簡簡單單一句「移花接木」,藉植物比喻暗中耍手段欺騙他人的情狀,當中既蘊含人事上的觀察,同時亦反映了古人對嫁接法(graft)的認識,讓我們了解到中國過去的科技水平。由此可見,成語埋藏着前人遺留下來的豐富寶藏,假如我們能夠像考古學家那樣細心探索,發掘其中深意,不難古為今用,把成語轉化為通識教育的教材。

從學科的角度着眼,「通識教育」並不是一個毫無爭議的觀念,不過基本上大家都會同意,這門學科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擴闊學生的視野,啟發他們從多元的角度思考人類在不同處境下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為了配合通識教育的理念,我們經過多番思考後,決定從涵蓋面較廣的主題入手,展現並發揮古代成語的內涵。這些主題包括:宗教神話、歷史社會、自然科技和個人修養,分別對應神、人、物、我等四個不同的層面,引領讀者認識和思考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

根據以上的構想,本書按照主題分為四冊,每冊各有一百條不同的成語,合共四百條。成語按筆劃排序,相互之間並無從屬或先後的關係,所以讀者翻閱本書時可以順序閱讀,也可以因應個人的興趣隨意瀏覽,甚至可以把它當作詞典般查閱使用。

每冊所選的成語旨在發揮相關的主題,所以選錄時有兩個主要的原則:其一是直接從成語的涵義入手,選擇合適的條目,如「三思而行」本來就是談個人修養的,與主題的關係顯而易見,當然可以入選;其二是間接地從成語的典故出處入手,加以發揮,如「生老病死」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表面看來與宗教無關,實際上卻是佛家的用語,原指眾生的四苦或四相,與佛陀著名的「四門出遊」傳說有莫大關係,因此只要追源溯本,了解這個成語的來由,即可增進我們對佛教的認識,所以我們把它選入宗教神話編。

內容編排方面,每一則成語之下都會有若干項目,這些項目可以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會先介紹成語的讀音、解釋、出處、近義詞和反義詞、例句等,幫助讀者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第二部分為「通識園地」,主要針對該冊特定的主題引伸或發揮成語的意思,藉此主要介紹各種傳統文化知識。最後的部分包括「聯想思考」和「探究學習」兩項,嘗試把文化知識與現代生活連結起來,啟發讀者作進階的思考,二者的分別僅在於「聯想思考」以思考問題為主,而「探究學習」則會設有較多的活動。每冊末後則附有相關的參考提示,以及該冊成語的拼音索引,以便檢索。

讀者翻閱第一部分時,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是「出處」的問題,坊間成語詞典對此有不盡相同的理解,有的把它視為成語的典故來源,有的則列出成語演變為固定結構過程中較早期的用例。這兩種不同的理解可以產生很大的差異,以「懸梁刺股」為例,假如以典故為標準,這個成語可以分別上溯至戰國和漢朝的兩個歷史典故,但若着眼於語言形式,「懸梁刺股」四字連用的例子卻要等到近世才出現。這兩種做法均有它的好處,各有道理。本書的出處大體上以典故來源為主,有需要的時候亦會加以折衷,引用前人例句,以助說明。

除出處以外,成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兩項,也有嚴格和寬鬆的處理方法。從嚴格的角度看,成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必須也是四字成語,如「望梅止渴」與「畫餅充飢」便是一組明顯的近義詞。然而若從較為寬泛的角度看,成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亦可包括四字成語以外的其他詞語。由於本書列出這兩項的主要目的在於引領讀者從不同的向度理解成語的涵義,觸類旁通,所以我們不僅列出四字成語,還會列出其他相關的詞語,供讀者甄別參考。

最後要提的是,與通識教育一樣,國情教育也是近年本港熱門的教育議題,而在國情教育中,傳統的歷史文化一直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本書的作者都是勤勉好學、熱愛教育的前線老師,他們願意在繁重的工作中擠出時間編寫本書,正是因為他們深知通識教育與國情教育的重要。假如本書能在這兩個領域內作出微薄的貢獻,我們將會喜出望外。當然,成語知識、傳統文化和通識教育都是大題目,本書的作者和編輯雖已力求完善,但疏漏或謬誤之處仍在所難免,希望讀者能夠不吝賜正。

李貴生

2009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