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980—2000年
2.1 概述
2.1.1 开发治理规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重点深入研究珠江河口存在问题及整治方法,全面开展河口治理规划,提出了治理规划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在认真总结以前规划工作及整治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河口治理规划,陆续提出了《珠江磨刀门口门治理开发工程规划报告》《珠江三角洲综合治理规划报告》《伶仃洋治导线规划报告》《黄茅海及鸡啼门治理规划报告》《广州—虎门出海水道整治规划报告》《珠江河口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等多项重大规划成果,并相继经水利部批复或国务院批准同意。上述规划从总体上拟定了珠江河口八大口门整治的总体布局,制定了口门整治开发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划治导线,成为珠江河口地区治理和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报告确定的治导线是治理与开发工程建设的外缘控制线,在规划区内进行任何工程建设都必须严格依据该治导线,不得以任何理由外伸,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审批。
1986年编制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对广东的防洪工作提出了本着上、中、下游“统筹兼顾,以泄为主,泄蓄兼施”的方针,仍采用堤库结合的防洪方案。规划具体措施包括对五个重点堤围加固;西江、北江兴建控制性水库,以提高西江、北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洪能力。此次还制订了广州—虎门水道岸线、磨刀门—鸡啼门海区及黄茅海海区整治规划,并结合围垦规划河口滩涂面积约45万亩。
为保障广东全省主要河道堤防的防洪安全,确保河道顺畅泄洪,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局面,1991年广东省划定河道行洪控制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西江干流封开县湖浪至天河、北江干流飞来峡下白庙至紫洞、东江干流河源市至东莞石龙樊屋、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西北江片及东江片的网河区进行了行洪控制线划定,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水利电力厅于1993年5月印发了广东省主要河道行洪控制线规划成果及管理办法,有关成果在河道管理、审批等工作中长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 开发治理实践
在有关规划的指导下,自20世纪80年代初选择了磨刀门作为珠江河口整治试验工程以来,各口门的治理工程已陆续付诸实施,珠江河口的泄洪格局和延伸布局基本形成。其中,磨刀门口门浅海区一主一支的格局及白龙河排涝河道基本形成,蕉门已按规划形成一主一支格局,横门已形成南北汊分流的规划格局,黄茅海东岸基本形成较规则的东治导堤,西治导堤延伸了10km。1983年珠江三角洲治理规划提出在西江、北江三角洲重点建设五大联围,即景丰联围、樵桑联围、佛山大堤、江新联围和中顺大围,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扩建。到1985年珠江三角洲共有江堤993条,长5312km,保护耕地797万亩,人口1056万。其中保护耕地万亩以上136条,长2754km,捍卫耕地661万亩,人口884万。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珠江规划及整治,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对区域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