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人(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戴敬秋:“追求完美才有动力”

多彩的水利人生

在江苏省南水北调解台站工程建设处,有这样一个人:50多岁的年纪,做事雷厉风行,谈吐快言快语,见解独到;看上去极为平常,可却在平凡普通的水利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解台站工地被评为水利部、江苏省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刘山解台站工程建设处被团江苏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功臣集体”荣誉称号。戴敬秋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解台站工程建设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功臣个人。

戴敬秋对记者说:“我这个人工作上一辈子追求完美,正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所以有了不断追求的动力。”

1977年1月,戴敬秋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治淮指挥部规划设计室工作。幸运的是,工作第一天就自带背包上淮安工地的他,在芦席工棚里同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君亮面对面地工作了大半年时间。周君亮大师的言传身教和务实敬业精神,影响了他30多年的水利人生。在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的近20年中,戴敬秋从具体工程设计干起,担任过8年院长助理,兼任过技术室主任、计划财务科长、办公室主任和财务科长,其间还担任江苏水利大厦工程总监理工程师。1996年4月,他调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先后担任江苏省重点水利工程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国家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项目经理,负责的工程获得过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大禹奖、省级扬子杯奖等多种奖项。2003年年末调江苏省苏北供水局任总工程师。

就是凭着这股执著劲,在老一辈水利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激励和鼓舞下,作为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站,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南水北调东线解台站工程一线工地,担任建设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后又主持日常工作。

花费心血最多的项目

谈起南水北调工程,戴敬秋如是说:一辈子干了许多水利工程,也有一些成绩,但相比之下,投入精力最大、付出努力最高、花费心血最多的还是解台站项目。

来到南水北调解台站建设处后,戴敬秋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凝聚参建各方,形成合力,做开明业主,使“打造精品工程”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他明确提出建设单位不是设计、监理、施工、设备材料供应等参建各方的领导,而是以合同为纽带的参建各方中的主导方。对于核心作用,他给记者打了一个大蒜头的形象化比喻:建设处好比一头大蒜中心的杆子,其他参建各方则是围绕着杆子的一粒粒蒜瓣,底部的垫子和周边的蒜衣则是合同,使原本相互独立的各方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戴敬秋(后排左三)在解台泵站主持生产会议

建设处的同志来自全省各地多个单位,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有干部,有工人,技术职称从初级到高级。为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工地上设有卡拉 OK室、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和单杠、哑铃等文体活动场所及器械。每位同志生日时食堂都加菜共同庆贺,让其在欢声笑语中体验 “家” 的感觉;每逢重大节日,建设处都邀请工程所在地村庄、单位领导,全体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工种队长,到建设处食堂聚餐。一杯敬酒,一声问候,消除了误解,淡化了乡思,激发了工作热情。2006年7月1日清晨,戴敬秋为全体参建员工作安全生产演讲,从生命、生存到生活质量剖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安全帽的作用到怎样正确佩戴安全帽讲安全生产技能。句句肺腑之言,情真意切,使全体员工 (特别是农民工) 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安全生产教育。

戴敬秋工作经验丰富,关键技术问题从不含糊,对年轻同志言传身教,传帮带,使不少同志受益匪浅。他常说,工作上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要抓就一竿子到底。他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容易较真,凡是认为该坚持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因此,有人在背后称他为“老倔头”。他自嘲说,从正面说呢是执著,从反面说是固执,老顽固,但岁数大了,改也难。

解台站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遭遇复杂水文地质现象,戴敬秋凭借丰富的经验,立即委托勘测单位补充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实施井点降水,试打深井,召集专家论证会。为了摸清异常水文地质现象的规律,他亲自组织现场观察、试验,24小时连续测量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为及时掌握基坑水位下降情况和变化规律,以便决策,他连续30多天亲自点绘逐日逐时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图纸长卷达2米多。当年他在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解决基坑降水难题时历时4个多月,这次解台站复杂水文地质现象的探索、研究到基坑降水方案的实施直至降水成功,仅历时40余天,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泵站厂房内的噪声和回声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戴敬秋组织施工单位攻关。经过多方案比选,采用自创的吸音装饰板方案,花钱不多,在全省率先解决了泵站噪声问题,切实改变了工作环境。该方案已引起不少建设同行的关注和兴趣。

解台站工程施工招标时,园林绿化部分布局方案尚未确定。实施过程中,戴敬秋从整体布局的设计思路,到具体景观小品的构思都亲自过问。现已建成的解台站管理区,无论是围墙、大门、站内主要道路,还是曲径、木亭、假山、葡萄架、戏水平台和宣传画廊,无一不渗透着他的智慧和辛劳。

一家三口在工地

赵洪亮、李松柏

在工地采访时,恰遇一位50多岁的女同志忙忙碌碌地张罗饭菜。记者当时没注意,以为只是建设处的工作人员。吃过晚饭后,从其他同志的口中得知,那位就是戴敬秋的老伴。

老伴在和他结婚前,是工厂里的先进生产者。退休后,为了支持他一心一意抓好工程项目,离开城市到工地“打工”。

也许是受戴敬秋影响,女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愣是没有听妈妈报考师范院校的建议,最后报考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5年大学毕业前,女儿先后报考了研究生和公务员,结果双双中榜。女儿自立、自强,给了过去很少管孩子的老戴莫大安慰。只是一家三口都在水利工地,作息不一定同步,团聚的时间其实很少。

戴敬秋对解台站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体会和感想颇多,这两年先后在有关期刊发表了近10篇建设管理和施工技术方面的论文。他说,离退休还有一年时间,退休后可能还会发挥一些“余热”,但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将成为历史。因此,他把解台站工程戏称为“封笔”之作。他告诉记者,解台站建设处确实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员。

戴敬秋概括自己的人生:宁负自己,不负家人;宁负家人,不负朋友;宁负朋友,不负事业;力争事业上追求完美。

戴敬秋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的水利、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厦添砖加瓦。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绘就了一幅绚丽的晚霞图。

◇本文发表于2008年11月28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