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本来就很美

其实,顺义本来就很美。她有一部可歌可赞的人文历史。2014年,中国京杭运河申遗成功,京杭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而在顺义,早在汉朝就有漕运;她有众多的河流,无私地滋养着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上善若水”在这里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她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致;她有众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1.

通过前期阅读资料,形成了初步写作大纲。我预计写十章,20多万字。

具体章节是:空降好运、本来就很美、战洪图、斗旱魔、托起水长城、“顺”潮白、中国第一、一字之差、绷紧红线、潮白水韵。

大纲基本顺利通过,但是书名引起争执。

原定书名是《顺义之水》,我提出叫《顺水》。

一些人坚持叫《顺义之水》,我执意叫《顺水》。

我的理由:

《顺水》就有《顺义之水》的意思;

“顺”字有顺流的意思,本义为沿着同一方向,指水顺着水势或水流的方向而流泻;

“顺”也意指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情,先要理顺思路,理清头绪;

“顺”更强调“趋”,如“顺风”“顺势”,即“顺”着自然规律,更科学、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一个“治”字连续了几千年。从大禹治水开始,历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治”的基础上,实现了“顺”的升华;

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他们实施生态治水,扮靓我们生存生活的环境。这一“治”到“顺”的转变,“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常态。

我说明道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把书名比喻为书的大脑,大脑支配章节、情节和细节。

“顺义之水”调研室已经将采访的人物、地点、程序,安排就绪。

我再次到来,进入采访阶段。

我、老程、小姚、小孙,组成采访组,驱车奔驰在顺义大地上。

“小姚,车开得挺好!”我说。

“我从十几岁就玩车。”小姚说。

开车在顺义行走,与乘坐飞机明显不同。

如果从飞机上,仔细往下看,顺义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形,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她的东北部,被燕山余脉所环绕;西北部和东南部,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山丘;之后是潮白河玉带般冲积平原,平坦开阔,森林茂密。

顺义地势北高南低,从飞机上看不出它的坡度,因为它的坡度只有万分之六,微乎其微。

汽车在大平原上行驶。

老程把一份专业资料给我:

顺义区的地形,大体可分为浅山区,海拔约100米的高程;山前坡岗区,海拔高程在50~100米;平原区,海拔低于50米。山区面积72.86平方公里,平原面积943.14平方公里。

河道长年的冲击,形成了平原地区,虽然坡度不是太大,也明显地分为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两阶地以坡地相连接,高差10米左右。

顺义是这样划分的:一级阶地为潮白河、小中河、温榆河两岸的三条槽形平地;二级阶地包括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块高地平原。

顺义是农业大县,曾经被誉为“北京的乌克兰”“京郊粮仓”“中国粮田喷灌第一县”等,都与农业有关,与粮食有关,与水有关。

我因为多年从事的工作与水有关,所以对这些数字很敏感。你不要小看这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的高差只有10米,却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分水岭,一级阶地有洪、涝、碱灾,二级阶地有干旱灾害。

所以顺义既有洪灾,也有旱灾,有时洪灾和旱灾急转。洪灾也会转变为旱灾,旱灾也会转变为洪灾。

它让顺义世世代代,为之躬身,为之搏斗。洪灾、涝灾、碱灾来了,要与它们斗;干旱灾害来了,要与它们争。顺义的历史,就是与水旱灾害搏斗的历史,就是追求风调雨顺,人水和谐的历史。

资料说,顺义的地质也很有特点,前第四纪地层包括长城系高于庄组、蓟县系雾迷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石灰—二迭系、侏罗系、和燕山花岗闪长岩。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及北北东向,其次是北西和北北西向。构造形态主要有褶皱和断裂。

资料还说,顺义曾是农业大县,与水文地质密切相关。

顺义水文地质分为平原含水层、山区含水层、地下水运动、地下水埋深等内容。

平原含水层主要由砂、砾石、卵石组成,从北向南,介质颗粒由粗变细。以地下水赋存条件看,可分为三部分:牛栏山、大胡家营以北属潜水含水层区;县城以南及东西两侧二级阶地属承压含水层区;两区之间的北小营地区为溢出带。

平原含水层中的主要含水层大体集中在地深百米以内。百米以下,深层水各处不一,主要分布在县城中部和西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土层中属贫水含水层区。

山区含水层:山区基岩多属碳酸盐类,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致使断裂构造发育,因而含水较为丰富。单井出水量一般为50~80立方米每小时,部分地区可达140立方米每小时。但局部受多层泥质灰岩影响,地下水短缺。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渗入、河水渗入、地下基流侧向补给渗入及灌溉用水渗入。地下水运动形式主要是存在于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的渗流。地下水的总流向大体是自北向南。

资料记录了地下水埋深情况:

2005年至2014年顺义区地下水埋深:2005年,24.01米;2006年,26.31米;2007年,28.06米;2008年,28.53米;2009年,30.25米;2010年,31.66米;2011年,36.16米;2012年,36.46米;2013年,36.35米;2014年,39.04米。

你如果分析这些枯燥的数字,就会大吃一惊:

顺义的地下水原来相对比较丰富。一些老年人回忆,那时一锹挖下去就能挖上水来,后来地下水水位下降,但是还能用辘轳提水,用压水机提水,渐渐地,水位就越来越低。

很可怕的是,从2005年至2014年的数字看,地下水埋深年均下降1米左右。

我们知道,顺义是农业大县,势必与土地和土壤有关。

顺义区域土壤覆盖率为97%,面积为152万亩。顺义山区土地面积很小,100成中占4成;其他都是平原。

一级阶地以壤土、砂土、黏土、潮土为主;二级阶地以壤土、砂土、潮褐土为主;山前坡岗地属冲击褐土和潮褐土;浅山区属半旱生灌木系杂草褐土丘陵地。

顺义的土地原来大部分为农业所用,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旧村改造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仁和镇、南法信镇、天竺镇和后沙峪镇国家建设用土地增加,一些土地成为城市或商业用地。

枯燥的资料,看得人头晕脑胀。

我从窗口望出去,对面是起伏的山脉,黛青色的。我很奇怪,顺义是平原,为什么我却看到了山脉,像我小时候在太行山老家看到的山脉。难道我出现了幻觉?真的是幻觉吗?

我翻阅大量的资料,证明“顺义——绿色国际港”,将逐渐替代“北京的乌克兰”。

相对来说,顺义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也算顺义的一美。顺义之美,还体现在悠久而光辉的历史、美丽而众多的河流,勤劳、聪慧而勇敢的人民。

2.

顺义之美,体现在她有一部可歌可赞的人文历史。

说到历史,老程侃侃而谈。

早在黄帝建都涿鹿时,顺义便是畿辅重地。春秋战国时地属燕国,自东汉初年起,顺义区的建置有了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上西周燕王,唐朝大将罗成、薛仁贵、尉迟恭,明朝女豪杰谢红莲,清代乾隆、康熙皇帝,清朝的李鸿章等有名的人物,都在顺义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尤其与水有关的故事。

邓小平曾经来这里帮助村民打井,江泽民曾在这里考察植树,胡锦涛来这里慰问群众,还有其他的中央及部市级领导,在这里留下一段段治水佳话……

我仔细研究顺义悠久的历史,给顺义带来灿烂的文化积淀。而这种灿烂,与大善之水密切相关。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渔阳太守张堪不仅打退匈奴万骑的侵扰,还在古代的狐奴,也就是现在的顺义北小营一带,利用河水和泉水“教民种植”,从而“百姓得以殷富”,曾有歌谣《渔阳民为张堪歌》。

《后汉书·张堪传》写道:

桑无附枝,

麦穗两岐。

张君为政,

乐不可支。

这首诗的大意是:大叶的桑条不长枝杈,而一棵小麦却长出两个穗。岐,就是分岔。麦穗两岐,一棵小麦长出两个穗子,农业要丰收,这是十分吉祥的喜事儿。张太守当官,我们老百姓太高兴了。

不仅《后汉书》有收录,北魏郦道元也在《水经注·沽水》转载了这首歌谣。到了清代杜文澜辑《古谣谚》,将这首歌谣添上题目,为《渔阳民为张堪歌》。

这首歌谣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固然流传久远,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对于“拯民于水火,救民于涂炭”的地方官吏的德政,总是发自内心地爱戴和赞颂的。

历史告诉我们,那些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富民侯”,人民都不会忘记。有诗为证:

狐奴城下稻云稠,

灌溉应将水利收;

旧日渔阳劝耕地,

即今谁拜富民侯!

这是早年在顺义狐奴山白云观,墙壁上的一首诗。它描写了河水、泉水润泽庄稼,狐奴城下稻黍千重的景象,也抒发了敬仰张堪的情怀。

一位不知名姓的诗人,还以“蝶恋花”的词牌名,直抒胸臆,以“张堪赞”赞张堪:

风雨千年山更俏,

杨柳飞飞,

绿水围山绕。

汉帝封臣知不少,

张堪绩业多荣耀。

箭杆河边清水稻,

鱼来飘香,

百姓诚修庙。

庙内焚香常凭悼,

张君为政农家笑。

诗中所说张堪庙,就在位于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采访组来到这里,见张堪庙遗址已经种上绿油油的小麦。20世纪60年代,此庙被毁,无存。

据说,他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两袖清风。连皇帝都赞叹,下诏褒扬。当地百姓怀念他,在前鲁各庄修建了张堪庙。

老程还自豪地说:“张堪是将水稻生产传入顺义地区的第一人!”

再看那高高的狐奴山,身披浓浓的绿装,头顶蓝天白云,数年如一日,关注顺义人民的发展情况。周围那数千亩的古老的稻田,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取而代之的现代化设施,再现顺义农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自古,顺义对水就有别样情怀。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南阳的水来到顺义。古时南阳人张堪稻,今又饮南阳甘甜水,不是奇遇,不是巧合,这是人与自然在这里的和谐际会。

这是后话。

3.

2014年,中国京杭运河申遗成功,京杭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修建京杭运河的目的之一是漕运,将南方的粮食、丝绸等,源源不断运到北京,供应北京。

“隋朝修建了京杭运河,但是在顺义,早在汉朝就有漕运的事情。”老程介绍说。

我翻开顺义的历史,密密麻麻写着关于漕运的文字。

汉代,漕运温榆河上接昌平,下通北运河,已有漕运。

那时,河道不宽,仅容帆船来往。经明隆庆初年(1572年)进行疏浚后,长陵、居庸关的军饷由此河运至昌平,多时年达18万石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又疏浚,使之更为便利。

居庸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都在这里派重兵把守。因此,朝廷要不断为这里供应军饷。

明朝嘉靖年间,疏挖了通州至牛栏山潮白河道,并在密云开挖白河东道,将潮、白二水汇合处由牛栏山移至密云城南,经密云、顺义、通州直达天津。

于是,漕船、商舶、兵船往返于潮白河上。明朝还在牛栏山后设有停船处,装卸货物,设有厘卡收税。沿途设有码头,通行轮船。顺义城、牛栏山镇的商品可由天津直运而来。

1938年,侵华日军于孙河建自来水公司,上游垒有水坝,船行不便,下游葛渠一带尚有零星货运。

“说到漕运,我们不得不提顺义的苏庄洋桥,因为它的消失,水运从此消失。”老程庄重地说。

采访组踏上废墟,查看那凌乱的遗址。

近百年的沧桑岁月,年复一年刷新它的年轮。那裸露的或者散落在河边的砖头,每一块上面都有几个字母,尚未有人准确说出这字母是什么符号。

“这是商标?还是生产厂家的名字?”我问。

残垣断壁,露出灰色砖块,上面清晰刻着字母。

“现在还需要考证。”老程说。小姚、小孙把写有字母的砖头捡起来,要带回去研究。

但是,人们都知道,每块砖都是漂洋过海,从国外运来的。

潮白河款款流水,不息地流淌,传咏洋桥的故事。

“洋桥”,因由外国人设计而得名。

洋桥是顺义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是相距约6米的两座闸桥的统称。一座东西横跨潮白河上,称泄水闸桥;另一座南北架设在引河即小北运河进口处,称进水闸桥。

京东各县人民,长期遭受潮白河水害。

1922年春至1926年秋,由北洋军阀政府顺直水利委员会拨款200万块银洋,所用建筑材料除沙石外全部来自国外。美国的工程师罗斯和顾斯设计,京东河道督办处和顺直水利委员会主持,招募顺义和邻县各地民工施工,建成两座闸桥。

洋桥闸一端于通县平家幢附近接潮白河故道,一端于苏庄附近接箭杆河。建闸目的,平时闭闸使潮白河河水进入北运河,以改善漕运。汛期水涨时,提闸宣泄大部分洪水入箭杆河。

工程修建历时5年,耗资500万元。在闸西潮河正流上修进水闸一座,共十孔,作为调节水量之用。闸下至通县平家町村开挖引渠,长十五里,导入北运河。

这两座现代化闸桥合一结构的闸桥,是顺义县第一座永久性桥梁,也是北京地区建筑闸桥的创始。闸桥的建成,除在拦洪泄水上起了较大作用外,还接连了北京经杨各庄至平谷的公路。

苏庄洋桥建成后,曾有天津、通州的商货运往顺义和北货南运的船只往来。

1939年潮白河大水冲垮洋桥,小北运河干涸,水运消失。

民国期间,因军阀混战,日军侵华,加之陆路运输渐兴,潮白河漕运船只渐少。1938年侵华日军虽强征民船,只是运载修筑碉堡材料,未能进行航运。

1949年后,陆运发达,水运消失。

不能消失的是历史的印记!

采访组来到明代漕运码头。码头像一只老鹰,河的上游和下游如同老鹰的两个翅膀,延伸而去。水面开阔、平坦,有管理的船只停靠在岸边。岸和水交界处,是已经干裂或阴湿的淤泥。那边,随风飘来一阵阵鱼腥味。

“2001年11月25日,在北京温榆河顺义段整治工程中,于古城村北,温榆河东岸挖掘出导流石槽、砌石等一批古代建筑遗址物件。经文物专家勘察现场及查阅史料后断定,这是明代漕运码头。”老程介绍说。

“它首次以实物形式,见证了温榆河历史上作为漕运的重要功能。”老程说。

这个漕运码头让人重温那段历史:温榆河自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担负起为皇陵驻军运送粮饷的重任;清朝以后,明皇陵所在地不再有重兵把守,温榆河漕运功能随之消失。

经年代久远,泥沙淤积,真正的码头被埋于河床之下。

采访组沿顺义至杨镇公路,到达县城东侧俸伯村西。在这里的潮白河边,看到小东庄渡口又称俸伯渡口。

这个渡口清乾隆年间即已使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一度实行军管,在附近村庄修筑坚固工事,派兵把守。渡口上一般在农历九月后架起临时木桥,农历三月十五汛期到来之前拆除,设船摆渡。

1954年,顺义县政府成立河道管理委员会,组织专人管理渡口事物;1957年河道管理委员会撤销,渡口由县政府交通科领导。

由于该渡口的摆渡量日益上升,两岸货物积压严重,1960年经市政府批准,将半桥半渡的渡口改建为永久性大桥。

大桥于1961年6月竣工通车。

永久桥已经运行半个世纪,2015年顺义在北侧重新建起一座大桥。

我感慨:潮白河就是历史的河!

我们站在河岸边,往上望去,她宽阔,她弯曲,她居高临下,闪着波光而来;看下游,她欢腾跳跃,奔流而去。这里,留下了今天的繁华,也留下了昨日繁荣佳话。

漕运远去,又迎来南水北调的水。

南水从湖北丹江口,北上千余里,在去密云水库的路上,于顺义的李家史山闸放水,经小中河等到潮白河牛栏山橡胶坝上游。潮白河干枯的河道上将迎来一亿立方米的“南水”,再现昔日湿地景观,涵养地下水源。

南水北调的水去密云,原来只是路过。顺义水务人自我加压,主动争取,在李家史山建闸放水,将清水注入潮白河。

南水北调,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将在这里留下闪光的足迹。而位于潮白河边的第八自来水厂,每年将大量的地下水送往北京城,润泽北京市民。

4.

在顺义采访,看到最多的就是顺义的河流,纵横交错,源远流长。

顺义之美,也美在这众多的河流,无私地滋养着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上善若水”在这里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顺义区境内河流多属海河水系,包括潮白河、温榆河、小中河等大小河流。东部河流汇入蓟运河支流——泃河,包括金鸡河、冉家河、无名河和鲍丘河。

顺义的河流有个特点,就是诸水南流,基本为平原地下河。

每条河流,都有很多比河流还长还远的故事。

采访组沿着潮白河行走,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多是在聆听她的历史。

潮白河,有“北京的莱茵河”之称。

潮白河是顺义最大的过境河流,几乎从顺义的中间穿过。境内流程38公里,流域面积445.7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09立方米每秒。

“为什么叫潮白河呢?”我问。

老程、小姚、小孙显然对这个问题知道得清清楚楚。老程给我讲,小姚、小孙偶尔补充一下。

潮白河的上游分潮河、白河两大支流。

潮河在历史上称鲍丘河,源于河北省丰宁县草碾沟南山,经滦平县到古北口,入北京市密云县境。潮河因水流湍急,其声如潮而得名。

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在延庆白河堡村进入北京地区。她古称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溆水、白屿河。河多沙,沙洁白,故名白河;河性悍,迁徙无常,俗称自在河。

两河于密云县河漕村汇合后西南行,于北树行村入顺义境,于南庄头村出境。

由潮河、白河汇流而成,故称“潮白河”。

老程、小姚、小孙是在潮白河边上长大的,对潮白河历史并不陌生。尤其老程,如数家珍。

早在秦汉时期,潮白两河并不合拢,而是各行其道。

潮河入境后,由木林下坎,过蒋各庄,沿张家务、闫家渠、至马庄出境入河北省三河县,流经宝坻后注入蓟运河,再入渤海;白河由牛栏山入境,于李桥下坎,在通县北汇入温榆河,经安次与永定河汇合后入渤海。

两河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汇合点,即潮河在三河县境内西徙,于通县北串入白河,那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75年)。

辽代建都北京后,潮白河成了水运要道。为了漕运的需要,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整治潮、白两河,将两河汇合点由通县上提到顺义县牛栏山。

再到明代,密云一带防务官兵的粮草需要漕运供应,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开白河东道,并对潮河进行疏导,引白壮潮,两脉合一,并把两河的汇合点继续上提至密云河槽村。

从那时起,两河汇合点定位至今。今日的小东河就是原来潮河故道;怀柔境内的沙河,就是原来的白河故道。

清代以后,潮白河由漕运要道变为北运河及海河的主要水源。

这时候,潮白河在顺义境内河道仍于苏庄转西,经李桥南下入温榆河。

1904年和1912年,潮白河在李遂附近两次决口,夺箭杆河以下河床东下,冲入蓟运河。

民国12年(1923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拨巨款,修建苏庄洋桥,导水入北运河,用来确保北运河上游水源。

新中国成立后,新辟潮白新河,使潮白河最终成为独立水系,其故道成为今日的月牙河。

“月牙河像月牙吗?”我很好奇。

“月牙河形同月牙,尤其在月光下,是一派璀璨的美景,很好看。”老程告诉我。

白天采访,马不停蹄。到了晚上,我还要看一些资料:

1939年,最大过水量达到64.69亿立方米;1941年,最小过水量只有3.35亿立方米,相差约21倍。

1956年,最大过水量达到37.22亿立方米;1980年,最小过水量只有5.13亿立方米,相差约7.2倍。

顺义区水务局潮白河管理段观测记录显示,潮白河顺义段1998年断流。

这就是说,潮白河的过流量很不均匀。水多的时候,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水少的时候,就可能造成旱灾。

1998年断流后,河道沙石裸露,茅草丛生,野鸟哀鸣,成了牲畜的散养场。

我在资料中看到,顺义曾实施“引温济潮”调水工程。

2007年一期工程竣工后,潮白河与减河汇合口处土坝至河南村段蓄水;2010年6月河南村至柳各庄段蓄水;2012年4月柳各庄至苏庄段蓄水;2012年7月21日蓄水到沮沟橡胶坝,新增400万立方米。

至此,从向阳闸至沮沟橡胶坝蓄水达到1000万立方米。

所以,我们看到的潮白河,河面宽阔,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环路围绕。河上建起彩虹桥等建筑,既方便同行,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奥运水上场馆、潮白河森林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等现代文明景观。

资料记载,潮白河有诸多支脉。

怀河,古称朝鲤河、七渡河,又名黄颁水。上游为怀九、怀沙两条支流。怀九河发源于延庆县境内,怀沙河发源于怀柔县沙峪乡。两支流在怀柔城西汇合后称怀河,东南行,汇潮白河于境内史家口村。

箭杆河,俗称漒漒河,下游又称窝头河。1904年前,流经顺义、三河、香河等县后入蓟运河。1904年后,潮白河在赵庄西夺取其以下河床,使之变为潮白河支流。

小东河,发源于密云县河南寨,于贾山村西入顺义境。经大林、小韩庄、马坊后,在大胡营村西入潮白河。流程20公里,流域面积17.9平方公里。

城北减河。1959年至1960年开挖的人工河道,目的是把海洪以上小中河流域面积的75平方公里的超量沥水截入潮白河。自海洪起,向东经县城北至潮白河。

……

潮白河的美,不仅仅是她养育了两岸的儿女,也给人们带来美丽景色。她的四季都是美的,春天鲜花遍野,花香四溢;夏天绿阴遮盖,惬意凉爽;秋天果实累累,笑傲枝头;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除了潮白河,顺义还有一条美丽的河,叫温榆河。”这是顺义人挂在嘴边的话。

资料记载:温榆河由昌平县境内的南沙河、北沙河和东沙河汇聚而成,流经昌平、顺义、朝阳,过通县北关闸后接入北运河。全长63.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3.98平方公里,顺义区河长17公里。

采访组站在温榆河畔,眼望十里长堤一望无垠,如龙逶迤。岸边,或千亩良田一望无垠,或白杨树林屹立参天,或果树林翠绿延绵数十里。偶尔,林中小松鼠蹦蹦跳跳,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远处时而有三两声犬声忽隐忽现……

我深深感叹,温榆河的美不仅说她是历代王朝的漕运要道,而且由于其水质洁净、清澈,成为皇家宫廷、园林、湖泊的御用之水。顺义人扬温榆河之善性,引温济潮,使枯槁的潮白河风帆点点,碧波荡漾,给两岸人民带来新的福祉。

当然,顺义还有小中河、龙道河、白浪河、西牤牛河、方氏渠、引河等温榆河的支流。你知道这些支流是干什么的吗?它们是源源不断为温榆河输送“血液”的……

对了,还有金鸡河、无名河、鲍丘河等河流,多么好听的名字。

进入20世纪90年代,顺义一些河流已断流,但是那些优美传说却令人难以忘怀。

5.

“历史上顺义‘十二大美景’,都有哪些?”我问。

老程、小姚、小孙,三人一起说全了。

顺义原来有八大美景,之后又变成十二大美景:“玉幢金马”“引堤叠翠”“碧霞春晓”“温榆远树”“狐奴远眺”“石梁蟹火”“洋桥破浪”“清浊流芬”“松雨书声”“曲水晴涛”“高台仙阁”“金牛古洞”。也有文章将“海岛迴澜”“圣水三潮”等列入其中。

我发现,最美景观,往往是以水为魂,以诗扬名的。

您看“海岛迴澜”。黄志记载:在治东五里许,寺名海岛,当白河洄流,水湾湍急处。民国杨志记载较为具体:在治东五里大东庄北,有海岛寺,今名倒座观音,台下当白河洄流,水湾湍急处,后白河东迁奉伯,此地变成沙壤。

据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滔滔的潮白河水,撞击这里的崖壁后,拐弯向东南流去,水流湍急,激荡回旋。临岸望去,但见崖上古刹巍巍如蓬莱仙阁,崖下激流翻滚,景色的确是蔚然壮观,更有涛声隆隆。

确切资料证实,清康熙年间,知县黄成章将海岛迴澜列入八景之一。

清朝张大酉写诗描述:

曲槛迂洄绕藏楼,

白河欹岸拥瀛洲。

蓬山弱水托银练,

野寺湍流挂月钩……

清朝毛振翧也以五言写道:

三岛非人世,

白河尚有名……

范纵涛诗云:

云纤雨细海天风,

小岛回澜系短篷。

絮软苹香芳草碧,

高山远树翠玲珑。

……

您看“清浊流芬”。它在牛栏山镇下坡屯村东,是怀河与潮白河合流处。犹如泾河和渭河相会泾渭分明一样,怀水清,白水浊,同流数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民国时期,顺义县人杨桂山写诗描述:

白水浊兮怀水清,

两河相会自天成。

牛山南枕频翻浪,

渔火中烧别有情。

泾渭合流原不混,

薰莸同器各分明。

濯缨濯足歌孺子,

留得芳踪付众评。

民国县志还有照片,留下了“清浊流芬”永久记忆,此景确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她不仅仅是一处美景,也是一部教科书。只有“泾渭合流原不混”,才能“留得芳踪付众评”。

也正如其名“清浊流芬”。

您再看“圣水三潮”。位于北小营镇北府村狐奴山前,泉水一日三溢,遇到海潮则大溢。当地老百姓,将其引入水渠,灌溉农田。号曰“圣泉”。

这里田野开阔,地势低洼。汉朝渔阳太守张堪屯兵狐奴县,曾引其水,开稻田,教民种植。这里曾是“稻黍千重浪,金秋落地黄”的一派丰收景色。百姓富足,敌兵未敢入侵,天下太平。

清朝蜀人毛振翧咏诗:

地脉通灵窍,

清泉进石坳。

流膏长不竭,

千载润东郊。

清朝张大酉写道:

尺沼渊渟工鉴平,

三冬不涸碧潭澄。

一腔雪浪溶溶月,

万斛银涛滚滚鲮。

玉液杯时泉可掬,

金瓯引处汲无绳。

窍灵应有神蛟窟,

溉亩分波熟稻塍。

……

还有“曲水晴涛”。位于北小营镇仇家店村北,高梁桥下。箭杆河水至此曲流,澄澈潆洄,与晴光明媚相掩映,构成诱人的美景,谓之曲水晴涛。

毛振翧写诗咏道:

更宜晴后看,

霞彩散银河,

……

黄成章咏之:

曙色平收涛色媚,

湖光上影日光迷,

……

不仅是顺义的每处景致,都留下了赞美她的诗篇,就是整个顺义,一些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见过路过住过的都说好。

清高宗在《过顺义县》中赞到:

行行过县城,

陌柳扬烟轻。

白水桥为渡,

青郊尘不生。

藩宣察吏治,

保障厪民情。

安乐真安乐,

春田遍雨耕。

曾经先后担任怀柔水库、密云水库修建指挥部总指挥、顺义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的王宪,也曾写诗,抒怀顺义:

金鸡秀水映绿野,

潮白深林不见天。

黍谷神农北相依,

张堪引稻狐奴南。

廿里长山涌甘露,

春娘香飘千家宴。

……

顺义美景,就像潮白河畔一幅幅亮丽的风情画,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个个无限美好的回忆和遐想。历史上的顺义八景也好,十二景也罢,都是古代顺义繁荣兴旺的一个缩影,汇集成了顺义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内涵。

这些美景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只是人们的美好记忆。随着时代的前进,首都国际机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国际鲜花港、燕京啤酒厂、北京现代汽车、新国际展览中心、杨镇汉石桥湿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等,顺义新的美景在世人面前闪亮呈现。

6.

“顺义之水”采访组给我一本《潮白河畔美丽的传说》,这本书记载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其中的很多故事精彩动人,寓意深远,脍炙人口,源远流长。而这本书中的词写得也别有意蕴。顺义的很多故事本来就很精彩,这样一写就简直神了。

比如“康熙与顺义三伸腰清水稻”。

文章写了为什么叫“三伸腰”大米,这种米怎样成为的贡米。

先说为什么叫“三伸腰”大米?

一种说法,即“三伸腰”就是蒸煮三次后,大米不失其香,不变其形,只是膨大、变软了一些,好像是大米伸了三次腰。当地人形容这种大米的黏性,说“一把甩在墙上,就粘住了!”。那确实是一种绿色大米,因为空气没有雾霾,水没有被污染,种植不用化肥农药,更不用人工使用漂白粉漂白。

再说这种米怎样成为的贡米?这要先从这本书中的一首词说起。

小桃红·南石槽

行宫

燕山脚下南石槽,

行宫春光好。

又见杨棠御前报,

三伸腰,

顺义有名清水稻。

白色飘香,

康熙称妙,

年年供当朝。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之一。他8岁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手中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他干了这么多的大事,还对顺义的“三伸腰”大米很感兴趣。

这是因为,他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十分重视农业,亲自考察和实践农作物的培育和种植,包括稻、麦、人参、花木等,有十几种之多。他在北京西苑丰泽园搞了一块试验田,培育了稻米颗粒细长、颜色微红、吃起来香甜可口的优良的稻谷,叫“御稻”。于是,他下令京师地区推广这种水稻的播种,结果是康熙王朝几十年宫中吃的都是这种御稻。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九月,他参加木兰围场“秋狝大典”后回京,路过顺义南石槽行宫时,召见顺义县令杨棠。康熙想听听“三伸腰”清水稻的生产情况。

杨知县立即禀告:“这种稻碾出的米雪白、光亮、油性大,做出米饭香甜可口。煮饭时不乱汤,剩下的米饭再蒸再煮不变形,所以百姓管它叫‘三伸腰’大米。”杨知县停了停又补充说:“今天圣上吃的米饭就是‘三伸腰’大米。”

当时,杨知县显得很紧张,没有把“三伸腰”大米解释清楚。

康熙立即端起饭碗,闻了闻米饭的香味,饶有兴趣地说:“怨不得,这米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呢。你们看,它松散不粘。不过,要把剩下的饭,晚上要熬一碗粥,再重新蒸一碗饭,看看如何?”

晚上,康熙吃了重蒸的饭,又尝了粥,证实这种米味道不变。他高兴地指示杨知县:“顺义供给种子,在京师地区普遍推广种植,凡是种植这种稻谷的免税三年。”

康熙还要求杨知县选一块地,明春他要亲自来种植,研究水稻技术。

杨知县受宠若惊,立即走街串巷,宣传康熙皇帝的圣旨和免税三年的政策。第二年春天,他还在狐奴山下,圣水桥旁选了一块地,竖起“圣水泉御稻试验基地”的招牌,脱掉官服,挽起裤腿,光脚下水田种稻。

那年,全县有水的地方都开始种水稻。康熙皇帝没有忘记年前的承诺,来到狐奴山前,挽腿下水“抹桄”种稻,还兴奋地说:“大清国多有些县令都像杨棠似的,朕的丰衣足食思想就能实现了。”

顺义的老百姓围过来,笑着说:“万岁爷,您还真是个干农活的行家里手!”康熙直起腰,抹抹脸上的汗水,笑着指着牌子说:“你们的县太爷给我插了个牌子,不干不行呀!”

于是,“三伸腰”清水稻成为清廷贡米。

我听了这个故事,想告诉大家,现在您如果在市场上看到这种大米,一定想好了再买。我在顺义采访时了解到,这种大米已经绝迹。我们可以听听传说,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罢了。

《潮白河畔美丽的传说》在描写“冒水明珠”时,配了这样的词:

驻马听·冒水明珠

汩汩声声,

冒水明珠神水井。

甘甜洁净,

消寒清暑有奇功。

师爷忧患敌乡情,

顿生异念窃珠瑛。

心诚感老翁,

甘尝泉苦圆人梦。

20世纪70年代以前,顺义的地下水没有开发时,水源非常丰富,有大面积的湿地。西部小中河沿岸,东部潮白河东岸至杨镇下坎,大部分是低洼地,许多地方都有水自流,咕嘟咕嘟冒出地面。

群众把这种现象叫“冒水”。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作出科学解释,就演绎了许多美丽的神话。

顺义北门外的龙王庙边上有一眼水井,井水与“地河”相连,经常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浮出水面,明珠玲珑剔透,金光四射。喝了这井水的人都感觉到:三伏天喝了,神清气爽,暑气全无;三九天喝了,暖气融融,寒气顿消。

凡喝此井水的人,红光满面,精神饱满,很少得病。

于是,这井水就成了村里的宝贝。为了保证明珠的安全,村里选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巡视。有一天,这里来了个“南方人”,乔装打扮成师爷模样,每天晚上到井旁绕弯,还念念有词。巡视的老人揭破他的秘密说:“你是不是在打冒水明珠的主意呀?”

这位“南方人”突然跪下来求情:“我们南方家乡闹大旱,连喝的水都没有了,人都快渴死了。大家听说顺义有一颗明珠能给我们引水,派我来找明珠,救救将死的人。”

巡视的老人看见来人可怜的样子,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说:“冒水明珠是我们家乡的宝物,借你可以,但要早日奉还。若你不还,明珠就不灵验了。”

“南方人”借回冒水明珠,救了不少人的性命,那里的人纷纷感谢顺义舍己救人的高尚风格,许多南方人都知道顺义的水好喝。自从明珠被借走后,顺义北门外这口井的水就失去了甜味,变为早晨是铜味,中午是铁味,晚上是土腥味。

当地人都埋怨巡视的老人。

老人说:“咱还能喝上水,比把人渴死强吧,咱顺义人什么时候见死不救啦!”其实,后来人们发现,附近的“地河”被污染了,所以井水变味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是,顺义自古就有“顺人情”“讲大义”的好民俗。

《潮白河畔美丽的传说》还写到了“万金泉”。

得胜令·秀水万金泉

汩汩万金泉,

碧潭澄照青山。

一川翻稻浪,

满目是江南。

甘泉,

酿玉液迎四方琼浆宴。

画意诗情,

诗百首抒怀清水篇。

北小营地区狐奴山下,曾有数不清的泉水,自古常年流淌,人称“万金泉”。

过去这一带用水不用挖井,随便用舀子或水桶一打就带回家做饭,用手捧水喝成为一道风景。那清凉的水,一边从喉咙润下去,一边从手指缝隙落下。如果有阳光照射,那水滴就跟珠子一样,闪闪亮亮。

秦汉时代。这里已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这里是古代顺义的风景区,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山水水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说知县黄成章来顺义,首先被万金泉秀丽的景色迷住了。

这里山美、水美,晚霞更美,每当夕阳西下,万金泉霞光万道,一片火红。他踏着夕阳的余晖,边走边看,田间处处有清泉,块块稻田有潺潺的水声。

他诗兴大发,边走边吟,每走百步成诗一首,有五言、七言,有绝句、有律诗,直到天明,成诗百首。黄成章歌颂万金泉百首诗集就是这样形成的。

受万金泉的启发,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精彩的诗篇。

唐无名氏作“渔阳怀古”诗:

渔阳豪侠地,

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

粳稻来东吴。

宋邵康节陶醉万金泉,以水为师,写出《孝悌歌》:

子养亲兮弟敬哥,

天时地利与人和。

莫言世事常如此,

堪叹人生有几何。

满眼繁华何足贵,

一家安乐值钱多。

奇哉让果与怀橘,

子养亲兮弟敬哥。

另有《心安吟》:

心安身亦安,

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

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

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

宽如天地间。

……

您看,泉水不仅是泉水,还是哲学内容,与孝悌相关,与修身相连,难怪那些文人墨客文思如泉涌呢!

还如“千年圣泉搬倒井”。

迎仙客·搬倒井

搬倒井,

涌泉清。

唐王东征渴大营,

井有功,

碑王颂。

雕刻九龙,

传世成八景。

中国人能把水井搬倒,确实是一种智慧,却是顺义的发明。

古代,南彩镇西江头村有一口井,井水常年自流,当地百姓称之为满井。相传,唐王东征率40万大军胜利归来时,由于天热口渴,士兵争抢饮水,把井给搬歪了。井水自流而出,盛夏格外清凉。

唐王见状,当下说:“此井有功,立碑纪念。”

于是在井边立下石碑,宽5米、高3米。唐王还亲手名,叫“九龙碑”,意思就是水特别多,特别好。

知县黄成章称之为“圣井涌泉”。

一个“涌”,可见此“泉”水之旺盛。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学生上学,只拿个杯子,渴了就舀一杯满井水喝;老百姓播种耕田收秋时,渴了或趴在井沿,伸嘴吸水喝呢。可是,如今顺义的地下水却以每年一米的速度下沉,“伸嘴吸水”早已经成绝唱,掘井止渴也成“告别式”。顺义不仅自己要喝水,还要保证北京市解渴,怎么办?

……

“顺义的传说还有很多。”老程说。

“我们这次仅把与水关联的几个摘录一下,说明顺义真的很美。”我说。

我从窗口望出去,对面是起伏的山脉,黛青色的。我很奇怪,顺义是平原,为什么我却看到了山脉,像我小时候在太行山老家看到的山脉。难道我出现了幻觉?真的是幻觉吗?

似乎幻觉也很美。

水利、水利,水利万物的意思。但是,水也有害人的时候。从古至今,一个叫“旱魔”,一个叫“水鬼”的两个家伙,不间断祸害人们。因而,顺义最美的,却是历代顺义人顽强不屈,与水鬼旱魔进行持久的战斗风采。他们执着、科学、无畏,保卫首都北京,保卫首都国际机场,保卫顺义的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保卫顺义的秀美山川和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