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战洪图(2)

5.

历史传说,西周燕王召公奭亲赴潮白河,观龙虎大战潮白河。《潮白河畔美丽的传说》这样写的:

凌波仙·龙虎

大战潮白河

悠悠燕地传说多,

龙虎交锋潮白河,

食人猛龙凶残狞恶。

惊龙皇,

动干戈,

抖龙威伏虎驱魔。

人间乐,

笑语和,

越千秋龙舞欢歌。

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即周武王灭商建立的西周王朝时,周武王把远在北方的燕国封给召公奭,让他来统治。

召公奭刚到燕国都城蓟城,就听到一个可怕的传说。

原来,燕山有一只猛虎,不仅力大无比,而且非常凶暴。这只猛虎一口吞只猪,两口吃头牛,燕山的动物几乎要让它吃绝了。

这么厉害的猛虎,把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吓跑了。

召公奭立即派人去请“四头龙皇”。

传说“四头龙皇”生息繁衍在潮白河。

盘古在开天辟地后,繁衍了三个后代,即天皇、地皇、人皇。天皇长了13个头,经过36000年后,生下地皇。地皇11个头,也经过36000年,生下人皇,人皇9个头。

地皇是江河湖海的总管,地皇经过72000年生了一个“四头龙皇”,于是地皇把管理江河湖海的事交给了“四头龙皇”。

这天,“四头龙皇”接到奏报,说是召公奭前来求援。

听说燕山猛虎称王称霸,残害百姓,非常疯狂,“四头龙皇”认为自己在其位,当谋其政,负其责,当即派兵点将,带着龙子龙孙,马上来到华北燕都蓟城的东北郊潮白河附近。

“四头龙皇”行走,必是呼风唤雨,声势浩大。从牛栏山北侧的龙王头村,到通州城北全长几十公里的低洼地里,“四头龙皇”走过之处鼓起一道长长的土岗,那土岗唿扇唿扇颤动,土岗两侧从地下往上冒水,水流成河。“四头龙皇”浮出水面,一条巨龙,四头昂立。

召公奭问:“龙皇,你需要我怎么配合?”

“四头龙皇”说:“我要你们立即躲到200公里外观战,我要立即与燕山猛虎决战。”

燕山猛虎知道“四头龙皇”来者不善,但还是与“四头龙皇”叫阵:“别说是你‘四头龙皇’,就算是‘八头狗皇’来了,能奈我何!我天不怕,地不怕,你‘四头龙皇’还不快快滚去!”

燕山猛虎一边卖狂,一边张嘴咬断一棵几人抱的大树示威。

就见那参天大树,吱呀呀倒下。

这时,“四头龙皇”突然把头抬起,就像一座山峰插入云霄。“四头龙皇”的子女四海龙王,指挥龙子龙孙摆出“龙门阵”,与燕山猛虎决战。

燕山猛虎先发制人,抢先进攻,一个“猛虎扑食”,向“四头龙皇”扑来。

“四头龙皇”早有准备,尾巴越伸延长,直伸到海口,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水吸入腹内,然后猛然喷出。当时,燕山一带海啸震荡,翻江倒海,一片汪洋,只剩燕山一个山顶,山顶上集聚了所有的百姓。

“四头龙皇”以己之长,攻虎之短。

燕山猛虎是山中之王,虽然在山上叱咤风云,势不可挡,现在落入水中,与“四头龙皇”无法相比。燕山猛虎渐渐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垂死挣扎,急忙逃往山顶。

“四头龙皇”说:“决不能放虎归山!”

“四头龙皇”把尾部翘起,顿时龙卷风升起,将燕山猛虎卷入风中。

燕山猛虎再次落到水里,四脚抓不住地,只有逃生之技,在雷鸣般的喘息声中,再次跑回山顶。

“四头龙皇”一展双须,像两条白云带子一样在燕山上空舞动,继而白云带子打在燕山猛虎的身上,燕山猛虎疼痛难忍,一声声惨叫……

那两条龙须落地,变成了两条河,就是白河与潮河。

百姓纷纷围拢过来,看见昔日燕山猛虎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凶相,此时在“四头龙皇”面前无可奈何的样子,高兴地说:“一物降一物,盐卤降豆腐。”

传说,潮白河第一个字是潮字,潮字左偏旁三点水表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三洋水,潮字中间是两个十字加一个日字,右偏旁为月字,白字表示一条巨大的白龙,潮白河三字是表示“四头龙皇”这条大白龙与燕山猛虎决斗20个日日夜夜的意思。

燕山猛虎战败,燕山从此无虎,百姓安居乐业。

燕山脚下潮白河畔的这场龙虎斗,以“四头龙皇”打败燕山猛虎结束,从此龙的光辉形象流传至今。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首先从人皇自称是真龙天子开始。现在很多的古建筑,比如北京故宫太和殿里有造型各异的龙,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建筑物上也多有龙的标志,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倡导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主要是为民除害,确保百姓平安。

召公奭在顺义杨镇上坎的高台举行龙舞大会,答谢“四头龙皇”拯救百姓急难的英雄之举。召公奭决定,每年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于是龙舞节目历代传承,经久不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描述:在四季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顺义的杨镇龙舞历史悠久,特点浓郁,造型雄伟,表演粗犷奔放。这里用竹篾子分别扎成龙头、龙身、龙尾,上糊白布并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下面装一木柄,舞龙人手持木柄挥舞。

每逢节日,多有龙舞。龙头前面有一人,手持彩绸扎成一只燕山猛虎图形,引龙戏舞。锣鼓有节奏地响起,龙头在前紧追龙珠,龙身龙尾翩翩随后,很是好看。

传说盘古在开天辟地累死后,他的身体就变成世界万物:

他的呼吸变成了云气;声音变化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各自成为四极五岳,他的血液变成江河湖海,筋脉变成山川;肌肉化成田园土地;头发和胡须成为星辰;身上皮毛变为草木;齿骨成为金属石头;精髓变成珍珠美玉;汗水变成雨水沼泽。

一个生气蓬勃的世界从此诞生了,盘古成为宇宙的始祖。

《潮白河畔美丽的传说》还描写了李鸿章治潮白河的故事:

天净沙·李公护堤

潮白泛滥泥沙,

常常淹没庄稼。

李公修堤筑坝,

灾荒减泯,

好事应予称佳。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亲自视察,做出在李桥镇安里村西筑堤坝拦水,确保古城安全的决定。自此,李鸿章在安里村西拦水的堤坝被后人称为“李公堤”。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任水利部部长,也在王家场一带筑堤拦水,确保右堤的安全。

我也是来采访之后,才知道有个叫“王家场”的地方,才知道那是一个叫顺义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6.

水缸穿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要来了!

果然,1954年的8月9日、10日,连续两天,连降暴雨。

潮白河洪水肆虐,白浪滔天,水位已经达27.8米,超过保证水位0.3米。

保证水位,就是设计和建设时,保证河道基本安全的位置,潮白河保证水位是27.5米。如果超过这个水位,就会有危险了。

当时,苏庄站最大洪峰,每秒就有2940立方米流过,形象地说,就像无数列无数辆高铁,闪电而过;也可以想象成万马奔腾。那洪水席卷树木、牲畜等,一泻千里。两岸数公里一片汪洋,几十万亩庄稼淹没、浸泡在水中。

洪水还在持续泛滥。

潮白河是北京的第二条大河,属于海河北系大河之一,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地区,流经北京市密云、怀柔、顺义、通县及河北省的廊坊地区和天津市,在天津市东北注入渤海。

潮白河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坏脾气。

潮白河顺义段的上游,一万六千余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均属于山区和半山区,一遇暴雨或大暴雨,大洪水便从上而下,呼啸而来。水流湍急,水势凶猛,一路摧枯拉朽,涤荡万物,有万夫不当之势,而到了顺义县境内,进入平原地区,因为河道坡度缓,洪水流速减小,潮白河又变得“蔫坏”,把水位抬高,把水面变宽,淹没两岸大面积农田和众多村庄。

我翻阅史料得知,1939年潮白河在顺义县城处撕破脸皮,把水面放宽达20公里,洪水围困了顺义县150多个村庄,淹没30多万亩土地。

潮白河有点欺人太甚,因为顺义段为砂质河床,两岸土地为沙壤质土壤,在抵抗洪水冲刷方面确实是个弱者。潮白河带走洪水时,还引起塌岸和塌地,使河道摆来动去。顺义县流传着“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糠帮沙底潮白河”的顺口溜,就是对潮白河最准确的说法。

老程说:“1950年的大水,一天之间坍塌掉东房子一个整村,100多户人家的房屋和土地成为河底,致使全村被迫搬到西房子村的王家场院安家落户,后来两村合并改名为王家场。”

老程对那场大雨有所记忆,因为那时他已经在顺义的大地奔跑了。

这场洪水过后,顺义县开始亡羊补牢,以防“狼”再来。

他们在王家场村东修筑七道护岸石坝。这七道护岸石坝建成后,有效地抵御了历来潮白河洪水的冲塌,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在潮白河上修筑石坝是个防止冲塌,保村、保地的好措施、好办法。

几十年,这项措施和办法先后在顺义县潮白河的险村、险户、险工地段十余处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效果非常好。

我们采访时,护岸石坝还在。它的材料主要是块石、水泥、沙子和枝料、铅丝及圆木等。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潜入河底下的潜水挑水石坝,有鸡嘴石坝,有铅丝石笼护埽石坝,有浆砌石、干砌石护坡,有木栅填石坝,柴石混料坝。

老程对1954年的那场大洪水,更是记忆深刻!

那是一场超标准的洪水。

超标准洪水,也就是洪水超过了河道的设计承载能力。

本来,7月潮白河流域陆续降雨,上游广大流域的土地已经趋于饱和,有的地方自流成河。进入8月,大雨不断,暴雨横行。洪水无忌,肆意妄为。

潮白河王家场段,洪水水位已经超过河岸高度。一旦洪水在此外溢,将淹没顺义县的城关镇河南村、临河、陶家坟,李桥乡的李桥村、后桥村,沿河乡的北河村、西大坨、树行、临清、芦各庄和王家场村及近两万亩农田。

当时的专家预测,如其被淹没,将有近万亩农田颗粒无收,将有近万亩农田严重减产,将有数百万多斤粮食减产,将有百万计人口断粮。

无情的洪水,还将殃及顺义县下游通县的平町、大庞村等众多村庄和农田。

洪水水位接近河岸,漫溢随时发生。

顺义县潮白河以西的14个乡镇的7500名群众,组成抢险队,临危不惧,聚集到出险地点的王家场村东进行临险筑堤。

水与堤争高度,水长一寸,堤高一寸;

水与人抢速度,水进一分,人争一秒。

顺义县县委书记李伯华来了;

主管水利的副县长王玉德来了;

顺义县农建科和交通科科长伊月竹来了;

书记、局长、科长、科员等近百名机关干部,手持铁锹、身披雨衣来了……

他们抢筑成了三道小堤,挡截住了河水向外漫溢。但是河水继续上涨,洪水在局部堤段已越过堤顶开始外流。

情况十分危急!

新修筑的土堤经水一泡,非常湿软,加之天上有雨,地上有水,无处取土,用土料加高培厚堤坝已很困难。

“绝不能让外溢洪水冲毁堤坝!”县委书记李伯华高喊。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场的县、乡领导和水利干部赶紧指挥群众砍树枝捆成小捆,横放在堤顶上,加高堤坝。但是,枝料数量少,不能解决洪水大面积外溢的问题,洪水继续外溢。

这时,青年水利技术员安运富高喊:“赶紧拔青玉米秸捆成捆,横放堤顶,人坐在玉米秸上,拦截洪水!”

群众如羊群散开,迅速拔来很多青玉米秸,堤坝普遍得到加高30厘米。

突然,大堤出现一处决口。

洪水似野马脱缰,窜进堤内。

说时迟那时快,伊月竹等人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紧接着,无数群众纷纷跳下,用身体筑成人墙堵缺口。

“坚决战胜洪水,保证不淹一亩田!”七区王家场乡乡长马凤鸣、支部书记姚望站在水中高喊。

这时,县乡干部以身作则,民工们个个奋勇当先,站在水中传送物料抢堵,加高培厚堤埝,堵住了决口。

到下午6点多,洪峰到顶不再上涨,水势开始平稳了下来,夜间8点多水位下降,结束了紧张状况,险情解除。

大堤保住了,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1954年8月16日,顺义县人民政府发布水灾情况报告:

顺义县有耕地1216750亩,于七月初到八月十六日期间,因水灾淹地572178亩,占耕地面积47.26%,其中沥涝304168亩,河溢268009亩;水深程度,轻的水深一尺至二尺,一般的水深三尺至四尺,严重的到五尺至八尺;减产程度,不能收的109306亩,占耕地面积8%,平均减产50%。

顺义的一份资料总结了那次抢险的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和当时的区委、乡镇及水利科的主要领导均来到第一线的险工地段指挥抗洪,组织得力,并能及时分析险情,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进行抢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是领导带头,身先群众,给广大群众极大的鼓舞,增强了他们的斗志。

三是措施得力,采取了临险筑堤埝,人墙挡水和就地取材,特别是用青玉米秸捆捆横放,迅速加高堤埝的办法,和洪水争速度、抢时间,在洪水到达最高峰的时候,是一个较好的措施。

四是连续作战,这次抢险历时48小时,干部群众不离抢险一线,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作风,顽强与洪水作斗争。

1954年10月,通县专区召开防汛抗洪表彰大会,顺义县被评为防洪模范县。

但是,这种经验也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解决潮白河的洪水灾害,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那个重要决策——修建密云水库。

7.

史料详细记载,1368年至1939年的500多年中,潮白河共发生大小水灾380多次,其中5次水进北京,8次淹天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10年,潮白河发水8次,淹地达1100多万亩次。

您现在知道,潮白河几乎每年就要泛滥一次吧?

您现在知道,当年为什么兴建密云水库了吧?

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开工。

当年来自河北省的密云、怀柔、平谷、延庆、蓟县、止河、宁河、武清、安次、大厂、香河、宝取、遵化、五田、卢龙、抚宁、昌黎、霸县、回安、永清和北京市的顺义、通州、大兴、周口店、昌平、海淀、朝阳、丰台等28个县区共20.6万民工参加施工。

廿万雄师奋战勇,

誓锁蛟龙战旗飞。

严寒酷暑热汗流,

挑灯夜战迎晨晖。

这是时任密云水库建设总指挥王宪描写当时水库建设场面的诗句,充分展现了当年建设水库时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密云水库建设是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开始的。密云水库是华北最大的一座综合水库,库容43.7亿立方米,修建这么大的水库,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而且,要实现一年蓄水,两年完工的任务,在外国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密云水库建设。期间,周恩来总理六次到密云水库视察,现场解决了很多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陈云、邓小平、彭真、李富春、习仲勋等来过工地指导施工建设。

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也引来外国元首、专家和学者前来参观。

老程告诉我:“修建密云水库,顺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顺义之水”调研组提供的资料中,我看到:

1958年9月,顺义组建民工支队,参加密云水库建设。支队长孙宝贤,副支队长张志善、王清泉,支队政委先后由区委副书记李伯华、兵役局局长侯振鹏担任。支队下辖8个团,队部设在北省庄。开工初期,日出民工4087人,至11月增到1.27万人。

1964年4月17日,顺义组织8400名民工,参加水库调节池工程施工。副县长王心田带队,并任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工程项目是由调节池挖一条全长2800米的渠道,并做防渗处理。完成土石方67.6万立方米,用工56.2万个,于7月15日完工,历时70天。

1965年5月,顺义县政府组织民工600多人,参加密云水库石骆驼、走马庄副坝防渗工程。潮河灌区主任王清泉任领队,李季芳、张连弼任副领队,于当年8月完工。

1967年2月,顺义县政府组织民工1000多名,参加白河发电站改装蓄能机组建设。县委组织干事王春荣带队,共完成土石方58.76万立方米,于1969年底完工。

1976年,顺义县政府组织3000名民工,由县委副书记刘宝成带队,参加第三溢洪道石方开挖。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密云水库,白河大坝上游砂砾石保护层滑坡,为此,第三溢洪道暂停施工,全部民工奉调抢筑金沟围堰。完工后,立即参加白河主坝抢修,1977年10月竣工。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那时约有3万人直接参加了密云水库建设及加固,而间接参与者不计其数。

采访中,我了解到,每个参加密云水库建设者,都难忘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一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时代。村中家家户户房屋墙壁上,都贴满了用红绿黄纸写的宣传兴修水利水库的标语。“响应党的伟大号召,掀起农业大跃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好”“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夺取农业大丰收”,等等。

这些标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一天,顺义支队浩浩荡荡,如一条长龙蜿蜒数里,中午时分才到达工地。工地上写着“热烈欢迎各大队民工同志们来密云修建水库”的红色横幅,高高地悬挂着,十分醒目。

民工被分头安排在农家。

所有的民工都很兴奋,住下来之后主动帮锅埋灶,打扫卫生,扯稻草打地铺。

开工那天,秋风烈烈,阳光普照,天高气爽,令人陶醉。

会场设在水库旧址一大块空旷的地里,一排排施工队伍跟高粱茬子一样挤在一起。台子上悬挂着“密云水库开工典礼”的红色会标,台后面酱红色的布面上,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画像两边贴着“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红对联。

指挥部的领导讲话,讲密云水库建设的意义,讲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修建水库的重视和关怀,讲修建水库工程阶段性任务。

第一段,做准备和清基;第二段,修筑大坝;第三段,修筑溢洪道等扫尾工程。

“密云水库修建开工!”指挥部的领导声音铿锵响起,在会场回荡。

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会场上的所有人,刹那间全部站了起来。队伍在各自连长带领下,列队顺序涌向坝口清基处,按照分配清基的地方,挖的挖,撮的撮,挑的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每天天刚蒙蒙亮,指挥部统一号声响起,民工就迅速起床。吃了早饭,上工号声还没有吹响,七点半钟还不到,大家就扛着镐头、铁锨、拿着撮箕等工具上工了,欢声笑语奔向工地。

建设中,父子俩、姐妹仨、一家四口,处处可见。

“桥发,锨把要握得松点,握紧了,手要打起泡的。”哥哥有发说。

“好。”弟弟桥发回答。

“桥发,你还小,吃不消,不要再挖了,休息下,或撮泥巴去吧!”父辈说。

“不要紧,再挖些。”桥发说。

尽管这样,桥发的双手竟打起了4个水泡。

几天下来,这段清基初战告捷,旗开得胜,他们打了一个漂亮仗。按照密云水库施工指挥部确定的时间,他们提前胜利完成了任务,经指挥部领导和技术干部检查验收,清基达到了规定。

……

那时,20多万民工齐聚工地,真正是“人海战术”。

工地建起了人力绞杆,工人手转辘轳,吊起装满土石的单轮车,后来人力绞车变成了卷扬机,再后来又出现了砸夯机。

密云水库工程浩大,潮河主坝56米高,长1008米,白河主坝66米高,长957.5米,需土石方3700万立方米,加之有些地方施工复杂,缺乏机械设备,主要靠肩扛车推。

筑坝用的沙砾料场,分布在坝址的上、下游5~9公里的河床内,黏土料场则主要在坝址下游,靠火车运输,再用皮带传送到工地。

机械输送来的砂土石料,全靠人力堆成坝体,简直就是搬山。

用得最快的就是土筐,每星期就要换一遍,一换就是几千个。

小推车更发挥了现在难以想象的作用。一辆小推车,一般也就装三四百斤,建设者多时要装满1000斤,半吨重,照样推着车赛跑,他们形象地把小推车比喻为“千斤车”。当时有个“十姐妹”女子突击队,一个女队长身上居然能够扛7个满载的土筐。

密云水库最累最累的是冬天,工地上的温度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但是工地上好多人打着赤膊还在浑身冒汗,头顶升腾着一片白雾;工地永远都那么热闹,即便是晚上,也灯火通明。

好多人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歇工,拿着个窝头边干边吃。往往是小车推到半路,窝头已经冻成个硬疙瘩,咬不动了……

就是靠双手和两肩,靠意志和毅力,他们建起了密云水库。其中,有挡水的主坝2座、副坝5座、2条输水隧洞、3个大型溢洪洞、2座发电站、1座大型调节池和1条密云至北京引水渠。

密云水库像个温柔的女人,把白河、潮河揽入怀中。然而,潮白河依然没有彻底改掉暴戾的秉性,依然向顺义等两岸示威。

抗洪,对顺义来说,确实是一场马拉松战役。

8.

月亮打伞,大雨不远。

其实,早在几天前,顺义的老百姓就预测大雨就要到来。

2012年7月21日,顺义区出现一次自1994年7月12日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全区平均降雨量为212.7毫米,最大雨量站为大孙各庄镇,雨量为299毫米,而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有11个镇,城区降雨量为192毫米,天竺降雨量为226.9毫米。

水灾,在顺义的河道、城区和村庄蔓延。

全区大部分河道形成了径流,水深1~2米。小中河受下游的北运河顶托,河水下泄缓慢。

城区积水主要集中在下凹式立交桥和低洼路段,立交桥积水点位于双河路铁路桥、燕京桥、府前西街铁路桥、西门铁路桥、减河北路铁路桥和白马路铁路桥,积水深度0.5~2米。

城区积水较严重的为光明北街双兴小区东侧和金汉绿港餐饮街路段,水深0.5米左右。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共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情况,最深积水0.4米……

有备才能无患。

根据天气预报情况,顺义区防汛指挥部已经提前做出安排。

7月20日下午,顺义区防汛指挥部接到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的紧急通知》后,主管副区长张晓峰做出指示,安排部署了应对7月21日强降雨天气的工作。

顺义区防汛办按照领导批示精神,将《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的紧急通知》下发到全区各镇、街道、经济功能区、相关委办局以及分指挥部,要求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5点30分,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召开视频会议后,张晓峰副区长强调,各单位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扎实做好各项应对降雨的准备工作。

19点,张晓峰副区长召开成员单位领导紧急会议强调:防汛办、各单位要加强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供销社、商委准备好抢险物资、建委要组织好抢险队伍,其他单位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并做好雨中巡查工作。

大雨似乎按照人们的安排,如期而至。

一切按照防汛安排进行:

顺义区领导深入各防汛重点部位及易积水点巡查。

各分指挥部、各镇、各街道、各经济功能区及各成员单位积极行动,自觉在各自辖区、管片巡查,遇有险情及时联系抢险队伍进行排除。

各积水立交桥两侧均设立了警示牌,并派专人盯守,疏导车辆绕行。区防指副指挥、副区长张晓峰,区防指副指挥、区水务局主要领导和城区防汛分指挥部副指挥、市政市容委主任李国新现场亲自指挥,采取了应急排水、专人盯守、设立警示牌、疏导交通等一系列措施。

东湖、西湖、小中河水位一度趋于饱和状态,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与顺义区防汛办联动,防汛办和水务局领导,空港服务中心副主任、机场外围分指挥部梁玉成等到场进行协调和指导。

领导小组当机立断:采取将小中河首闸关闭,向潮白河分流,减小机场排水压力,并出动恒宇建筑公司抢险队和龙云工程公司抢险队两支抢险队伍,协助机场共同进行道路排水作业。迅速,缓解了机场重点区域的排水压力。

那次抢险救灾,全区共出动人员8000余人次,车辆1000余辆,动用推土机、挖掘机、发电机、水泵等机械设备300余台次。这次抢险人员、设备分布在各个抢险点,如果排成长队从天安门前走过,要走两三个小时。

这时,顺义开始实现从单纯防汛,到有备迎汛的转变,取得了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又一胜利。

那次降雨雨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致使顺义部分地区受灾,全区拨打区防汛办报险电话100余个,涉及19个镇6个街道和14个经济功能区,有1间无人居住房屋倒塌,100余户房屋进水,转移居民30余户。

这与历史上同等级的洪灾相比,损失最小。

2013年1月,顺义区水务局被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先进集体”。

这是对顺义抗洪救灾的再次褒奖。

2005年6月,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签发上汛令,提出“迎汛”概念,北京市拉开“防汛”到“迎汛”转变的大幕。

回顾顺义战胜‘7·21’特大自然灾害的胜利,顺义水务人充满自豪。

他们不仅取得防汛迎汛的胜利,还变洪水之害为洪水之利,将雨洪收集利用,以备干旱情况下所需。

他们的做法是,在雨前,区防汛指挥部要求防汛与蓄水相结合,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多蓄水。

雨中,区防指根据本次降雨的雨情和水情,合理调度,既保证了防汛安全,又确保了雨洪积蓄最大化。

那次降雨全区共形成水资源量约2.2亿立方米,全区利用本次降水共集蓄雨洪约2663万立方米。

其中,各主要河道蓄水约1580万立方米;全区湖泊、水库蓄水约83万立方米;中小河道闸坝、坑塘拦蓄雨洪约1000万立方米。

应该说,顺义实施雨洪利用,是被逼出来的,因为近年来,顺义的旱灾比洪灾更严重。严重旱灾,不仅使顺义自身喊渴,而北京第八水厂向市内供水,也频频告急。

旱魔得寸进尺,在顺义横冲直闯,如何使旱魔顺从人类的意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