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新格局:30位知名学者把脉中国制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稳制造


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

作者:屈贤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业与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之时,疫情后世界经济格局、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格局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可见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人热衷于服务业,所以现在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到12%。但是其70%的研发经费,60%的科学家、工程师,90%的专利来源于制造业,可见,制造业是创新的源泉,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爆发,对全球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人担忧,中国是否能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

一、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经历了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再转移到中国这样的一个变迁,这其实也正是产业转移的路径。17世纪,英国首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世纪末,英国有两大重要发明,一是纺织机,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二是蒸汽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标志着 “蒸汽时代”的到来。纺织机、蒸汽机的出现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汽船、火车也被发明出来,通过这两种海上工具和陆上工具把大量通过机器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于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在英国诞生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发电机、电灯等在美国的诞生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出现。这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和出口额,美国的生产规模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名,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股潮流,对制造业不那么重视了。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失业人数不断增多,主要原因是美国开始更加关注赚钱快的金融业和服务业。而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大量制造业中间的加工环节,被转移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20世纪80年代末,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又开始向中国大规模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92万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总值的19.8%,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从2009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这也预示着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什么样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工厂

从历届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来看,笔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两个因素。第一,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伴而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伴而行的。当然,我国和前两个国家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能说是在中国的,但是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第二,它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历来就是要向成本低的洼地流动,这是普遍的规律,也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动因。

世界工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以及笔者对这方面做的一些研究,笔者认为有三个条件。第一,它的一系列重要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应该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它有一大批的企业成为排头兵,具有产品、资本、技术的输出能力,能够影响其所在行业的发展。第三,它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能保证在国际竞争中很长时间内处于前列,一些产业及一大批产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当然,世界工厂的变迁、转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版本。

第一阶段(初级版),是2010年,在这一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体系,联合国将制造业分为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生产这些所有类产品的国家,其中,我们有220种以上的产品产量是世界第一的。

第二阶段(增强版),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我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拥有量处于世界第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少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果说2010年中国成为制造大国,那么到2025年,中国将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

第三阶段(高级版),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拥有量将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我们将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可以从一些数据看出中国制造业的变化。

第一个数据是各个国家的制造业占比。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19.8%,2017年中国已经占全球的28.57%,美国降到17.89%,日本占8.16%,德国占6.05%。

第二个数据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1995年,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美国有151家,日本有149家,中国只有3家。2010年,美国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140家,日本有71家,中国有54家。到了2018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美国有126家,日本有52家,中国有120家。而2019年是标志性的一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有129家,美国有121家,日本有53家。

第三个数据是创新能力,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的申请量达到58990件,处于世界第一,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三、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

从历届世界工厂的变迁来看,世界工厂在英国和美国停留百年左右,在中国能留多长时间?这很难做一个准确的预测,但是英国和美国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中国现在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是中国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笔者认为,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已经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传统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够适应低端、中端、高端不同的需求。同时,各个细分行业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20年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研究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相当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很强。中国制造业虽然存在一些短板,如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但是如果经过补短板、锻长板,关键产业的产业链完全可以做到可控、可保证。

第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仍长期存在。中国还有2亿~2.5亿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他们去干什么呢?全都去发展高技术产业、服务业是不现实的,很大一部分人员还是要转移到制造业。而且中国劳动力成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中国的劳动力性价比较高。

第三,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并且有数以亿人计的中产阶级,国内市场的需求正在不断升级。中国已经形成低、中、高端需求并举的局面,这为世界工厂提供了超大规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第四,中国对全球产业链有影响力的特大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同时世界五百强企业占比也会越来越大。小米公司创建9年,就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创造了一个奇迹。提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过去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跟随式”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新模式转变。现在中国制造业已经在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和家电五类产业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如今国际上也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提出要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意在颠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很难,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是自然形成的,是在经济规律推动下形成的。第二,美国、日本提出要将在中国的工厂搬回本国或者搬到其他国家,它的难度大、成本高,政府财政的负担重,企业也难以承受。第三,要搬回美国或者搬到其他国家,需要形成有效率的新产业链,成本太高。其实,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就提出了要美国的企业离华返美,特朗普上台以后更进一步提出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而且提出全额报销厂房、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但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表明,只有16%的企业有意将部分或者全部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方。

2020年4月6日,日本政府提出将投入2435亿日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在2020年4月1日到6日对710家日资企业的调查表明,九成日本企业表示不会从中国搬回。

但依然要高度重视,在疫情和各国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增加本国产业链的弹性、调整产业布局的行为。对此,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第一,要补短板,如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方面。第二,要锻长板,增强可影响全球的长处,要充分发挥长处。第三,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减少人员的成本,保持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可以通过智能制造来消化。第四,加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力度,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环节一定要留在国内,在这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谁想改就能立即改的,要改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世界工厂转移到中国经过了20多年,要转出去也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中国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制造体系,是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所以,只要我们抓紧、抓好,及时补短板,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四、要将世界工厂留在中国必须发展智能制造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不可当,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焦点。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给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制造+互联网”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最终将走向智能制造。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方略应该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日本提出的发展战略,都是在突出本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力争占领世界制造业的制高点。各个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不同,其特点也不同。自2015年以来,德国较大的供应商,如西门子等都已经形成自己的工业4.0解决方案。它一方面推行“领先的市场策略”,率先在德国国内各制造企业加快推行“工业4.0”,壮大德国制造业;另一方面,推行“领先的供应商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不断推出世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工业4.0”产品的全球领先开发商和供应商。

德国推行的是“制造+互联网”。美国多数制造企业把加工制造工厂全部转移到海外,力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生产系统最基础的原料端(能源和材料)、工业产品的使用服务端(互联网技术和ICT服务)以及创新商业模式方面,牢牢掌握工业价值链中价值含量最高的部分,确保其核心竞争优势。所以,美国的战略发展重点是互联网与研发和服务的融合,即“创新+互联网+服务”战略。这里的服务包括制造业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服务,统称为服务。多年来,日本始终不遗余力地坚持贯彻精益生产的理念,成为日本制造业的“精髓”。因此,日本发展智能制造仍然沿着精益生产的道路,采取“精益制造+信息化”的战略。通过对企业各种“浪费”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新的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哪些工位应该实施自动化,哪些环节应该加强信息化,都是由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来决定的。

中国的策略:不照搬德国、美国、日本的做法,制定符合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第一,要做好精益生产、优化工艺、科学管理;第二,在服务端可以推行“互联网+服务”;第三,在制造过程中推行“制造+互联网”。我们要用自主化的国产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来武装中国的数字化工厂。

2020年,在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制造装备的需求约为8~9万亿元,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装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目前进口占比在58%~70%。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外国的机器上岗了、中国的工人下岗了”的悲剧。

在制造强国战略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当中,中国的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等到2025年都可能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它们发展的共同经验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巨大需求这一优势,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供给能力,这应该是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一条重要政策。

虽然人工智能将影响制造,影响智能制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不应被当前人工智能的热潮冲昏头脑,要冷静分析,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企业自身的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