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回顾:视听文化与现代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感性认知方式随着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2]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作为独一无二的图腾视觉符号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社会生活意味着与图像并存;在古埃及社会,木乃伊棺木表面的精巧绘画,渗透着埃及社会对死亡的特有认知方式;在罗马帝国晚期,民族大迁徙促使新的美术工业和维也纳风格诞生,产生一种与古代视觉艺术完全不同的视觉感知方式。“因此,视觉活动不仅是生物意义上视网膜对周围世界物体的被动反应与对外界视觉冲击的感受和心理反应,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融入了特定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印记。不同的社会及其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视觉模式”[3],体现着不同的感性认知模式,追溯此种感性认知模式,会发现隐藏其后的社会变迁脉络。
视觉符号的变迁与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有着高度相关性,不同时期的绘画、摄影体现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与远古社会的视觉文化模式不同,现代视觉文化,与复制技术等现代性技术高度结合,失去了对美的崇拜,不再具有灵韵和独一无二的本真性,而对美的这种世俗性崇拜,随着文艺复兴而发展起来,兴盛长达3个世纪之久。早在文字复制技术出现之前,木刻使版画艺术具有了复制可能性;19世纪初石印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达到全新阶段,人们借助版画艺术能够解释性地去表现日常生活;随着照相和摄影技术的诞生,视觉文化(视觉形象)面临真正的危机[4],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视觉文化首次与听觉文化结合,1925年超越空间的视听技术——电视,最先在英国诞生,使得视听文化可以跨域时空进行传播,与此同时也使得视听艺术成为否定艺术神学的纯艺术。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电视具有一种特殊的“眼镜”,使得影像文化具有特殊优越地位,但与此同时,电视的跨时空传播属性,将视听艺术从对美的神话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商业逻辑和排他性的符号存在[5],而作为最新的现代视听技术——短视频应用的大量涌现,在延续视觉现代性特征(商业逻辑和灵韵消逝等)的同时,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生产逻辑和感知方式,例如:2011年3月快手出现,2012年秒拍和有料分别出现;2013年小影、腾讯微视频、魔力盒出现;2014年彩视和美拍面世;2015年蛙趣视频、小咖秀、开眼、逗拍出现;2016年火山小视频、VUE、抖音、梨视频、八角星出现。这一系列短视频应用围绕社交、内容、技术三大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如表1所示。
表1 短视频App分类
在短视频应用在中国植根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于2019年2月发布的《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数据表明,短视频以娱乐化逻辑在短时间内收获流量红利,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后,进入深发展期和瓶颈期,此瓶颈现象绝非偶然现象,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一非偶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第一,短视频的文化生产逻辑何为;第二,此文化生产逻辑存在怎样的结构性缺陷和社会机理;第三,为谋长久之远,面对此缺陷又该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