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问题提出
在当前国家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如何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书以研究生教育的“管办评”分离为切入点,试图运用治理理论、组织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出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并聚焦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如何,发挥了哪些作用?(2)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有效作为的核心要素都有哪些?(3)国外相关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哪些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4)国外社会组织的组织制度、运行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等,对其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有效发挥作用都起到了哪些帮助?(5)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是什么,其组织职能等有哪些,它们在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6)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社会组织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理性的行为模式是什么?
一 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一切改革的核心要义和行动方向,都应该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开展,服务于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目标。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在该文件中,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当中,表明国家日益重视和强调发挥社会力量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方位战略部署,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详细论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再次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专门论述了激发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活力的多项具体举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多次提及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诸多方面的作用。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中,有关社会组织作用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政策根基。
透过以上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重大政策的文件可以发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各项事业治理包括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在国家层面达成共识,获得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可以预期,社会组织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必将会改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功能,从而改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权力分布格局和改革走向。在这些国家重大政策的文本表述中,无论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还是具体到“发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组织在质量标准制定、跟踪评价、咨询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均面临着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即这些政策如何真正落实的问题,进而涉及社会组织到底在哪些方面、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本书认为,只有从学理角度探讨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使之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才能在实践层面做到有的放矢、有序推进,这也是本书问题开展的逻辑起点。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明确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本书选择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作为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基于多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各国学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教育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我国而言,在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进程中,社会组织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和地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社会组织自身是否已经具备承接政府职权的能力和条件,它们今后在哪些方面、如何发挥自身功效,去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要想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要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剖析,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它全面参与到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动当中来,有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同时,研究生教育治理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研究命题,选择切入点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整体还不成熟,特别是长期关注和服务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组织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是本书研究的关键。为此,本书关注的问题为我国有哪些社会组织长期参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治理活动?它们参与的范围、程度如何,发挥了哪些作用?它们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方式都有哪些?制约其行为方式的核心因素都有哪些?与其他主体之间如何划分权力边界?此外,目前国外类似的社会组织如何在本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发挥作用,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国外社会组织在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动中去规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组织应从哪些方面,采取何种行为模式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本书将逐步进行深入系统阐释。当然,本书并不是为了归纳或总结出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几种固定行为模式,而是为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新理念、新思维、新路径。本书认为,基于“管办评”分离的角度,去探讨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不同的行为模式,才能真正有助于发挥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才能加快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
三 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创新型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和期望。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全面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认清肩负的神圣使命,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加快推动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也持续助推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理论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体系,其治理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进行权力博弈、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资源、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心在于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层面上获得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教育治理格局,才能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为此,必须明晰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责任边界、提升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发挥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能力,保障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40余年特别是近十多年的规模发展,正式进入以质量和内涵为主题的“质量时代”。[9]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既需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更需要研究生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端人才聚集器、国家科技创新倍增器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器的作用。
本书从学理角度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地位缺失、作用失灵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该问题的缘由,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理论。构建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助于拓展我国社会组织服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范畴。从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现实困境出发,阐释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举措和实然行为,有助于明确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为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理论参考。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动,是实现教育范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转变的具体表现,是启动和激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民主化的本质要求。它既能够推动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为实现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做出贡献。
(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实现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突破,需要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到底哪些社会组织能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有所作为,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这些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效果等,是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书以当前我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对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有关研究生教育职能转移过程中如何界定彼此责任边界、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及如何开展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构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满足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并切合我国社会组织实际的行为模式,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有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更好地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美国、法国、英国三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进行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国外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价值取向、运行模式、与政府的责任边界和权力分配等,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现实经验。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践层面探讨它们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现实针对性较强,能为它们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可供参考的具体建议;同时,通过分析它们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发展目标、组织定位、运行模式、管理体制、行为方式与外部环境等内容,寻找出制约我国社会组织为研究生教育治理提供服务的关键因素,深入剖析深层次缘由,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帮助我国社会组织精准定位,使之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