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管理,改变世界的力量
观念很重要,它们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想想哥白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和达尔文这些终极的颠覆性创新家。观念左右了我们的人性,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商业世界中,观念同样重要——从史蒂夫·乔布斯到蒂姆·伯纳斯-李,从谷歌到苹果,新的思想家和新的观念对我们现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起挑战,甚至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个观念,可以改变整个产业;而诸如持续改善、平衡计分卡(1)等观念,则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法,引领着企业的发展。
管理也很重要。在一些地方,嘲笑管理已成风尚。比如,你去问问英国人,他们的国家卫生服务有什么问题,他很可能会告诉你,那儿的管理者和管理顾问太多,医生和护士却人手不足。经理是替死鬼,是组织中出现过激行为、失误和效率低下问题的替罪羊。
然而,现实情况是,顺利完成工作得靠管理。一旦你跳出一两个人一起工作的环境,你就需要某种形式的管理,这是必然的。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到今天,管理的要素(从组织行为到供应链管理)直接决定了组织的成败。
就因为管理无处不在,我们才会如此轻易地忽视了它在20世纪取得的进展。人们通常不把管理当成学科。不久前,经济学也遭遇过类似的命运。人们嘲笑管理界最新冒出来的流行语,认为它们肤浅又“自命不凡”。但是,管理其实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正如你将在《管理百年》中看到的,在100年前,我们身处科学管理的奴役之下。而自此以后,我们便开始奋力前进。在过去的10年中,管理的一大成就,就是承认管理乃是一项基本的人类活动——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人们很容易低估管理观念在这一进程中的影响力,诸如“授权”(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情商”(普及于20世纪90年代)等概念,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不过,从用秒表管理绩效的做法到科学管理,我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类似霍华德·加德纳(2)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观念,为我们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不妨再想想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影响,他是Thinkers50(www.thinkers50.com)排行榜中顶尖的管理思想家。克里斯坦森在商业世界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创新者的窘境》中,他考察了为什么企业总是难以应对市场里的激进创新。这本书向整整一代的管理者介绍了颠覆性的技术和颠覆性的创新观念。
最近,一些观念使我们对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进行了重新评估。比如,大多数(至今也仍有许多)管理者相信,恐惧和贪婪是激励人的两种主要杠杆。但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3)一书中探讨了“激励”这一古老主题,并指出,我们需要放弃没用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因为人更倾向于将自己所爱的事情视为事业。
变革的催化剂
管理观念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这些观念是让未来更美好的催化剂。管理观念不光跟商业有关,还能改变更广阔的世界。中国的持续发展需要卓越的管理。从建造金字塔到把人类送上月球,管理一直是驱动人类努力前进的核心力量。今天,最优秀的管理观念可以解决世界面临的许多挑战——减少世界贫困和犯罪,创造更有效的医疗保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财富模式。
例如,最近几年,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把他的管理观念应用到了医疗和教育领域,展现了开明的管理思考将如何解决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韩裔教授W.钱·金和他的美国同事勒妮·莫博涅,合著了畅销全球200万册的《蓝海战略》。他们的观点已经为世界各地的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国家政府所接受。例如,2010年,马来西亚政府掀起了国家蓝海战略的第三次浪潮,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住房和自来水。马来西亚时任总理纳吉布·敦·拉扎克公开表示,好几个政府计划都证实蓝海概念大有裨益。
观念改变世界。乔布斯以他的观念和产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已故的C. K.普拉哈拉德也以他的观念和《金字塔底层的财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向企业发出挑战,要它们寻找商业方案,解决全球最穷苦民众所面临的问题。
举个例子,2010年8月,维贾伊·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和克里斯汀·萨卡(Christian Sarkar)在博客上邀请设计师用300美元设计一套住房,由此掀起了一场为世界穷苦人再造住房的运动。
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琳达·斯科特(Linda Scott)也在探索如何让企业与人道主义组织合作,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提供改变生活的健康项目,同时实现企业的目标。斯科特介绍了宝洁公司的帮宝适纸尿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联手活动“买一赠一”:只要买一包纸尿裤,就赠送一份针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破伤风疫苗。这场活动于2004年12月启动,迄今已派发出3亿剂疫苗,保护了全球26个国家的1亿名育龄妇女及其新生儿。
新观念和新方法是推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观念,在繁华盛世可以锦上添花,在挑战时刻则有着更重大的意义。新思维是经济衰退的最佳解药——无须裁员。组织在此刻最需要的便是全新的自我组织方法,需要的是卓越的管理。
最佳实践
在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自《管理百年》首次出版以来的10年里,对管理者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管理者必须更加具备全球视野,必须更加擅长团队合作,还必须依靠新技术、围绕新技术,不断学习管理。然而,有一点仍值得指出,那就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中国到欧美,全世界各地的精英管理者,都立足于自身企业考虑问题。凡是那些最成功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细枝末节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懂得,任何组织都要依赖人来完成奇妙的事情,这超越了使命的召唤。
在采访沃达丰公司(4)CEO(首席执行官)维托里奥·科劳之前,我跑到了一家沃达丰公司的专卖店,询问销售助理对本公司的老总是否有所了解。“当然了,他经常来呢。”她回答说。沃达丰是一家大公司,但CEO却能挤出时间来视察专卖店。“CEO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容易生活在泡沫里——我们只搭乘英国航空公司的班机,只穿梭于机场贵宾室、总裁会议室,只跟其他老总聊天。但不断在个人生活和商业生活中学习新东西,才是我的挑战。”科劳对我说。
同样,我也采访过河之洲零售连锁企业(River Island Retail Chain)的CEO本·刘易斯(Ben Lewis)。他在自家连锁店里工作过,知道门店如何运作。他认为,只要给他45分钟的时间观察,他就能评估一家门店的绩效,找出它存在的问题。他经常这样做。刘易斯每个星期都要去视察门店。他接受采访那天是星期三,那时他已经视察了布伦特十字购物中心(Brent Cross),下午晚些时候还将动身去特拉维夫白城(White City)。在此前的一星期里,他每天都亲自视察门店。“我必须具备观察产品的能力。走进店里,我要对它运营得是否正常有个判断,如果哪里不对要知道怎样修正。”他说。除了亲自视察零售店,还有一些替代的做法,如访问在线博客、员工聊天室等。“我总是渴望得到更多信息。我查看客户评论,跟店长聊天,跟朋友以及朋友的孩子聊天,跟在试衣间工作的员工聊天,跟采购团队讨论他们收集的信息。”
这些领导者如此关注企业现状。他们了解自己的企业如何运作,企业的一线员工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了解现状”的重要性不光体现在零售企业。我曾问过富士通公司的一位董事是否还记得自己第一天到公司上班的情形。那是30年前的事情,所以这对人的记忆力是个考验。他停顿了一下,想了想说:“哦,我记得。公司派我到一家银行工作,那家银行是富士通公司的客户。在那里我分不清谁为银行工作,谁为富士通公司工作。后来我一直倡导这种做事风格——要和客户紧密合作,因为我们需要理解客户的需求,理解客户的业务。”
究其根源,管理很简单。但管理的核心,却是最难掌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