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纵横谈:名人与轶闻的历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科技经济名人(1)

鲁班

(约前507~前444)姓公输,名般,又名盘,因为般和班读音相同,所以又名鲁班,春秋末期鲁国的著名工匠、发明家。鲁班出身于一个工匠世家,从年轻时起就跟随家人参加土建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土木工程的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留下了许多种发明创造。在兵器方面,他发明了攻城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拒”;在建筑方面发明了立体石质九州地图;在机械器具方面发明了机动的木马车、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锁等。他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在木工方面的成就。他发明的曲尺、墨斗、刨子、锯子、凿子、铲子等木工工具,将当时的工匠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将木匠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他一直被奉为木工始祖。

扁鹊

(约前401~前310)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他年轻时跟随当时的名医长桑君学习医术。学成后不辞辛苦,周游列国行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后来当他在秦国行医时,被秦国的医官李醯派人杀害。扁鹊大胆地挑战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巫术可以治病的观念,不断地用高超的医术来揭穿巫术把戏,为使医学摆脱巫术迷信、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大诊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把中药制成丸、散、膏、丹、汤剂等品类也是他的创造。他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医学家,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后来的中医都尊他为祖师。扁鹊的医学理论,被后人整理成一部医书,名叫《难经》,是中医学的宝贵文献。

李冰

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详。战国后期的水利专家,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当时的成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李冰到任后,组织了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和儿子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建造了都江堰,不但消除了困扰成都人民的水祸,而且还巧妙地治理、利用了河道,使之得以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都江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十多个县的农业生产面貌,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富饶粮仓。都江堰虽然修建在两千多年前,但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蔡伦

(?~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他于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总结西汉以前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于元兴元年(105)改进了造纸术。他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既解决了过去造纸原料不足的问题,又降低了造纸成本,而且在工艺上也比以往的造纸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使造纸从此成为独立的行业,纸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纸术也因此成为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刘歆

(?~23)字子骏,西汉末年人,汉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学者。他出身于西汉皇室宗亲,其父刘向是历史上有名的学者。汉成帝时,他曾和父亲一同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父亲去世后,他统领校书工作。王莽篡权,刘歆被任命为右曹太中大夫,很快又提升为羲和京兆尹,也就是天文官。刘歆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体现在三统历的编制和《三统历谱》的写作上。刘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岁星超辰规律的宝贵尝试,为人类在思想上实现天文学从神学向科学的伟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统历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较完整的天文著作,已经包含了编制历法的理论、基本的恒星位置数据、五星等的常数和位置的推算方法以及节气、朔望、月食等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张衡

(78~139)字平子,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他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并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他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浑天理论,建造了“浑天仪”,利用漏水转动和浑象联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他创制了一种叫做“瑞轮荚”的机械日历,同样利用漏水转动和浑象联动来表示日期,显示月亮的圆缺变化。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他的天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灵宪》和《浑天仪图注》中。此外,他还制造过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并著有数学名著《算罔论》。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衡同时也是汉代知名的文学家,他既擅长散体大赋,又开创了抒情小赋的体制,是汉赋发展史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

华佗

(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针灸科等,曾游学徐州,行医足迹遍及现在的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后来为曹操所杀。华佗在医学史上首先采用了以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将外科手术的范围空前地扩大,同时也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还是体育疗法的创始者,创造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熊、鹿、猿、鸟的动作而保证血脉通畅,使消化能力、加强,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华佗对后世的中国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在当时被称为“神医”,而且被历来的医家推崇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

(约150~219)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自幼便酷爱医学,拜当时的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获得了他的真传,青年时代便声名远扬,曾被推作孝廉。张仲景倾毕生之力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理、法、药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临症诊疗专著,全书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张仲景科学地概括了外感发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综合症状,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辩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伤寒杂病论》也对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科、儿科、急救等40多种病的病理、治疗作了详细分析。中医学发展到张仲景时,已经具备了诊断、用药的严谨法度。由于张仲景在中医诊断治疗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称为“医圣”和“方剂学之祖。”

马钧

生卒年不详,陕西扶风人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制造专家。他简化了当时织菱机复杂的构造,创造出一种只有12个踏板的新型织机,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工艺水平。他改革旧的灌溉工具,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不但使用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连续提水,使得引水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他还制造过军事上攻城用的转轮式发石机,能够连续发射砖石,可以打出几百步远。由于他在传动机械方面的成就和造诣,人们称他为“天下之名巧”。

葛洪

(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晋代著名的炼丹家。他曾经在东晋建立后立了一些战功,做过一些低级官职,后来便一直在广州罗浮山专心修道炼丹,著书立说,一直到老。葛洪是我国古代炼丹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化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抱朴子》是我国现存较早又较完整的一部炼丹术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问题,并记载了铅的可逆性变化。书中记载的矿物质也比前人增加了许多种类,使得化学研究的范围空前地扩大了。他在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在《金匮药方》中,对许多传染病如天花作了详细的记述,对肺结核的传染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还记录了治疗狂犬病的办法,初步体现了医学中的免疫思想。此外,他还有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和笔记《西京杂记》传世。

刘徽

生卒年与出生地不详,大约生活在3世纪的魏晋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割圆术”,完善了圆周率的算法,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从而开创了圆周率研究的新阶段。他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提出了计算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也被称为“重差法术”。他的著作有《重差》,《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等。《九章重差图》现已失传,《重差》流传到现在,就是著名的《海岛算经》。这些著作以其精深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对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祖冲之

(429~500)字文远,河北涞水人,生活在南朝的宋、齐两代,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在数学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7位之后。这一成果直到一千年以后才被15世纪的阿拉伯国家的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维叶特超过。他还对球的体积计算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出了“等高处截面积相等,则二立体体积相等”的结论。这一结论比西方也早了一千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的《大明历》第一次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法。这些在历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幼年受葛洪的影响,立志修仙学道,在37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炼丹修道。他知识渊博,在药物、天文、地理、冶炼、生物、数学方面都有研究。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方面。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共收集药物730种,比《神农本草经》多出一倍。他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作了校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新搜集到的药物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逐一的鉴别和补充,而且按照药物的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蔬、米食6类。这种分类法在药物学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还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统一细分了秤量药物的斤两标准。这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之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郦道元

(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曾经先后在平城、洛阳等地任过御史中尉等官职,还做过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官。他为官执法清明严峻,使豪强惧怕。北魏宣武帝孝昌三年(527年),他在去关中任关右大使的途中被人暗害。《水经》是汉代桑钦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文字非常简略,也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叙述清楚。郦道元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并参照古代的地图,在《水经》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经注》。这部著作不但详细记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记述了每条河流流域内各种自然、人文情况,如地质、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与神话传说等等,并做了全面的研究。《水经注》不但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而且全书文字优美,笔调清新,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贾思勰

生卒年不详,齐郡益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北魏时期人,当过高阳郡的太守。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成书于533~544年,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涉及土壤工作、栽培技术、选种留种技术、畜牧兽医、桑蚕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藏、野生植物的经济利用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是对我国农业技术的一次重要的总结和发展。贾思勰在我国农业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重要作用。

孙思邈

(约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的医学家。他一生不图名利,坚持在民间医伤治病,用毕生精力写成了两部医学巨著《急备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第一个主张把妇科、儿科从医学中独立出来,并赋予了相应的内容。他最早重视采药的季节,并把各地所产的各种药材列出来,以供人们按时采集。鉴于他对医药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药王”。这两部书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孙思邈在化学领域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