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三阴传经直中辩
一日,问于雷溪郊倩程师[43]曰:世俗谓三阴传经为热,直中为寒,然乎否乎?师曰:不然。六经之为寒为热,皆本经所自具之气体之分量,非关外邪之能变革之增减之也。其间或有经体本属热而反得寒,乃其人本经素有伏寒根柢,传邪至此,伏气得挟之以呈形,若平人则无此矣。亦有经体本属寒而反得热者,乃邪气闭遏,传经不到所致也,彼强不致阻留,我界不受其焰虐矣。如太阳一经,标热而本寒,邪入之而发热恶寒者,非另有寒热之邪,亦非邪入之而另生出一番寒热也,乃触动本经之气使然耳。以触动本经之气故恶寒发热,犹之触动本经之络则头痛脊强,其理一也。阳明一经,标本俱热,故邪入之有热而无寒。然 《伤寒论》中所列阳明寒证不一:如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44];又云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45];又云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46];又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47];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48];又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49];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50]。凡此诸证,皆属本经自有其伏气,传邪至此,触动其根柢,虽当热而不热,反见寒症耳。以此上泝[51]太阳,若真武汤、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及甘草干姜汤、茯苓四逆汤等症,种种不一,岂非本经向有伏寒,一经新邪触动,阳且变为阴,故有寒而无热乎?至若少阳,属半表半里,邪入之,触动本经之气,则为往来寒热。本经若无所伏,则可治以小柴胡汤。倘如本篇所云伤寒五六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52],入阴则必为寒而不为热可知。何以据之?如本篇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表半里也。虽脉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53]。细玩其文,唯其为阳结也,故云得屎而解,盖从阳治之而用大柴胡汤也。设此时而为阳去入阴之纯阴结,则必从阴治之,而得温而解无疑。仲景虽未指出,而见之于脉则曰沉紧,沉为在里,紧则为寒也。夫以邪传三阳之经,一或禀有伏寒,客且触之而从主化,况以三阴经之标本俱寒,岂有传经至此而寒反化为热之理哉?然则 《少阴篇》中三大承气证,厥阴经中一小承气汤证,胡为乎来也?曰唯其不传经致此也。《阳明篇》中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54]。缘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正阳用事,有热无寒。云居中土者,犹言宅中而图大[55]也;曰万物所归者,犹言五脏六腑皆奉其正朔[56]也,不惟从前传来之太阳尽去其寒而归于热,即从后未传及之少阳与三阴亦皆尽去其寒而归于阳明之热也;曰无所复传者,犹言跓跸[57]临此,六经已不檄[58]而定,虽有未传到之三阴,亦不复传到其界,而触动此经之阴寒矣。余故曰三阴之热证由不传经所致者此也。然在太阴,与阳明为表里,配帝作后,何妨于热?厥阴,从所不胜来,尚为微邪,且有少阴一经为蔽障,虽从阳明之热而不为剥肤[59]。唯少阴以水见土,一旦革去其寒,而以其热供币赋。少阴属水,本有寒无热,其热乃煎熬肾水而成海枯井竭,有立尽之势,此时望 “传”之一字何啻大旱云霓?故以大承气急下之,大破阳明之堡护,使经得传则愈,盖经传则凡经之属热者自安其热,而经之属寒者得返于寒,故愈耳。以此言之,传经非热也,三阴之有热证,乃阳明入腑而不传经所致也。直中非寒也,直中之寒亦必自太阳始,在太阳亦必先中荣卫而微见表证,如发热、背恶寒之类。此时治法,宜从 《太阳篇》中云证[60]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唯不知温经而误用他药,以致亡阳厥逆顷刻而作,遂名之曰直中。其实非直中也,原从太阳经传来。若不因于传经者,乃三阴自病,或中寒所致,此属内因,与风伤卫、寒伤荣伤寒之属外因者何涉?伤寒之阴证必待传经至此,方成不治。故少阴、厥阴死症多在六七日上,以从前漫不经意于温,六七日邪传至此,温之灸之,已无及矣。缘其人肾虚有寒,伏在平素,一遇伤寒经传至此,遂成脏厥也。何谓脏厥?《伤寒论·厥阴篇》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随续一篇云: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夫以脏厥之证必待七日方见,使为直中,则旦发夕危,否则六七日前病者亦能觉察,急急从事于温,何至延捱六七日方见吐利四逆、发热躁烦等证而死哉?故知三阴之寒证皆传经之寒,非直中之寒。直中之寒,内因也,非外因也。学者打破此间疑障,用攻于阳明既入腑之时,则三阴自不死于热,用温于三阴未到经之前,则三阴自不死于寒。世人于阳明入腑之证,知用攻者多矣,而于三阴未到经之前,厥逆等证未具时,辄用温者几人哉?唯其知直中之寒,而不知传经之寒,故迁延至于六七日,而成其脏厥之证,至此则有阴无阳,虽仲景再来,徒增浩叹[61]耳。
[1]徧:同 “遍”。《说文解字·彳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徧,字亦作‘遍’。”
[2]属 (zhǔ煮)文:撰写辞章。属,连缀。
[3]士能精一艺……犹仕也:语见戴良 《丹溪翁传》。及物之仁,《二程遗书》卷十一:“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物,指他人。
[4]阳燧:古时用以燃艾取火的铜镜。
[5]方:比拟。
[6]冬余:冬天。《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7]季妹:年龄最小的妹妹。
[8]佥 (qiān千):全都。
[9]许世子故事:《左传·昭公十九年》载许国世子进药于国君,未尝药,国君死,许国世子被认为 “弑其君”。
[10]矜气:自大自尊的神态。
[11]德色:自以为有恩于人的表情。
[12]更仆不能数:数不胜数。典出 《礼记·儒行》。
[13]以矢勿谖 (xuān宣):以志不忘。矢,约誓。《尔雅·释言》:“矢,誓也。”谖,忘记。
[14]飏言:扬言。飏,语疾而声大。
[15]华胄:显贵后世之家。
[16]班左:指汉代班固与晋代左思,皆善辞赋。
[17]国华:国家之俊杰。
[18]世瑞:世间之祥瑞。
[19]旁:广。
[20]乂 (yì翼):才德过人的人。
[21]金马门:汉代宫门之一,为学士待诏之处,门前立铜马,因称。
[22]凌云之欢:指皇帝的赏识。
[23]论病……知政:语本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24]仳 (pǐ痞)离:离别,指病重将死。
[25]焯 (zhuō桌)然:显明貌。
[26]而:如果。
[27]属:同 “嘱”。宋代陆游 《北窗试笔》诗:“属儿善藏之,勿使俗子见。”
[28]内家:内人的家,即岳父家。
[29]王道:王道之药,即平和之品。
[30]荷鼻:荷叶的蒂。
[31]伤寒若吐若下……茯苓桂枝术甘汤主之:语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鞕:同 “硬”。《玉篇·革部》:“鞕,坚也,亦作 ‘硬’。”
[33]伤寒吐下后……久而成痿:语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4]少阴病……时时自冒者死:语出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5]阳气者……冒明:语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6]清明在躬:典出 《礼记·孔子闲居》。清明,清明之阳气。躬,身体。
[37]耆:原作 “蓍”,据文义改。按原书 “黄耆”多有讹作 “黄蓍”者,今据文义改,后仿此。
[38]舌胎:舌有苔。胎,舌苔。
[39]一齐众楚:《孟子·滕文公下》载楚国大夫欲使其子学习齐语,“使齐人傅 (教育)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吵嚷乱说)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喻一人持正确意见,但其他人喧哗非议,终不能有所成就。
[40]班:通“(辬)斑”。《说文解字注·文部》:“斑者,‘辬’之俗……又或假 ‘班’为之。”
[41]大汗出……四逆汤主之:语出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2]若:此。
[43]郊倩程师:程应旄,字郊倩,清初医家,新安 (今安徽徽州)人,著有 《伤寒论后条辨》。
[44]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阳明病……水谷不别故也: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6]阳明病……攻其热必哕: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7]脉浮而迟……四逆汤主之:语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8]若胃中虚冷……饮水则哕:语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9]阳明病……小承气汤主之:语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0]明日不大便……与承气汤也: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1]泝:同 “溯”。《玉篇·水部》:“泝,逆流而上也。”
[52]伤寒五六日……阳去入阴故也:语本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3]伤寒五六日……得屎而解:语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54]问曰……此为阳明病也: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土”作 “主土”二字。
[55]宅中而图大:居于中心而谋划四方。典出汉代张衡 《东京赋》。
[56]正朔:一年的第一个月为 “正”,一月的第一天为 “朔”。我国古时政权更迭,新朝常以改正朔、颁历法宣示其正统地位。
[57]跓跸:即驻跸,皇帝外出途中小歇。
[58]檄:古时官府文书之一,用于声讨或征伐。
[59]剥肤:灾祸及身。典出 《周易·剥卦》。
[60]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 “病形”二字。
[61]浩叹:长叹,表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