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挖掘与创造痛苦
显性需求伴随着痛苦产生,发现了痛苦就发现了需求。但藏在隐性需求中的痛苦不被感知,如不能让人们感受它,隐性需求就永远不会变成显性需求。
本节讨论如何把藏在隐性需求中的痛苦挖掘出来。
1.9.1 找到痛苦的根源
人的痛苦来自哪里?
痛苦来源于比较,将所得和期望做比较会产生对现状的态度,当足够满意时就感到快乐,当不够满意时就感到痛苦。
假设你是一个10岁孩子的爸爸。周末晚餐结束,厨房里有一堆“嗷嗷待洗”的碗。你把孩子叫到身边,说:“宝贝,帮爸妈把碗洗了,奖励你10块钱。”孩子欣然接受,洗完之后找你领奖。你打开钱包,发现零钱只有8块。奖励从期望的10块钱变成8块钱,孩子有些不高兴。同样是奖励8块钱,假设一开始你说的是“宝贝,帮爸妈把碗洗了,奖励你5块钱”,结果也许会不同。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报酬,为什么有人感到快乐,有人感到痛苦?差别在于期望不一样。期望比所得多时就可能痛苦,反过来就可能快乐。
把所得除以期望得到的结果就是满意度,即满意度=所得/期望。
从上述公式中不难看出,要想提高满意度,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提高所得,二是降低期望。一些电商企业在快递包裹中给用户赠送很多精美的小礼品,就是在提高用户所得,而礼品的清单不会提前告知用户,就是避免提高用户期望。某坚果品牌随包裹赠送给用户的小礼品如图1-17所示。
图1-17 某坚果品牌随包裹赠送给用户的小礼品
我在给轮式人工除雪铲写宣传语时,使用了“5个人的活,1个人干”,而不是实际估算的“10个人的活,1个人干”,目的之一就是降低用户期望。用户在使用时发现实际效率比期望的还要高,其满意度就会提高。
让所得更多,让期望更少,从而获得更高满意度的方法,在互联网思维中叫超出用户预期[2]。相反,让所得更少,让期望更多,让满意度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状态叫挖痛。
1.9.2 打破所得与期望的平衡
不同的人对满意度的要求不一样。那些知足常乐的人在满意度很低时,依然能保持快乐;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在达到很高的满意度时,才会感觉不到痛苦。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所得和期望之间的平衡。
在未达到平衡时痛苦,接近平衡时痛苦消失,超过平衡时快乐,当习惯了新的平衡,就会回归常态[3]。挖痛就是破坏这种平衡,让人们的满意度降低到他们不能接受的状态。
如何破坏平衡?有两种基本方法:让所得更少和让期望更多。
如何让所得更少
在正常营销行为中,不能拿走他人所得而不做任何补偿。故意让他人遭受损失是违法行为,不是营销行为。
如何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达到上述目的呢?答案是让人们产生损失感,而非有真正的损失。其实每个人都活在主观认知的世界里,很多东西,当人们自认为拥有时,人们的内心就会得到满足和快乐,与客观上是否真实拥有并没有关系。拿走这些东西会使人产生损失感而痛苦,而制造损失感的人不违反法律。
也许有人会认为,让别人感受到痛苦并不道德,但是要想把隐性需求变成显性需求,就需要感知到痛苦的存在。人只有在痛苦时才会行动,要想获得更好的生活,就需要行动。是否道德要看在制造损失感时是否存在欺骗行为。
有时,人们感受不到痛苦,是因为不明真相。获知真相,就会产生痛苦。例如,在薪酬方面,保密制度对大多数企业和员工来说有诸多客观益处,所以大部分企业的薪酬并不完全透明。
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勤恳工作了5年,公司里像你这样的老员工并不多,老板一直很看重你,同事也很尊重你,在薪酬方面,你自认为应该是同级别员工中比较高的。你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每天快乐地上班、下班,认真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但是,某天你无意中看到一张工资表,发现真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很多后加入公司的员工的薪酬都比你高,甚至公司最近新入职的一名员工的薪酬也比你的高。
你怒气冲冲地跑到人力资源部表达不满。他们的解释是这几年整个行业的人力成本增长很快,现在招聘时的薪酬标准比你入职时高得多,如果以你入职时的薪酬标准招人,根本就找不到满意的员工。
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是你再也找不到过去的那种满足[4]了。因为真相是,你并不拥有自认为的较高的薪酬,甚至会认为同事的尊重、老板的看重都不是真的。你突然发现你的所得变少了,你不再满意而是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5]。
如何让期望更多
不少人都听过两个业务员到非洲卖鞋的故事。他们来到非洲,发现非洲人都不穿鞋。一个业务员认为非洲人不穿鞋,没市场,而另外一个业务员则认为,非洲人都没鞋穿,市场潜力巨大。后者应该是明白可以让用户产生更多期望,实现挖痛来确认需求的。
我有一位客户提供互联网养车服务,借助互联网,让用户直接在线上完成诊断、比价、预约、支付、评价等工作,并与线下保养服务实现无缝对接。这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养车O2O模式,通过建立线上平台和线下轻资产连锁网络,整合供应链,砍掉中间环节,实现养车自主、透明、高效和高性价比。其做到了“养车方案自主选择”,并努力实现“优于4S店的品质,节省30%的费用”。
如果你以前一直在4S店保养汽车,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一种“服务品质比4S店好,费用还能节约30%”的新型互联网养车方式,那么你有何感想?是否有种知之恨晚的感觉?在下次保养汽车时,如果还要被迫去4S店,那么你可能感到痛苦,因为你的期望更多了。
挖痛的经典小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
如果在和尚看来梳子只是用来梳头的,我们就很难把梳子卖给和尚。但是如果我们能让和尚明白梳子还有更多用途,如可以按摩头皮,延年益寿;可以在开光后送给香客,为香客祈福;也可以作为寺庙的纪念品,让香客带回家,为寺庙做宣传,那么我们让和尚购买梳子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为和尚对梳子的期望更多了。
在实际操作中,让所得更少和期望更多两种方法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同时使用,因为在逻辑上这两种方法具有连贯性。当试图让所得更少时,往往同时会让期望更多,反过来亦是如此。
例如,当告诉那些自认为拥有的人他们其实并不拥有的真相时,他们在感觉所得变少了的同时会产生更多期望。反过来,当产生更多期望时,他们会慢慢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所得很少。
再回顾一下配音服务中介网站,如图1-18所示。
图1-18 配音服务中介网站
该页面在阐述优势时,使用“without expensive”(不贵)让用户产生更多期望,也会让曾经采用其他“expensive”(贵)方案的用户意识到之前的所得变少;同样,“free”(免费)会让用户意识到以前的方案“not free”(不免费);“in less than an hour”(1小时之内)会让用户意识到以前的方案“more than an hour”(超过1小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1.7节中提到,部分网站省略的挖痛确认需求步骤,本质上是隐藏在提出优势方案步骤中的。
让所得更少、让期望更多,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使用,目的都只有一个,即拉大所得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让满意度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打破原有的平衡,使痛苦产生。
注意:反过来,想安慰一个正在痛苦的人,需要做的是让他感觉自己的所得更多,让他的期望更少,缩小所得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1.9.3 唤醒被遗忘的痛苦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当痛苦被遗忘时,显性需求就会隐藏起来变成隐性需求,此时需要唤醒被遗忘的痛苦才能再次确认需求[6]。
下面是汽车销售人员与用户的一段对话,我们来看汽车销售人员是如何唤醒被遗忘的痛苦的。
汽车销售人员:先生,您开的这辆车有七八年了吧?
用户:是的,不过还行,虽然有点旧,但是还能开。
汽车销售人员:也就是说您目前没有买新车的计划?
用户:是的,还能凑合一段时间。
汽车销售人员:这辆车的油耗是不是很大?
用户:是的,每次加满油箱都跑不了多远。
汽车销售人员:那使用成本很高了?
用户:嗯,每个月加油花不少钱呢!
汽车销售人员:车龄对车的可靠度有什么影响呢?
用户:好几次下班回家打不着火,还有开到半路抛锚的情况,坏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出个远门都提心吊胆的。
汽车销售人员:您太太有自己的车吗?
用户:没有,她也使用这辆车。
汽车销售人员:如果她在开车带孩子出门时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您一定会很担心吧?
用户:是,看来有必要考虑换一辆新车了。对于买一辆新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油耗大、打不着火、半路抛锚这些痛苦曾经发生过,但是在问题被临时解决之后,痛苦也就被抛到脑后了。汽车销售人员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唤醒这些被遗忘的痛苦,让用户重新感受到痛苦的存在,而购买一辆新车无疑是解决这些痛苦最好的方案之一。
1.9.4 引发想象体验痛苦
人们完全可以靠想象感受到类似真实的体验,就像小时候在听鬼故事时心跳加速、头皮发麻一样。三国时期就有人望梅止渴,这靠的就是想象。如果你现在正口渴难耐,那么请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
话说,曹操在带兵攻打宛城的张绣时,经过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下令就地挖井,始终未见一滴水。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方一个小山包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士兵们听了直流口水,个个来了精神,加快步伐,最后终于到达有水源的地方。
另一个关于想象和心理暗示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死刑犯在被蒙上双眼后,有人在他耳边说:“你要接受的刑罚是缺血死亡。”随后那人用一片树叶在死刑犯的手腕上轻轻一划,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任何伤口。与此同时,那人有将向下滴水的容器放到死刑犯手腕旁,使其能听到水滴的“嘀嗒”声。一天后,这个死刑犯果然死了,尸体表现为缺血而死的症状,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出过血。如果故事是真的,那么这个实验真是过于残忍,但故事重点是想说明仅凭想象就能达到真实的效果。
下面有一段保险销售人员与女企业家之间的对话,我们来看保险销售人员是如何成功利用女企业家的想象挖痛的。
女企业家:“不买保险会死吗?”
保险销售人员:“不买保险不会死,但是如果会死,就会死得很惨。”
女企业家:“是吗?”
保险销售人员:“当然,不是你自己死得惨,而是依靠你的人会很惨。人死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但是活着的人失去依靠,他们的生活会陷入困境。保险是唯一能让他们获得最大保障的方法,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
这一番话引发了女企业家的想象,她头脑中出现当她遭遇不测时,亲人艰难困苦的画面,这勾起她对亲人的眷顾与关怀,使她产生了痛苦的感受。
下面是一个在网站上应用的案例,来自我的一位做互联网空运物流的客户。如图1-19所示,该网站使用“烦”“愁”“疯”3个小模块重点突出了使用传统空运物流服务可能遇到的痛苦:①货物不能按预期的时间搭乘航班起飞;②空运价格波动频繁;③货物层层转包,难以跟踪货物状态。
图1-19 互联网空运物流网站上的挖痛案例
访问该网站的人也许原本想找一家传统空运物流企业,在看到这些内容想象到可能面临的痛苦之后,很有可能考虑放弃传统空运物流企业。
注意:在这个案例中,访客的痛苦具体是想象到的还是被唤醒的,取决于其过往是否有类似痛苦经历。没有类似痛苦经历的是想象到的,有类似痛苦经历的是被唤醒的。
美白祛痘产品的销售人员常常会提供类似下面的信息来给用户挖痛。
如果不使用美白祛痘产品,皮肤就会越来越黑,而且脸上容易长痘;其他女性都在用,你的男朋友可能会嫌弃你皮肤不好;你和同事、朋友们在一起时会感到自卑,慢慢失去自信,最终影响你的事业和生活。
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一款美白祛痘产品的实际价值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长相变丑而失去一切,但是通过引发想象的确会让一部分人产生痛苦。
当年乔布斯不也是用了一句“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一起改变世界”成功挖痛当时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的吗?
在制造痛苦的感受时,引发想象可谓威力巨大。只要是正常人在被提醒时都会产生想象,此时想象力可能并不能受主观控制而停止。例如,当被要求不要想“大象”时,所有人的回答可能都是“做不到啊”,因为在听到“大象”两个字时,大脑的想象力已经开始工作了。
那么如何把现实中不痛苦的人带到想象的痛苦中呢?改变以下3个要素之一即可实现:身份、时间和场景。
例如,假设要卖一款戒烟产品给吸烟的人,我们尝试3种挖痛的方法,分别改变以上3个要素。第一种方法是改变身份,下面继续用对话的形式来呈现。
销售人员:“先生,请问您吸烟吗?”
吸烟者:“是的。”
销售人员:“您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吗?”
吸烟者:“当然,人人都知道。”
销售人员:“为什么不戒烟?”
吸烟者:“为什么要戒烟?吸烟挺好的,困时提神,愁时解忧。”
销售人员:“先生,您现在有孩子吗?”
吸烟者:“算是有了吧,我太太刚刚怀孕。”
销售人员:“那您一定感到很幸福。”
吸烟者:“是呀,快要当爸爸了。”
销售人员:“我想您一定会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爸爸。”
吸烟者:“是的。”
旁白:成功帮其改变身份,开始挖痛。
销售人员:“但是您知道吗?孕妇吸二手烟对胎儿有很严重的危害,二手烟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畸形、智力低下,严重的会导致早产甚至死亡。即使您坚持每次都到户外或阳台吸烟,也难避免将残留在头发、衣服上的二手烟带入室内,影响家人健康。先生,作为准爸爸,也许您应该考虑戒烟了。”
旁白:一位有责任心的好爸爸陷入痛苦之中。
读到这,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就一定能让他产生痛苦吗?当然不一定,痛不痛苦首先取决于他对新身份的认可程度,所以“有责任心的好爸爸”才有可能陷入痛苦之中;其次取决于他是否相信销售人员,以及是否已经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既能吸烟又不影响家人健康的解决方案。
下面尝试第二种方法——改变时间。
前面的对话内容一样,从这位吸烟者说“为什么要戒烟?吸烟挺好的,困时提神,愁时解忧”开始。
销售人员:“嗯,吸烟是挺好的,能提神醒脑,还能解忧愁,但这都是在年轻身体好时,到年龄大时,都是要还的。香烟中有大量致癌物质,吸烟者的喉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十几倍;吸烟与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多种癌症都有一定的关联;吸烟还会对人的心脑血管、呼吸道、消化道产生影响;烟龄越长,发病率越高。我身边的一位吸烟超过20年的朋友,最近终于不吸烟了。因为医生告诉他,再吸烟他的病就不用治疗了。”
旁白:不想到年龄大点时疾病缠身的人陷入痛苦之中。
最后再尝试一下第三种方法——改变场景。
还是从这位吸烟者说“为什么要戒烟?吸烟挺好的,困时提神,愁时解忧”开始,为了便于举例,这次假设这位吸烟者是单身男士。
销售人员:“请问,您现在有女朋友吗?”
吸烟者:“没有。”
销售人员:“您相过亲吗?”
吸烟者:“有,但是都没有成功。”
销售人员:“真是太遗憾了,您这么优秀,相亲没有成功也许跟吸烟有关系,很多女孩子对烟味很敏感,一定是被您发黄的手和牙,还有满身的烟味吓跑了。”
旁白:吸烟者不自觉地看了看手、抽了抽鼻子。
销售人员:“相关调研发现,超过70%的女性介意自己未来的男朋友吸烟。也就是说,吸烟让您在大多数女性面前吸引力变小了。所以,如果不想再单身,您就可以考虑戒烟了。”
旁白:一位不想因吸烟而单身的人陷入痛苦之中。
以上分别尝试了3种不同的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是否奏效,都取决于信任和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永远不要指望能说服所有人,也没有一个网站能做到100%的转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