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生活源于自然

这个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几分姿色,让世界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大自然的景色,让人想变成蝴蝶飞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游览一番。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的四季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秋天,树枝上的绿叶变成黄色,纷纷落下。给地上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踩上去发出“忮忮”的声音。天气漫漫变凉,让人感觉悲凉。街上也变的寂静了。也没有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冬天,最美的是下雪的时候了,它给大地穿上了新衣服,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白的。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天气虽然冷,但是孩子们还是那样高兴,打雪杖,堆雪人。看到他们。便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之所以喜欢雪,那是因为雪的纯洁,似乎让人一下子忘掉了所有的烦恼。变的开心了。

春天,树上长出了嫩绿的新芽,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早晨,打开窗户,闻到了雨后的清新,闻到了花儿的幽香,看到了鸟儿在树枝上欢快的歌唱,风儿吹过湖面,泛起层层微波。

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到处漆黑一片,但虫声打破了这宁静的夜晚。虫子打起了“交响乐”天空中,出现了一闪一闪的亮星星,看着这美丽的星星,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那皎洁的明月,看着这一切,进入了甜美的梦想。

大自然不光是四季美不胜收,它的景色到处都是那么的美丽。来到泰山的顶峰,看到这的景色,真的是好美。伸起手,似乎抓到了云,凉凉的,感觉好舒服。闭上眼,深呼吸,似乎闻到了大自然的气息。望眼看去,那一座座山印入眼帘,是那样的小。那就像是诗人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来到海边,看着这一望无际的海,吹着和煦的海风,忘掉了许多的烦恼。天空和大海相映,在天空下,人们尽情的冲浪,这时,大海泛起了层层大浪,波涛如怒,发出了”巨大“的响声。海鸥从海上飞过,似乎留下了痕迹。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大自然的景色是无法用语言能形容出来的,它的美用心才能去感受。

希望这大自然的这种美是是永久不灭的。

自然是文学的。知了是大自然的诗人,不知疲倦地歌颂着大自然;树林是大自然的作家,伸展着繁茂的枝叶描写着大自然。人类需要与大自然和平额共处,就需要去聆听自然、感悟自然。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这句话说来多少有些可怜、可笑。在我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教室的窗外对着的北教学楼建筑工地上,正不时传来金属建材的撞击声和电钻声,一批砖石正码放在我们的窗下,遮住了那几棵灰扑扑的小树,于是这最后一点“自然”,也被淹没了。

很多人生活在城市里,一边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富足优越,却又一边抱怨着钢筋水泥堆砌的冷漠与隔阂,我也是其中一个。然而又真有几个能放弃繁华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

大自然,成了这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里,许多人一生无法企及的远方。

现在政府修改了节假日的安排,除了春节,又有“五一”、“十一”的长假。有了空闲又有了点儿钱,旅游便平地惊雷般火爆起来。有人说,许多富贵闲人都说“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嘛”,语气中透着些奢侈的味道。

去年“十一”,我们一家三口邀着几家好友,一起去了趟云南。出发前,我兴奋得整晚整晚睡不好,闭上眼睛就都是书本上描述的鸟语花香、高原奇峰。然而真正到了云南,便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风景点:孩子们迷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游戏设施,妈妈们每天构思穿哪套衣服摆什么姿势照相,父亲和各位叔叔们则一边辛苦地运输着妻儿,一边不断接听着手机里的长途电话,处理大小生意事务——在匆忙与喧闹中,自然不过是模糊的背景,就像相片里,有人有风景,但我们不在景中。

不觉沮丧起来,难道真是我们抛弃了自然,自然也抛弃了我们?

我曾经去探望一位病中的朋友,他长期住院,然而神采奕奕。我问他这其中的秘诀,他支起病体,要我扶他到后院走一走。说是后院,那不过是一方小水塘,在微风中荡漾着柔美的涟漪,有亲切的温柔之感。我眼前一亮,平时从不在意的平凡景物在此时竟异常地让人激动。他侧脸望我,笑着说,你看那边——一棵虬曲消瘦的树,有干无花,依稀是梅的样子,不是花期,它在缄默中有孱弱的美。“是谁种的?”我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与惊奇。他脸上只露出一丝经受了太多病痛折磨后平静释然的微笑:“不知道,只是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它开了,全医院的人都来看,有的站在病房门口,有的背着医生偷偷地跑来,只是想闻一闻花香。那一场花期,所有人都是幸福的模样。以前不懂不在意,现在才知道,这就是自然的力量。”那一刻,从他目光中闪动的温柔与幸福中,我找到了自然的地址。

其实城市里、生活中并非没有自然,而是我们缺少了发现自然的眼睛、感悟自然的心。只要胸中有山水,何处不风光?

既然注定要奔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寻找梦想,就不要一味遥想远方——一枝早绽的桃花,只要它美,它真挚,管它来自街心公园还是来自野外;一颗孤单的星辰,只要它笑、它闪烁,又何必深究它是否展露于被污染的夜空!一串柔美的涟漪,只要它纯,它清澈,又何妨它是在水泥圈住的湖心荡漾!

我站在这城市的高楼上推开窗,让微风吹在脸上,看静静沉落的夕阳,我闭上眼睛总能看到远方——别说我太阿Q,我真的感到了一叶知秋的幸福。

看到过陡峭山顶上生长着的松树吗?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时,心里充满了惊奇,更感慨于自然的顽强。当风吹遍山坡时,一粒种子不幸降落于最陡峭的地方,没有肥沃的泥土,没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然而它扎根了,而且长得很茁壮,这大概便是适应的结果吧!

“适应”,区区二字,却包含了无尽的挣扎与煎熬。适应的过程不言而喻。庞大的恐龙曾称霸地球,却因为环境变迁难以适应而灭绝。适应,便是生存发展;不适应,便是灭绝。自然的选择简单而残酷,然而,尽管艰难,大多数物种还是选择了适应,毕竟,生存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吧。

选择了适应,就要等待,等待着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有了这漫长的等待,猿变成了人;有了这漫长的等待,人类变成了地球的主宰。没有人能预料下~步的变化,只是有了太多的教训,在变化之前就选择了适应。明天,也许会沧海变桑田吧。自然界在不停地变化,选择适应者也在不停地适应。不能停步,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_体的,生存下了,才谈得上发展;而只有在发展之后,才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只有适应,才能进步。

站在天涯海角,静看风云变幻,这也许是一种洒脱,是一种超然。然而,这更是一种拒绝,是一种逃避。选择了适应,就决不会置身于“世”外。适应,不应该是被动的。选择了适应,就要敢于搏击长风,挑弄波涛,这才是真正的洒脱和超然。

其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明白适应的道理,这也可能是社会对入的历练吧。然而从大自然的角度

看,人类社会里的适应只是一个自然的缩本。对个人来说,适应就是能活得更舒适、更有竞争力:对国家来说适应就能更繁荣、更强大:对人类来说,适应就能生存的更长久。

自然教给了我们选择适应,选择等待,选择生存,选择发展。适应,要求我们主动出击,邀约风云,创造未来。

走进大森林,我们可以体验到树木苍翠、飞禽走兽的生机勃勃。

走进溪流河川,我们可以分享到鱼翔浅底、水流湍急的乐趣。

走入大山,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壮美。

溶入大自然,我们感悟到的是清新,是流畅,是平静,还有“自然”。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它带给我自然的感觉。它没有城市的矫揉造作,“天然去雕饰”的一切带给人的都是脱俗的自然感觉。

自然的感觉往往可以消除人们的勾心斗角、互相猜疑、互相算计等“文明弊病”。惟有在自然当中我们才能完全的敞开胸怀,还一个真我,因为“水往低处流”的永恒不变给予我们安全感。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需要一股自然之风,拂去社会“机器”的油污和人们心灵上积淀的尘灰。走进大自然,你就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卸去所有的“压力”,自然的感受会使你完全放松,享受一顿心灵的美餐。

曾经见过多少世俗污浊的双眼,里面又隐藏了多少深不可测的内容。我喜欢动物的眼睛,一双清澈可爱的眼珠让人无比轻松畅快。然而我只能从小孩的眼睛中得到同样的感觉。其实我们不必刻意的去掩饰些什么,因为我们也只不过是一种高等动物而已。或许是城市的喧嚣使我们迷失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有一条真理——人类、大自然,大自然、人类。或许只有在投身于大自然之后,我们才能领悟到——我们并非大自然的主宰。

我们都是应该将大自然的“自然”之气贮存在心中,这样才不会迷失,不会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坏与我们共处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大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感悟大自然,我得到了许多。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改造自身以适应自然呢?

面临将要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我们人类应当反思一下,15%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即将灭绝是否与我们肆意改造大自然有关呢?感悟大自然的“自然”,我们应当知道答案。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蕴涵着生活的法则。大自然中蕴涵着世间万物。可是你知道吗?大自然以往的风光为何消逝呢?尊严还在吗?也许在我们的身边已经不再有大自然的足迹。春天的脚步已经销声匿迹了。整个地球变得更加黯然失色。

看着一棵棵古树被那无知的人们无情的砍伐,我们漠然了。大自然给予我们恩赐,但同时也对我们无知的行为敲响了警钟。警钟?究竟会不会真正唤醒人们的意识呢?望着大自然一天天的逝去,感觉到可惜。

我踏着随风飘凌的落叶,望着风中旋转的落叶,我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迷失方向,陷入了沉思之中……近几年的沙漠化显为严重,小鸟的踪影也无去无从。只留下那残花败柳在映衬着无精打采的霞光。人们从此也会在这灰暗的世界里度过每一天,人生缺少了无限光辉。

马霞说过:“大自然不仅向我们昭示着奇异,还蕴育着真理和力量。自然是有声的。它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而自然本身便有着一种天籁之音。”可事实上,我们已缺少了那一份感悟自然的情怀和心境。心已经不再静如止水了。自然也便离我们而去,哪怕站在南山上,许多人也只能看见金钱和权力,而没有了心远,何来地偏?

大自然赋予人们丰富的资源,但也会因人类的无知行为而报复人类。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资深环保作第一代环保活动家唐锡阳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现在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小些,更小些,把“人”写在应有的位置上。”

人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个人类带来的一切。如果你不合理利用自然界的资源,那么大自然终将使你得到应有的惩罚。朋友,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大自然的心声,感受大自然的真谛

全书完,更多原著好书尽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