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墨脱县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原始社会经济时代

因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直到18世纪后期,墨脱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保持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主要依赖刀耕火种,“种在人,收在天”,广种薄收的原始农业,辅之以采集狩猎为生活补充,人民生活极为贫困。

一 原始的自然经济

根据珞巴族关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珞巴族祖先是最早开拓墨脱的原住居民,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游耕游猎。传说中,珞巴族远古祖先,最早处于原始游猎时代,居住在山洞之中,依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开始按男女性别分工,男人从事狩猎,女人则从事动物驯养和采集野生植物。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人们开始烧地开荒,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族群逐渐减少迁移,开始搭建窝棚,形成小村落。也逐渐形成了社会道德规范,进入血缘家族时代,采集和狩猎的深度、广度得到一定发展。[1]

墨脱县的考古发现,也留下了珞巴族祖先的奋斗足迹。1973年和1976年,墨脱县境内的墨脱镇、达木珞巴民族乡、背崩乡等十余地,发现了一大批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石纺轮、陶器残片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形象地再现了远古时期珞巴族先民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这些石制工具大致的用途为加工工具和砍伐树木工具。由此可以判断,当时珞巴族的祖先大概已经开始刀耕火种的锄耕农业,采集和狩猎是其生活的必要补充,磨制石器的使用,标志着珞巴族原始采集农业经济向农耕农业的转型。[2]

大约在吐蕃时期,邻近藏区的珞巴族部落,就开始引进铁器工具,珞巴族部落开始使用铁制器具来翻整经营土地,收割农作物,使墨脱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8世纪前期,生活在门隅[3]和主隅[4]地区的门巴族,因为不堪忍受当地农奴制度的严酷压迫和剥削,又恰遇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开始成批地逃亡迁徙。墨脱因其在藏传佛教经典中有着“莲花圣地”的美好传说,成为门巴族人向往的首选之地,他们纷纷东迁到墨脱县境内定居,从此墨脱县成为珞巴族和门巴族的共同聚居地。[5]实施山地农耕的门巴族,不仅给珞巴族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制器具及其制作方式在墨脱普及开来,极大地改变了珞巴族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墨脱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使其从石木器具为主的原始农业,跃升到铁器时代的锄耕农业阶段。

二 自然经济发展阶段

在传说的远古时代,珞巴族先民主要通过狩猎和采集为生,完全原始“靠地吃饭”的农业,只是被动地利用土地资源,生产力极为低下,珞巴族生活异常困难。但是,随着生产、生活经验和认识不断积累加深,珞巴族先民生产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直到新石器时代,墨脱境内发现了多种石制器具,由此能判断出其原始粗放型采集的生产方式有所改变,逐渐转向刀耕火种农业的初级阶段,开始锄耕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18世纪前期,随着门巴族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其中铁制工具较大地改变了珞巴族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其生产力,使农业进入了铁制锄耕的阶段。

(一)采集与狩猎

在珞巴族博嘎尔部落《达蒙和达宁》的传说中,比较清晰地记载了远古时代生产、生活的场景。其中,男女开始分工,男人—达宁从事狩猎,把小野猪抓来交给女人—达蒙驯养。达蒙从事动物驯养和采集野生植物,她用麂子角挖地,用猴子的下腭骨松土。他们还用藤条和木头相互摩擦,借以取火。此时,狩猎主要依靠古老的围猎方式,即以氏族为单位集体狩猎。在氏族首领的组织下,选定狩猎场,将其四面包围,其中三面吸引猎物,剩下一面进行埋伏。一旦猎物被赶出来,有埋伏猎手进行捕杀。所得兽肉,除奖励射中者某些规定部位外,其余由氏族各户均分。[6]

从以上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的珞巴族先民主要通过狩猎和采集为生,兼营十分粗放经营的原始农业。狩猎上,他们的围猎方式极为落后,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所获猎物却十分不稳定。采集上,他们只是使用最基本的动植物工具被动地利用土地资源。这时,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整个群落生产力极为低下。

(二)锄耕农业

在长期原始农业的生产中,珞巴族先民的经验和认识得到不断积累加深,其生产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他们开始改变原有粗放被动的经营方式,主动参与到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在采集和狩猎的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在采集上,他们找到了“达谢”、青岗籽等更多替代食物,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并且逐步开始对水稻、玉米、鸡爪谷等进行有规律的种植。在狩猎上,他们改变了原有需要众多劳动力的围猎方式,开始通过陷阱、套索、石压、地弩等各种方法进行狩猎,使狩猎者只要定期巡视猎场就能得到猎物,[7]这既有利于他们更多更好地获得猎物以便驯养,间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又将大量男性劳动力从不稳定的原始围猎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精力集中到农业上,促进原始农业向锄耕农业转型。这一点从墨脱境内发现了多种石制器具能够得到证明。

墨脱县境内在1973年和1976年发现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石纺轮、和陶器残片等新石器时代遗物,这些石制器具大致的用途为加工工具和砍伐树木。由此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的采集狩猎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借用石制器具来改变原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原始农业开始向锄耕农业进行转型,社会逐渐进入刀耕火种农业的初级阶段。

(三)铁耕农业

吐蕃时期,邻近藏区部落的铁器已经输入墨脱境内。珞巴族部落开始使用铁制器具来翻整经营土地,收割农作物,锄耕农业开始转向铁耕农业。18世纪前期,门隅和主隅地区的门巴族集体逃往有“莲花圣地”美誉的墨脱。门巴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有着更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铁制器具的制作方式,较大地改变了珞巴族的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其从较多使用木制器具转向较多使用铁制器具。例如,当地人开始使用铁具对水稻地和鸡爪谷地进行了精耕细作,使农业进入了铁制锄耕的阶段,出现了园圃地(“哥雅阿日”)、常耕地(“达米阿日”)等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业也逐渐从锄耕农业进入了铁耕农业,并彻底进入刀耕火种时期。

从原始农业到锄耕农业再到铁耕农业,墨脱境内生活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等民族一直处于自然经济时期,从事最基本的采集、狩猎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生产,社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社会分工只有简单的男女分工,生活水平不高但能基本自给自足。然而,随着封建统治的入侵,墨脱境内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虽得到提升,但珞巴族和门巴族的生活水平却变得更加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