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00—2005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2001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强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重要。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中共四川省委也相继制订了具体落实的文件,成立了协调小组,增加了投入。四川经济学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是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得到发展和增强。2000年2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以合作建设、合作研究的方式,组建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这个具有新型机制的实体性科研机构于同年9月被正式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6月,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以西部区域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重点。该中心同时还具有培养区域经济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除《经济学家》《财经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天府新论》《农村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各高校学报等传统学术阵地外,网站成为四川社会科学的新兴阵地和新的管理手段,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色。2004年12月31日,“四川社会科学在线”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设有社科动态、热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社科规划等20多个栏目。与传统学术刊物相比,网站具有信息量巨大、更新和传递迅速及时,以及互动交流等显著优势,不仅使四川社会科学阵地显著扩大,而且在社会科学事业宣传、管理方面的功能更加强大。继四川社会科学在线开通之后,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市社会科学创办的成都社会科学在线网站,以及泸州社科网站、绵阳社科网站也相继开通。在此前后,四川各高校也创办了校园网,并开辟了社会科学网页。四川社会科学与时代潮流同步进入了网络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经济学界对邓小平理论研究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并且注意研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003年以后,又将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有机联系起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四川省社科院课题组集体撰写的三部学术成果:《邓小平理论史》《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此外,还有李学明的专著《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研究》、冉昌光的《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突出表现在理论创新成果显著。首先,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于2002年在《文汇报》发表《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否即将来临》,分析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有规律性变动的五个长周期,提出在21世纪上半叶,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将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产业,以生物产业为主导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这个观点引发了全国经济学界、生物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引起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并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全省科技产业的“一号工程”。其次是形成了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道路的研究思路。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了开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凌提出西部地区应做好开发的前期准备为中央作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以来,西部地区终于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作为四川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之一的区域经济研究,立即将西部大开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四川社会科学界召开了一系列理论研讨会,深入研究国外在区域开发中的经验教训,研究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中国在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环境、能源、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共识和基本思路。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杜受祜的专著《环境经济学》提出建立西部地区环境补偿机制等实现西部经济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相结合的决策建议;杨明洪、杜伟的专著《退耕还林(草)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提出加快建立退耕还林草补充机制的建议。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草工作和天然林木保护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大开发中走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路子,体现了理论研究的积极作用。经济学界还加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袁文平、赵磊、李萍等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论》;杨继瑞、杨明洪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研究》等是这个时期理论探索的代表性成果。
提出了建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思路。重庆直辖后,川渝经济关系重新调整和共谋发展的主题,成为四川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林凌主持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此项研究成果对国家决策层和成渝两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率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思路,探索破解“三农”难题的具体路径,是这个时期四川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发展慢、农业持续徘徊、农民增收困难的现象,逐渐成为制约整个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瓶颈”。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对于全省大局至关重要。四川理论经济学界经过数年探索,逐渐形成必须跳出农村看农村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难题的思路。成都市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举措,为后来统筹城乡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做出了有益的前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