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四川理论经济学的复苏(1978—1985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学,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济学工作者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投身经济学事业,四川经济学亦由此翻开了新篇章。
在此期间,学科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全省各高校逐渐恢复工作,科研、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四川财经学院自1978年复校后,当年即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83名,此后又相继获取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4年招收博士生。1979年6月,四川省召开首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组,1981年正式成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担负起组织协调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各学科的工作,以及组织课题申报和考核的工作。1978年6月由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组建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设有经济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前期,四川经济学界恢复和新成立的学会和协会有四川省经济学会、四川省中国经济史学会、四川省中华外国经济学说史学会、四川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等。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各级党校、政府机构研究室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也立足于部门经济学学术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理论经济学对于四川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四川经济学界积极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四川经济学工作者解放思想,深入农村和城市企业调查研究,在报纸和刊物发表大量文章,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角度充分论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合法性。第二,20世纪70年代后期,“包产”之举在四川农村风起云涌,走在全国前列,四川成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源头之一:1978年,四川开始在部分国有企业试行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改革,四川又成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源头之一,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由此开启了改革中国农村政权政社合一体制的序幕。四川出现的这一系列开改革先河的创举,与四川经济学界所营造的有利于改革的理论氛围直接相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成都还出现全国第一家“当铺”,这些新的经济现象涉及非常敏感的姓“资”姓“社”的理论问题。当对这些经济问题无法回避之时,就需要经济学从理论上给予回答。四川经济学工作者对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如刘诗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鲁济典的《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商品性》等,从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对于排除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具有积极作用。经济学研究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鲜明地显现出来。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为促进学术交流和研讨,四川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学术研讨会。197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成都召开全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讨论会。1979年、1981年两次在成都举办价值规律全国学术研讨会。1981年,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讨论会在成都召开。1985年,全国经济效益讨论会在成都召开。1986年,四川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到1985年,四川经济学已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问世。学术专著有:刘诗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林凌的《四川经济体制改革》、唐洪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曾康霖的《金融理论问题探索》、周振华的《中国人口状况与现代化建设》、吴忠观的《人口经济学概论》等。论文有:袁文平的《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赵国良、郭元晞的《论国家与国营企业关系的二重性》,周春的《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产品价格的形成》等,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的短短几年之内密集推出,表明四川经济学已经迅速复苏并焕发出一派勃勃生机。
1984年,四川省组织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在申报的1978年至1983年年底5年参评的4000项成果中,审定优秀成果奖758项,其中,荣誉奖7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1项、三等奖337项、四等奖295项。作为18个学科之一的经济学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8项、四等奖26项,不仅获奖等级高,而且获奖的数量也超过了1/6以上。这是四川省第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集中检阅。集中显示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社会科学取得的成就,也是四川省经济学逐步走上正轨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后期,学术氛围日益宽松,广大经济学工作者心情舒畅地投入科学研究。恢复高考后的部分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经济学研究队伍之中,也加强了四川经济学的研究力量,老中青梯次结构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省级各类经济学学会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学会分别组建于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党校、党政部门。省社科联组织广大经济学工作者围绕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将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向广大群众进行普及宣传。各市、地、州社科联也从各学科、本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经济学普及工作。可以说,80年代后期,四川经济学队伍兴旺,成果丰硕,科研与科普齐头并进,开始走向全面繁荣。